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评价变革

2021-03-25 16:36欧运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教育改革核心素养

摘 要 课程评价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评价的改革主要是根据不同评价要素的特征和作用与核心素养培养关联起来。具体实践如下: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观;采用符合核心素养特征的课程评价方法;设置覆盖所有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评价内容;建立核心素养全面养成的课程评价标准;形成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实践示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 教育改革

课程评价主要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标准和各种信息以科学方法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效果等要素的全面判断。现有的课程评价围绕过去的课程目标实现而形成,相对于当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存在诸多不对应的地方。因此,当下的课程评价变革必须尽可能地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一、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是在一定价值观念导向下的实践行为,评价实践者所秉持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评价走向,影响着评价结果。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要求下,有关方面必须树立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观,使得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评价观的核心问题。

1.素养培育是课程评价的价值基础

所有的言行实践都是一定价值观念的阐发,课程评价的价值根基建立在何种基础上,课程实践便会朝向对应的方向发展。大多数情况下,课程评价都把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相应的课程评价便会强调相应问题的发展。素养培育导向下,素养培育实际上就是课程评价的价值基础,基于相应的价值基础所开展的各种评价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素养培育的实践行为。

2.素养培育是课程评价的目标追求

课程评价有一定目标追求,由于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一般情况下关于课程评价的目标追求都局限于对于课程实践主体或活动的优劣辨别和挑选。在素养培育导向下,课程评价需要通过自身相应功能的发挥,追求学生素养的全面养成,使素养培育成为课程评价的目标追求。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有关课程评价的各种实践主体会为了追求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实现而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使得各种实践都成为素养培育的促进要素。

3.素养培育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

大多数人认为判断课程实践情况、促进课程改善是课程评价的起因,在这样的理由推动下,有关课程的评价实践往往也会偏重于相应问题的解决。而从根本上来说,素养培养是教育实践的起因,课程评价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实践的开展实质上是由于素养培育需要而启动,素养培育才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形成课程评价起源意图的根本性认识,从而对之后的课程评价实践形成约束和规范意义。

4.课程评价是素养培育的激励方式

课程评价具有评优、选拔功能,这意味着课程实践中的特定行为可能会被肯定或否定,这种定性行为实际上对于实践主体或者相应的实践活动形成明显的影响,会影响主体活动及其关注点的偏移。一般情况下,课程评价比较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进步,也会形成相应的肯定或否定行为,从而来促进课程实践者对学生知识能力问题的重视。在素养培育目标导向下,课程评价实际上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激励方式,有关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促进各方面对素养培养的重视。

二、采用符合核心素养特征的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必须根据核心素养特征选择评价方法,反映学生素养发展的真实情况,才能使得有关课程的实施切实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六大素养,从社会责任到科学精神,从身心健康到实践创新,不同核心素养的特征有差异,有关素养发展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当下课程评价方法的现状,可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过程评价法

知识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书面考核直接得出结论,但是学生的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个人修养等素养的发展情况,需要通过学生在长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言行来体现。如果实践中的课程评价紧紧局限于某个时期的素养发展结果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很难反映学生素养发展的真实情况。因此有关课程评价必须采用过程评价法,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素养发展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更适合需要经过一个时期才能反映出来的素质能力的评估[1]。

2.表现评价法

长期以来的书面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关于特定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但是学生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并不能通过书面评价考察出来。且有的素养发展比较隐性,相应的影响作用也比较隐蔽,难以通过具体指标来考核,只能通过表现来考察。从核心素养众多能力素质的要求来看,实践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素养要求,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国家认同,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都需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因此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法。这里所说的表现评价主要是指评价者尽量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一定评分规则判断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与结果。

3.实践评价法

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等素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情况来评价,无论学生掌握多少社会交往的技能方法,都必须真正落实在实践中,通过实际情况表现出相应的素质能力发展。有相应的实践才能反映学生特定素养的发展情况,评价者需要采取专门的实践方式来考察学生在特定方面的素养

发展。

4.发展评价法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學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有的能力素质并不能在当下显现效果,而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评价者必须采取发展评价法,拉长评价期限,加大评价内容幅度,以发展的方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养成情况。课程评价结论是促进课程改进的重要依据,课程评价方法是得出评价结论的关键要素,课程评价方法的合理选择,能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情况更真实地呈现,在有关结论基础上提出的课程改革建议也会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得评价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三、设置覆盖所有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评

价内容

课程评价内容涉及哪些内容,课程组织和落实者就会偏重于相应的内容指标达成,因此课程评价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实践实际上有一定导向作用。长期以来的课程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个人品行等方面的评价。核心素养在原有知识思维情感能力基础上有了极大扩展,同时课程目标的具体内涵也有很大不同,现有的课程评价内容显然很难促使课程执行者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关注,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因此有关课程评价必须在现有知识思维考察基础上扩展至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使所有的素养要求都能够在课程评价内容中有所体现。

1.创新素养培育方面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动力,个体的创新精神培养是社会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要求。个体的创新素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态度、创新能力等内涵。由于当前课程评价偏重于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情况很少在现有课程评价中体现出来,大多数评价主要偏重于课程的执行和学生学习情况。因此在课程评价内容改革时,必须要把创新素养作为重要的考察项目[2]。

2.实践能力提高方面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个体发展中需要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相关品质和能力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实践技能、实践方法等素养发展决定了个体最终的素养成效,因此学生的实践素养评价应该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而当下关于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书面评价,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不足。要使学生的实践素养得到更多关注,评价者必须把实践素养的养成纳入评价范畴。

3.学习能力发展方面

终身学习是现代民众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培养的基本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在走出校园后继续学习其他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社会需求相匹配,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但在当下实践中,有关课程评价主要偏重于知识掌握情况,关注学习结果,而对于学习能力的考察基本没有。为了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考察,评价方必须将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纳入考察范畴,促进课程实践者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视。

