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领域动词的语义泛化原因探析
——以农业类动词为例

2021-03-26 08:04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素隐喻语义

许 颖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专门领域的行业用语具有专业性强、意义单一的特点,所以不适合一般的交际使用,专门领域的词语走向非专业领域使用的过程中,许多词义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

农业类词语作为一种专门领域的用语,被使用到其他领域时,往往需要通过词义的泛化来进行。因为语言系统自身的不足和日益发展的交际言语需要,农业类词语和非农业领域的社会共同语之间需要“交流融合”,农业类词语因此被扩大到专门行业以外,所指的对象和内容也有所增加,原有的专业语义也被突破。农业类动词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很多非专业语义的新义(不影响原先语义的专指功能)。这类新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独特的风格、较高的使用频率。这些新的意义进入词汇系统后,不断丰富汉语词汇系统。甚至有很多农业类词语专业领域的意义已经不是很明显,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更熟悉其泛化后的语义。

在词语应用中由于表达的灵活经济,人们使用了某些词语的非常规功能,这不需要创造新词语,只需要在一定语境下使原来的词语表示新的含义[1](P153)。在词汇系统内部,通过具有固定意义的专门词语来改变词义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词汇系统进行自我扩大更新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专门领域术语泛化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目前有科技、宗教、军事、餐饮等等行业的专业术语泛化研究,例如,梁永红对餐饮类词语语义泛化现象进行分析[2],胡玲探讨了道教专门用语泛化现象[3],冯子薇讨论了科技术语和行业语词义的泛化[4]。关于专业术语的泛化原因,梁永红等学者都有过相关讨论和阐述[5],但关于泛化的原因他们主要围绕泛化的相似性、生活中相关的表达需求、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以及农业动词本身的形象性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的。关于农业动词内部的原因较少提到。本文着重从语义透明度、语素义变化和认知隐喻等内部原因来探讨农业类词语中动词的语义泛化现象,文中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北大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词典》(7版)和其他研究中使用的一些语料例子。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农业类动词的界定

“农业”一词的内涵比较深远,广义的农业是指一切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6]。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即种植业[7]。“种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称《现汉》)中的解释是:“把植物的种子埋到土里,把植物的幼苗栽到土里[6]。”因此,种植这一过程还涉及种植的人、田地、环境、种植工具等等因素。本文所说农业类动词指的是与农作物种植和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动词,为了使研究更加精确,参考以往研究对农业动词的界定原则[7],我们给《现汉》收录的这些动词设置了界定的原则:典型性、具体性和常用性。典型性就是说该词语要具有典型的动词语义特征,且描述的内容一定是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具体性是指该词语搭配的对象一定要是农业方面的,且多为名词。常用性是指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层面使用频率较高,且多用于描述农业生产活动。符合以上原则的就是本文所要研究农业类动词的范围,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对《现汉》进行穷尽式统计,并且结合大量语料的使用频率进行判断,一共筛选出符合原则的218个常用农业动词。

(二)发生泛化的农业类动词的界定

专业词语的泛化是指原本用于某一个行业领域的专有词语,突破了原行业的限制,被用于指称另一个行业领域的内容,从而产生出专业领域之外的新意义[8]。农业类动词的语义泛化,就是指这些农业类动词中原本包含的农业方面的语义减少,甚至部分消失,指称的范围扩大到非农业领域的现象。例如:“播种”,《现汉》释义为:动,播撒种子:~机|早~,早出苗。动,用播种的方式种植:~冬小麦。

例(1) 教师的工作便是播种知识和希望。

例(2) 这次活动就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快乐,收获希望。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播种”就不再是表示和农业种植有关的意义了,而是被用于道德领域的表达,将“快乐”“知识”这一系列抽象概念具体化。

为了使研究更加精确,我们对泛化后的农业动词也做出了相应的界定:泛化义要由本义演化而来、泛化义的指称对象所属的领域要与本义不同,并且二者意义要有相关性、泛化义的使用要较为频繁。根据这样的界定原则,再结合以上筛选出来的218个常用农业类动词,我们选出发生泛化的农业动词有43个。将这些泛化后的农业动词按音节分布进行统计,可得数据如表1。

表1 泛化后的农业类动词音节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现汉》收录的农业动词中发生泛化的农业类动词,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都有分布,其中单音节词语泛化比例是28%,双音节词语泛化比例是21%,多音节词语的泛化比例是100%,比例最高。

从表2可以看出,发生泛化的农业类动词总体上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只占20%,其他80%都是没有发生泛化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范围就能够确定,研究也能更加精确。

