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医疗后送五级救治体系

2021-03-26 18:55潘禺安于伯洋张鹭鹭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岸基伤病员卫勤

潘禺安,于伯洋,唐 康,梁 伟,高 勇,于 涛,张鹭鹭*

(1.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2.北部战区总医院卫勤部,沈阳 110016;3.南部战区,海口 570100)

新时期,我国在海上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国家地位的上升和国家利益的扩大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1]。两次世界大战均证实海权相对于陆权在战略和战术上具有优势的普遍规律。

1 海上救治概况

优良的海上医疗后送能力是强大海上力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美国海军医疗救治链从结构上分为舰艇救护、大型舰船(航空母舰、两栖指挥舰、大型辅助船)救治平台、空运医院或医院船、舰队医院或海外驻军医院、本土医院五级医疗阶梯[2]。英国海军则分为小型舰艇和潜艇、航空母舰或大型两栖舰船、医院船、本土医院四级医疗阶梯。近年来,伴随海军整体实力的提升,我军海上卫勤力量不断得到增强,最具标志性的就是920型和919型医院船的入列。随着医院船的建设发展,海军海上分级救治体系初步形成,伤员后送流程大致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舰艇编队救护所急救,第二级是医院船或码头救护所早期救治和部分专科治疗,第三级是岸基医院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为适应海军远海转型需求,卫勤专家对三级救治进行拓展,提出构建现代海上医疗后送五级救治体系,具体为单兵自救互救、舰艇救护所、编队救护所、医院船、岸基医院[3]。

2 海上特殊环境下的医疗后送五级救治体系构建

现代海上作战是多军种联合、立体式和一体化作战,其中就包含岛礁等特殊环境下的作战,本文基于特殊环境卫勤保障实践、科研训练情况,以及国内外海上救治理论基础,结合全军战伤救治规则,将海上特殊环境医疗救治体系分为以下五级。

2.1 第一级:单兵自救互救我军“战伤救治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定广大官兵、卫生战士、卫生兵应履行初级急救职能,具体包括检伤评估、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搬运、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生化防护等,初级急救应在10分钟内实施。特殊环境下保障单位分散,作战面积狭小,缺少纵深,抗打击能力弱,当遭受火力打击后伤员发生数量大,在医疗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官兵自救互救完成初级急救。

2.2 第二级:卫生所急救“规则”明确营卫生排(救护所、站)实施高级急救,且原则上不留治伤病员。高级急救技术范围包括检伤评估、体表出血控制、气道开通与呼吸维持、防护与洗消、药物应用、急救处置等。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战时医院船等卫生船舶无法第一时间靠港接收伤员,故伤员很难在1小时内后送至下一级救治机构。为提高特殊环境下伤员救治质量,卫生所应纳入部分早期救治的职能,特别是紧急外科处置、麻醉技术、紧急内科重症处置、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监护的部分技术范围。

2.3 第三级:医院船紧急救治和部分外科复苏“规则”规定医院船应履行早期救治和部分专科治疗职能,但特殊环境下万吨级医院船无法靠港,只能使用千吨级医院船来救治接收伤员。目前千吨级医院船还未有明确的救治范围标准,故考虑其吨位小、航线范围有限等原因,建议千吨级医院船担负岛礁及周边海域伤员后送救治任务,实施紧急救治和部分外科复苏,且原则上不留治伤病员,具体救治技术范围包括检伤分类技术、麻醉技术、防护与洗消技术、紧急外科处置、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监护、紧急内科重症处置和部分外科急救手术等。

2.4 第四级:岛礁医院(野战医疗队)急救、早期救治和部分专科治疗“规则”规定担负伤病员收治任务的医院应履行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职能,但岛礁医院地理环境特殊,礁上伤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第一时间送往岛礁医院进行救治,故包含急救职能,此外岛礁医院位于战争一线,原则上只留治7天内可以治愈归队的伤病员,当具备后送条件时,应尽可能将中重伤病员后送至岸基后方,故不包含康复治疗职能。战时岛礁医院救治任务重,救治力量不足,岸基医院应抽组野战医疗队加强至岛礁医院协助开展相应救治职能。

2.5 第五级:岸基医院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岸基医院主要担负岛礁医院后送伤员的救治和康复任务,技术范围包括全面检查与确定性诊断,系统性专科治疗和确定性手术,并发症防治,继续抗休克、抗感染,功能恢复性手术和整形手术,并对核、生、化武器损伤伤员进行确定性专科治疗[3]。

3 海上特殊环境下的医疗后送五级救治体系思考

3.1 夯实官兵战救能力 把握白金十分钟“战时必用、平时常用、急时管用”,各国海军都十分重视官兵的自救互救能力,美国海军要求每名官兵都必须接受战术战伤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培训。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战争对一线救治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成为战伤救治的重要法则”。近年来,全军各部队越来越重视官兵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将战救技能纳入日常训练科目,并定期组织考核,但训练器材缺乏、对口指导欠缺等问题仍较突出。为提升特殊环境下部队官兵一线救治能力,岛礁医院应利用卫勤训练中心扩大战救技能培训量和考核量,明确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上级机关应加紧将新型战救器材列装至各部队。

3.2 论证民用船舶改装技术 补充海上卫勤力量民船战时动员改装成军用舰船早已成为各军事强国争相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并已在实战中检验其可行性与重要性[4]。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后动员大型船舶70多艘,向战区投送大量兵力和物资[5],在卫勤机动力量上美军除了“仁慈”号和“舒适”号2艘医院船外,还有大量民用船舶经改装后能迅速展开医疗模块,具有提供复苏、创伤救治一期手术和术后治疗的能力[6]。海上特殊环境下各作战部队分布散、距离远,现有的医院船力量无法满足伤员的转运后送,为提高海上特殊环境机动卫勤保障能力,应加紧论证民用船舶改装成卫生船舶的可行性,明确可改装民船的类型、数量和伤员承载量等。

3.3 明确机动卫勤分队使命任务 加强机动卫勤力量美军机动卫勤分队的组建机制非常完备,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陆军前沿外科手术队(Forward Surgical Team,FST),任务是在尽可能接近战斗前线的情况下提供快速部署的紧急手术能力,以挽救伤情过重伤员的生命,从而为其转运到更高层次的救治[7]。美国海军舰队外科手术队是美国海军最为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海上部署机动卫勤力量,由18人组成,伴随保障两栖中队执行任务[8]。随着我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不断深入,岸基医院野战医疗队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战化卫勤保障能力是新体制下野战医疗队发展方向[9]。岸基医院野战医疗队应根据海上特殊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学科明确抽组方案,包括组室设置、人员编配、装备配备等。同时还要常态抓好任务备勤,认真组织专攻精炼,加强与部队和岛礁医院沟通协调,联合开展卫勤训练。岛礁医院应抽组数支机动卫勤分队前出至重要战位,提高一线救治能力。

3.4 发展空中卫勤力量 实现海空联合保障当前发达国家海军普遍采用空运方式后送伤员,美国海军在历次军事行动中均主要采用空运医疗后送方式,有效提高伤病员救治效果[10-11]。海上特殊环境下,港口易遭敌打击,故不能仅依赖海上卫生船舶后送伤病员,还应通过救护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力量进行伤病员的救治,实现方向部署、前伸预置、接力后送的基本布势海空联合保障。

猜你喜欢
岸基伤病员卫勤
基于有理函数模型的GNSS?R岸基海面风速反演算法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浅谈广东省海洋观测网体系建设
海底观测网岸基站供配电系统设计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