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教学的难点及优化措施*

2021-03-25 17:41方黛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办教学模式课程

方黛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在线课程,是指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和教学活动全部或绝大部分以网络在线的形式开展的课程。信息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课程正在成为高校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在线课程有其自身的明显特征,例如,具有流媒体性,课程均在精心设计后以视频的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和播放;具有开放性,对学员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尤其是慕课,学员数量可多达上万甚至十几万人,任何学员均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习;具有易获得性,有兴趣或意向的学员只需经过简单注册即可在设置的课程周期内进行免费学习,极大方便了学习资源的获取,尤其是对名校优秀学习资源的获取等等。正是这些特征,使在线课程较传统的高校课程更具优势,也使得各高校纷纷尝试各种措施将其引入现有课程系统。当前,高校引入在线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教学模式转换困难、课程开发经验积累较少、高校教师认同度较低等诸多需要克服的难点,影响了高校引入在线课程的进程。因此,对现有在线课程引入难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找出对应的优化措施十分必要[2]。

一、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线课程是现代的新兴教育形式,将其引入高校课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引入在线课程能够使现有高校课程系统的内容更为丰富。在线课程不仅包含有正常的教学内容,还包括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反思和点评,学员们可以根据反思和点评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在各在线课程之间,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测试习题,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这在部分高校传统课堂中,尤其是在人数较多的大型课堂中很难有效实施。

其次,引入在线课程可以改变学习载体,使学员的学习更加便捷[2]。在线课程以其特殊的在线教学和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高校课程以书本为主要学习载体的限制,学员们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工具根据自身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不仅如此,学员们在第一次观看教学视频后对所学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的,还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这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也对学员更具有吸引力[3]。

再次,引入在线课程可以使学员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传统的高校课堂上,教师采用面对面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员们是在按照教师的思路被动的学习,选择性少、主动性差。而学习在线课程,学员们可以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科目,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对单个知识点已经掌握,还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学习单个课件。在新的模式下,学员学习的选择性增加,这势必会使他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二、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教学的难点分析

在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优质专业性在线课程不足、在线课程开发机制不完善、在线课程开发认同度较低、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刚性化、高校教育政策过于消极化等问题,阻碍了在线课程教学的顺利实现。

(一)优质专业性在线课程不足,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在线课程是高校将其引入现有课程系统的基础。就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在线课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均不能满足高校将其引入现有课程系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在线课程数量不足,并且一些在线课程的质量也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应用价值[4]。在数量方面,当前存在的高校在线课程主要集中于非专业的通识类教育、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证书培训类教育等方面,而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与高校学历紧密关联的在线课程却很少。根据资料显示,在所有在线课程中,与高校学历相关的在线课程数量不足课程总数的10%。即使在这不及课程总数10%的在线课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在课程科目分布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一些热门专业的科目,在线课程集中分布,同质化情况普遍存在,远超出了正常需求范围,而另外一些非热门专业的科目,在线课程却少有涉足,远不能满足正常学习的需要。在质量方面,热门专业科目的在线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存在质量缺陷,这些在线课程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没有突出在线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没有针对性地弥补线下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是将传统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简单地复制到在线课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作用十分有限,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5]。

(二)在线课程开发机制不完善,资金保障体系不足

开发机制不完善、资金保障体系不足也是掣肘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在线课程开发机制尚不完善,所以高校教师在开发在线课程时更多的是基于学校领导层做出的行政安排。在这样的情形下,负责课程开发的教师或者教师团队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对课程的内容、内容之间的衔接、计划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将要实现的目标等事项进行细致筹划,也没有时间寻找相关专家并与之就有关课程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作。开发出的在线课程也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传统课堂的复制品,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较之传统课堂不具备任何优势。此外,高质量的在线课程的开发耗资巨大[6]。以“慕课”为例,不仅制作“慕课”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而且“慕课”的运行也需要支出相当的费用。在美国,平均制作一小时“慕课”的耗费为150至500美元不等,制作单个科目的全部课程的总耗费可高达数万美元。不仅如此,“慕课”运行一学期所需要支付的人工费用总额仍需要约1万美元。由此可见,开发和运行大量的在线课程,所需要的资金对高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引入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在线课程进行大额投资的盈利前景尚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愿意进行投资的企业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资金支持政策措施也没有出台,这就导致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引入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在线课程开发认同度较低,难以融入高校教学

在线课程引入高校课程系统,意味着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引入。利用电子设备对在线课程进行学习,学生们学习的灵活性增强,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当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后,学生们还存在不能理解或灵活运用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在线下课堂上通过与同学讨论、向教师提问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无论是从教学方式还是从学习效果上来说,都是对原有单纯线下教学模式的革新和超越。然而,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观念上难以被认同,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被实施。他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在线下的教学活动实际意义有限,除组织讨论、解答问题以外少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使用其他人员制作的线上教学课程时,他们认为其自身在线下的教学地位与助教人员无异。基于此,他们对引入在线课程通常持有抵触情绪和反对态度。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常常也不具有积极实施新教学模式的意愿,较多地反映实践中存在的难以有效组织、提问人数较少、难以掌握学生线上实际学习情况等实施困难,更多的是采取消极应付的处理方式。高校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在观念上的反对、在教学实践中的抵制,已成为影响高校引入在线课程的最为直接的因素,也反映出高校教师的素质亟需提高[7]。

