韩黎苹
摘 要:文章从高三复习课主题的确定,材料的组织,课堂实施的设计与实践,问题的设置,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的落地。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三复习;有效课堂
高三一轮复习课,如何整合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学科思维,涵养学科素养,并上升成对方法、规律、趋势的认识,这是高考对教学、对课堂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炙手可热之关键词,是教学的指挥棒、首要目标和关键灵魂。就历史学科而言,其五大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备受关注。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基于此,以家国情怀为引导,透过《明清瓷器外销》这堂公开课,对高校高三复习笔者有如下思考与感悟。
一、 精心雕琢,精准定位,主题突出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包括五个子目:家庭手工业和田庄经济、“工官”和“匠户”、纺织业的发展、先进的冶金技术、陶瓷业的成就,介绍了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形式,管理方式和主要的生产部门。如果是上新课时,按照这个顺序上线索也很清晰明了,但是作为复习课太单薄,缺乏提升和归纳总结。
该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经济方面的现象与史实,知识相对有难度。经过一番调整,授课者选择以制瓷业为切入点,用明清时期的瓷器外销来折射中国手工业不同时段的信息,以青花瓷为突破口,定位高考复习,主题鲜明、管中窥豹,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典范,极具代表性,复习中联系乡土历史,补充介绍平和的克拉克瓷,德化的白瓷,图文展示其成就及受到的追捧,让学生通过看图和文献资料,直观地感受瓷器的美丽和成就,展示瓷器外销由盛而衰的数据,层层推进地把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兴衰概貌呈现到学生的面前。“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的课堂上浸润着爱国主义教育。
相对于原来的课文内容安排,这样的调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探求历史脉络,提升知识点的质,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这样探究式的小专题复习,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的记忆,也更具复习的有效性、实用性。史料实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并且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二、 特色选题,海报导入,以小见大
有人说有灵魂的课堂,才能引爆学生的小宇宙,达到以思促思,激荡学生的心灵,引发共情的激情,进而增长智慧。课魂,便是源于教师对历史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感悟,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整合。
探讨中国手工业的兴衰是本堂课的灵魂,复习过程中,探讨中国手工业的兴衰是本堂课的灵魂,复习过程中,通过课前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点出授课教师最喜欢的歌词是“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由此设问是谁发现中国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课程。展示一张中國航海博物馆的宣传海报——《China与世界》,海报标题简洁,却蕴含深意,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这个比喻一语双关又形象生动,具有时代的气息,既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曾经拥有的领先地位,又说明借由新航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加强。用瓷器,将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以整体性,世界性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中国瓷器的发展,以点带面,掌握了瓷器的发展脉络,那么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对中国其他手工业的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水到渠成。高三复习更多的是方法的传授,规律的把握,思维的培养,这样的设计高屋建瓴,高考导向性明确,试想,复习必修三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与世界”或者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为引,把儒家思想的过去与未来进行一番整合,以人物为切入点,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关系,应有异曲同工之效。
历史学习不仅是单纯的只是记忆,更重要的是树立历史现象的认识与阐释,尤其是通过活动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感悟“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活动内在的本质特征,也是激活知识的主要渠道”重构后的课堂,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意识,让学生畅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你可以看到的展品;让学生判断南澳一号沉船打捞上来的瓷器的年代;提供瓷器上的图案,由学生判断瓷器运往哪里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归纳《群神宴》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珍视的原因;让学生思考西方人如何发现中国瓷器“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从课后反馈来看,效果明显。这也给我们一个思路,高三复习课堂课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精选典型材料,小切口,深挖掘,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以小见大,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切面来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解读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三、 素养引领,培养能力,升华认知
由南澳一号沉船打捞出大量青花瓷器,补充介绍青花瓷的知识,作为佐证的史料,展示两个材料,一为欧洲油画《群神宴》,群神宴饮中大量中国青花瓷器的使用;二为18世纪初欧洲诗人约翰·盖伊的一首情诗,通过绘画和文学作品,体现欧洲对中国青花瓷器的喜爱与追捧;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周杰伦《青花瓷》,通过歌词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瓷器的魅力。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在这里得到锻炼。由瓷器具有的中国元素,一品青莲,对比运往欧洲的瓷器的欧洲元素,教师给出结论:专家判断,这批瓷器是运往东南亚的。让学生思考原因,接着继续拓展,介绍西方人在《马可波罗游记》广为传播后,对制瓷进行了各种尝试却始终无法窥探瓷器窑烧的秘密,引出闭关锁国,走私,进而介绍政府的政策调整——“隆庆开关”,引出月港,展示图片《月港》和史料《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概括隆庆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关联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世界物种、商品和人口迁移的史实,打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视野。
之后继续提供材料《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外销》《白瓷之路》和《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分析瓷器大量外销的背景及历史条件,探讨16-18世纪中国瓷器外销在历史不同时段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中西制瓷业发展趋势,提炼出对传统手工业发展趋势的规律性的认识。介绍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的故事,设置一个议一议的环节,殷弘旭是法国的工业间谍或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典范?制造冲突,对学生思维形成冲击和碰撞。这一番复习下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