表2 农业类动词词语泛化情况统计

二、农业类动词语义泛化的表现

(一)农业类动词语义泛化的程度

关于农业类动词语义的泛化程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在语义发生泛化的农业类动词中,有一部分农业动词,不仅整体发生了泛化,其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也发生了泛化,二者之间明显有着对应的关系。

1.“发芽”

“发芽”虽然在词典里没有泛化的意义,但是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考查,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中,“发芽”一词是发生了泛化的。例如:

例(3) 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生根发芽。

例(4) 团结思想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开始发芽。

2.“开花”

根据《现汉》的释义,“开花”的意义不仅是“生出花朵”,还有“像花朵那样裂开”“比喻心里高兴或脸露笑容”“比喻经验传开或事业兴起”等非农业领域的意思[6]。例如:

例(5) 饭馆的生意红火、分店遍地开花,饭馆老板的收入增长极快。

例(6) 但终因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地理学的新思想没有在中国成长发展、开花结果。

3.“结果”

《现汉》有四种关于“结果”的解释,当“结”为第一声的时候,该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植物生长出果实”;当“结”为第二声的时候,该词的意思有“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的最后阶段”“将人杀死(多见于早期白话)”“人或事物之间发生密切联系”[6]。例如:

例(7) 它既要照顾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CCL语料库)

例(8)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CCL语料库)

以上这些都是整体发生了泛化的词语,从结构上来看都是V+N的结构,是典型的动宾结构,动词的后面搭配的都是名词性成分,根据《现汉》的收录,“花”“果”“芽”这些名词都发生了泛化,其泛化义在单独使用的时候所表达的意思和整体泛化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

(二)农业类动词语义泛化的标记性表现

农业类动词在语义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泛化现象[9](P25-27)。所谓有标记的泛化现象,是指在一个词语的泛化过程中,会出现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有的发生了泛化,有的没有发生泛化的现象,例如:

近义词:浇肥——浇粪 耕耘——耕种 发芽——抽芽

反义词:耕种——弃耕 丰收——绝收 浇灌——浇水

在上述几组近义词和反义词中,前面的词语出现了语义泛化现象,后面的未发生语义泛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和组成词语的语素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素或者语素的不同位置,都会对一些农业动词的语义泛化产生影响。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词语使用的频率、人们交际的习惯等因素,也会对农业动词语义泛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谓无标记的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某些农业类动词经常使用的是其语义泛化后的意思,时间一久,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当使用的语义和原来的语义冲突不断减少直到最后消失,在使用泛化后的意思时就再也不需要任何标记了。例如:

例(9) 要写一个短篇,用作家的话来说,总要开垦大批材料,从中撷取最珍贵的东西。(CCL语料库)

例(10) 这是真心话,看见要说暖暖这两年在北京打工的收获,除了挣那几千块钱外,就是开了眼界学会了穿戴打扮。(CCL语料库)

“开垦”的原义是指“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在例(9)中是指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写作材料。“收获”作为农业动词使用时的意思是“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但在《现汉》的解释中已经有“心得和战果”的意思。例(10)中“收获”指的就是在北京打工这两年的心得和成果。

无论是“开垦”“收获”还是其他很多这样语义泛化的农业动词,都是这一类词语语义泛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表现。人们从刚开始使用时的新鲜感,到后来的完全习惯,语义泛化后的某些农业类动词已经完全融进了普通词汇的框架,成为普通词汇的一员,甚至有很多农业类动词的泛化义使用频率比原义的使用频率更高。比如“结果”在CCL语料库中我们检索了200条语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泛化义出现的,原义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三、农业类动词语义泛化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1.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

农业自古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就是用来表示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具有较为形象的表达功能,用到其他领域也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掌握。

以上文所说的“萌芽”一词为例,词义从时间的发展上来看则是由小到大,由里到外的一个变化。原本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在这里,被看作是一个空间轨迹的发展。从情感上来说,“萌芽”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的是人们希望看到自己种下去的种子能够成功破土而出,而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种子闷在土里的结果。“萌芽”在发生语义泛化的后就有时间、空间和情感上的一些变化,比如“先进思想的萌芽”,“思想”原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用“萌芽”对其进行描述以后,这个概念就在空间、时间和情感上都可以把握了。

所以我们认为农业动词发生语义泛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活动本身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实践活动直接获得的,空间存在感很强,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言语表达密切相关,并且它具有很高的形象性,而这个形象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2.交际中相关的表达需求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系统里能够与这些情感相对应的词语表达效果不够,其表现力无法达到交际的需求,而使用泛化后的农业类动词,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农业类动词比较熟悉,更是因为泛化后的农业动词自身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收获”,在农业领域是表示收获农作物,这个含义中包含的经过努力获得成果的喜悦,恰好可以用来表达生活中其他领域类似的情感,且更加生动。