4.社会交往发展方面

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和各个方面形成各种社会联系,形成各种社会交往,和各方面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个体必须具备社会交往的基本素养,有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和相应的技巧方法。课程实践是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的社会交往素养往往仅靠个体自我习得和发展,课程评价也很少涉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素养发展要求,这使得有关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往往缺乏对社会交往的关注。为了促进个体的社会交往素养发展,课程评价内容必须要向相应的方向扩展,使社会交往素养发展成为课程实践者的重点关注内容。

5.科学精神培育方面

科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支柱,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精神,才能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从而以个人之力推动科学发展,或者是对各种事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要点,比较偏重个体的高阶思维能力,而当下的课程评价主要偏重识记、理解等浅层思维能力的考核,因此课程评价还需要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情况进行考察。课程评价涉及到素养内容,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课程评价指标,会使得学生素养发展成为课程实施者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能够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在课程实

践中[3]。

四、建立核心素养全面养成的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是课程落实的基本导向,所有与课程相关的实践都会围绕相应的标准来展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是课程实践的目标,相关标准涉及的问题是课程实践要关注并落实在实践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在一定意义上,课程评价标准是课程实践实施的准线和依据。现实中课程评价标准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规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要求。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下,课程实践需要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对于有关实践的导向主要通过课程评价标准来牵引,因此在核心素养目标培育需求下,有关的课程评价应把各种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作为课程评价的

标准。

1.有关标准要尽可能覆盖所有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课程评价标准要牵引课程实践对学生各种素养的促进,必须要在课程评价标准中体现相应的素养问题。当下课程评价标准已经涉及部分素养内容,但是有关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覆盖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调整标准内容,尽量使所有的素养问题都包括在其中。

2.有关标准要规定多种素养发展要求

课程评价标准指明了相关课程内容组织、实施需要达成的目标,而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言,必须达成相应的程度或水平,才算是具备相应的素养。现有的课程评价标准如果不能明确有关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就很容易使课程实践中的素养培育形式化或浅显化。因此课程评价标准在覆盖相应的素养内容之后,还需要就各种素养发展形成对应的要求,规定各种素养应该达到的程度,为课程实践中有关素养的发展形成标准要求,以便于课程实践的具体操作[4]。

3.相關标准要以所有核心素养养成为准线

核心素养培育是当下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课程实践都要围绕相关目标来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各种素养分别指向不同的能力素质方向,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每种素养要求对于个人都极为重要,相互之间不可替代,有关素养养成的要求也无轻重之分,因此有关素养的培育需要指向所有素养的全面养成。课程评价标准是课程实践的准线,要把所有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实践的基本标准,而不是特指某个方面的素养要求。

4.课程评价标准要包括相关素养培育的过程要求

有了相应的实践过程,才能有素养培养的最终结果,有关评价标准必须规范和牵引素养培育的实践过程,才能确保素养养成的结果。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个人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有关素养的关注需要偏重于相应的品质及能力的训练培养過程,而实际上,有关课程评价标准往往比较偏向于知识学习过程,缺乏能力品质的训练过程。为了以课程评价标准促进核心素养培育,有关标准必须要关注特定能力品质的培养过程。

五、形成推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实践示范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从多方面来着手,如何在课程实践中有效地促进各种素养的培育是课程实践的重要问题。课程实践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实践模仿等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素养培育的具体方法,同时还需要通过课程实践加强课程实践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5]。课程评价对课程实践有导向作用,课程评价的实践情况反映了有关评价的真正导向,能够使课程实践者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导向。同时课程评价的具体实践也对课程实践有表率作用。要使课程评价更好地突出倡导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导向,并为课程实践的素养发展做出示范,有关课程评价实践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规范发挥培养核心素养培养的示范

作用。

1.课程评价要尊重评价主体

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存在,而在现实课程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往往被学生完全放置于被评价者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生命的主体存在。课程评价实践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否定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追求相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因此有关评价必须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转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现实。

2.课程评价要创新评价技术和工具

实践创新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和其周围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评价实践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环境条件变化,课程评价有更多便利条件,也形成了更高的评价要求,有关评价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创新评价技术和工具,在满足评价需求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创新体验,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

3.课程评价要建构良好评价关系

课程评价包含着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主体大多存在一定利益纠葛,因此评价关系往往相对复杂。社会交往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课程评价中的各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其中关系的良好建构也能够促进学生得到良好的社会交往体验,有助于其端正社交心态,积累一定社交经验和技能。

4.课程评价要展示评价者的良好素养

个人修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模块,个人修养的培养一方面在于个体的自修,另一方面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有直接关系。和学生相关的课程评价是学生周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评价者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素养能够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提供示范,促进学生对个人修养发展的认知,也能够树立学生素养发展的表率。

当下教育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要目标,核心素养是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统领,课程评价必须按照相应的目标统领来实践,才能使自身的实践和整体教育发展保持一致,最终实现以评价促进教育的目标。课程评价改革本身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课程改革有牵引作用,课程评价改革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强调情况,会全面影响到课程实践中的核心素养培育的地位和进程。因此核心素养培育实际上是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导向,有关改革必须在实践中突出以上导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课程评价改革的调整,带动整个课程体系变革中核心素养培育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熊杨敬,刘志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回顾与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4-18.

[2] 刘卫东.基于目标-过程结构关系的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7):43-51.

[3] 董泽华,周文叶,崔允漷.如何知道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情况?——美国中小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调查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 2017(12):35-47.

[4] 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7(04):12-15.

[5] 张聪.“老树”缘何屡开“新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再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1):3-8.

[作者:欧运波(1982-),男,云南昭通人,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教育改革核心素养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