(二)内在原因

1.语义透明度较高

一般来说,存在时间比较久的行业,人们对其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使用基础就会比较广泛。农业在我国存在的时间非常悠久,因此,有着广泛的社会使用基础,其社会使用程度也会很高,语义就比较容易发生泛化。

但就农业这个具体行业而言,词语语义发生泛化除了跟社会使用程度较高有关之外,与其内部构造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关于现代汉语行业语泛化的内部原因,李晋霞、李宇明认为,词义透明度很重要[5]。语义透明度是指如果一个词的意义可以直接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中推导出来,那么该词义是透明的,否则就是不透明的。只有透明度比较高的词语才更容易发生语义泛化[10]。例如:“灌溉”这个词,由两个表示“浇”的语素组成,并且该意思就是这两个语素的常用意义,词语的意思可以直接从构成语素的意义上看出来,所以“灌溉”的语义透明度高,较容易发生泛化。

但在实际使用中,除了语义透明度高之外,我们更要注重词语的常用性,即该词在交际中使用频率的高低。

例如“保墒”这个词语由表示“保证”的“保”和表示“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的“墒”这两个语素组成的[6],两个语素的意义都是其常用义,但是“墒”这个语素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不是很高,行业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该词没有发生泛化。

2.突破专业语义组合规则的局限

某一行业中专门用语的语义特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许多专门用语不适合一般的交际使用。当专门用语被用到他领域的时候,它的意义就需要改变,也就是需要突破专业语义,进行扩展。这种突破的过程便是新意义的产生过程,这些新的意义如果可以稳定下来,与原先的专门语义共同存在使用,这些专门用语就完成了词义的扩展。

就农业类动词而言,其语义的组合是有着一定规律的,不能随便拼凑,因为语义可以客观地反映这个行业的现象,语义如果与客观现象相矛盾那就毫无意义[8],例如“萌芽”一词,在农业领域其义素应该包括[+植物][+可触摸]……,但是当它被用到非农业领域的时候,有可能是指一件事情的开端,一个想法产生的伊始,这就变成了[-植物][-可触摸]……,打破了原先的义素组合规则,发生了变化和重新组合。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农业类动词在被使用到非农业领域的时候,需要去解决在这个语境下的言语交际和义素组合规则的矛盾,农业动词这时需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改变,即突破原先农业类动词的专业语义组合,进行重组。新的义素组合既不能违背组合的规则,也不会与语境产生任何冲突。所以当农业类动词被运用到其他领域的时候就需要突破专业语义的局限,来适应新领域的交际需求。

3.隐喻思维的影响

Lakoff & Johnson 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概念性的,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一个映射。根据不同的认知功能,他们将概念隐喻分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1](P94-98)。

所谓实体隐喻是指一种将抽象概念实体化的思维方式。将抽象的目标域概念具体化,使其更易于被说明和理解。比如“压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可以用比较实在的方式,像说物质存在的事物那样去说它,比如“很大的压力”“太重的压力”“身上的压力”。

方位隐喻是一种以空间为源域,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方位投射到要作说明的目标域,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说明目标域中的概念。如“情绪高昂”“心情低落”等。

结构隐喻是将源域的结构投射到相对较为抽象的目标域,使目标域也能够有清晰的界定,更易于被说明和理解。如“心理活动是一段路程。”这个隐喻将“路程”这个概念投射到了目标概念“心理活动”上。

对于农业类动词的泛化现象而言,结构隐喻的认知思维应该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我们日常交际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表达,不易被说明和理解,这就需要用一个更加清晰和实在的词语来将其变得更加明确。如“思想的萌芽”这个例子,将“萌芽”说明的概念“种子”投射到目标概念“思想”上,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系列的对应,从而实现“萌芽”这个词语义的泛化。

四、结语

农业类动词原先作为一种专门领域的用语,因为自身的形象性、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性能够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所以出现了词义的泛化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类动词的语义透明度比较高,易发生泛化。泛化的过程中,此类动词义素组合规则被打破再重组,形成新的意义,增强农业类动词的适用性,可以满足非农业领域的交际需要。最后,是认知隐喻思维的影响,将源域中较为明确的农业类动词投射到较为模糊的非农业领域,使目标域的概念也可以有明确的解说,从而实现农业类动词的泛化。

猜你喜欢
语素隐喻语义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因果复合词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