(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刚性化,无法适应课程需要

高校引入在线课程以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刚性化特征突出,通常以学时为基础,对各个专业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规定了具体的学时,教师对所负责课程的施教学时与其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并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8]。这种管理方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实施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如果高校引入了在线课程,实施了新型教学模式,仍然采用此种管理方式就会产生明显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已不能再简单的用学时来衡量,因为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在线课程时间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三者并不完全相等。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时,可能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学习同一课件所耗费的学时不同。而教师在制作在线课程时,很可能实际制作课程所耗费的时间与课件的实际讲解时间不同。即使在线下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时,由于存在实践环节,教师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指导是个别、分散进行的,而且还很可能是在课外,并非课堂上进行,所以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也很难再与课堂课时挂钩。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致使原有刚性、统一并以学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方式不再适用,对原有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五)高校教育政策过于消极化,缺乏课程改革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公办高校,由于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所以其在教育市场中所处的运营环境非常优越。与民办高校不同,公办高校的运作和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即使发生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事项,也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从而较轻松的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9]。这些高校没有学费收入压力,也不存在投资人的投资回报要求,加之其公办背景,相比之下生源更广,更容易招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学生,所以它们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明显。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些公办高校在实际运营时所制定和实施的办学政策更趋于传统化,对一些事关教育教学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更趋于依赖行政指令而不是依据教学实际,从而导致这些公办高校市场敏感度不强,变化反应力不足,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缺乏。就引入在线课程而言,在面对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结合日益紧密、在线课程正在成为高校教育发展方向的新形势下,大部分公办高校不是选择及时分析形势、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大力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是选择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者消极观望的政策,希望等到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后再做进一步应对和处理。高校执行这样的消极政策,就不会产生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的强烈内在动力,同时也不利于在线课程的引入和广泛应用。

三、高校课程系统引入在线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要想实现在线课程教学在高校课程系统中的引入,需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建设、政府职能、教师素质、教学管理、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推进高校在线课程教学的顺利实现。具体而言,应该做到如下五个方面:合理分布课程,以“问题解决”思路开发课程;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健全的在线课程开发机制;提升教师素质,不断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优化教学管理,实施弹性化高校课程管理模式;立足市场需求,为推动在线课程改革创造条件。

(一)合理分布课程,以“问题解决”思路开发课程

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在线课程是高校将其引入现有课程系统的前提。高校的在线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们业余课外知识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满足学生们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引入在线课程时既要考虑课程数量的充足性,又要考虑课程分布的合理性。这就要求高校要准确把握学生对在线课程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分布。获取学生对在线课程实际需求的方法较多,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现场统计,也可以在课外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投票等等。一旦获得学生实际课程需求的数据资料,那么高校就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在线课程,就可以更容易地将课程合理、均衡的分布。

引入的在线课程要想让学生接受和欢迎,高校就必须重视和不断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而在线课程的高质量不应只体现在课程外在的形式上,还应体现在课程的实际内容上,即实际内容应能够弥补高校传统课程中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基于此,高校要本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进行在线课程的开发。例如,部分高校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实践性较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学生仅凭看书或者听教师讲解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就可以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以使课程内容更具实践性、更易被接受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以“问题解决”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注意与相关课程的性质、目标相结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为未来高校建立专业在线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二)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健全的在线课程开发机制

高校在引入在线课程时,可以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措施以解决资金保障不足、课程开发不力等问题。一是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当前在线课程投资盈利性前景不明、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形势下,政府加大对高校在线课程的资金扶持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专项资金拨款、贴息贷款等形式,对高校在线课程的开发和运行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可以对投资于高校在线课程开发和运行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以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高校引入在线课程的资金支持。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保证优质课程供给。由于高校的行政安排难以解决高质量在线课程供给的问题,所以高校应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和保证优质课程供给。一方面,高校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实际需求等因素,本着质优价低的原则,以采购者的身份对在线课程进行公开采购。公开采购可以有效激发在线课程相关制作方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高质量课程的持续供给。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在线课程制作成本和必要的盈利,高校在提供在线课程服务时,可在区分不同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分别采取不同的收费策略。对于由政府全额补助、非盈利性组织无偿资助而形成的在线课程,原则上不应收取费用;对于由政府贴息贷款而形成的在线课程,应以收回成本为原则收取费用;对于由以盈利性为目的的企业或个人投资而形成的在线课程,应以市场定价的原则收取费用。

(三)提升教师素质,不断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线课程的引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入手,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以帮助他们不断适应新型教学模式。一是提高教师培训和职业素养标准。引入在线课程后,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正常讲解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设计课程、线下辅导以及与课程开发的相关人员进行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大幅提升了对教师教育素养的实际要求。因此,原有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中应用的简单、粗略的培训方法需要改变、培训标准需要提高。同时,新型教学模式下,要求线下课程较以往更具有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也应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标准进行相应调高,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二是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线下教学提供支持。一方面,提供学生学情信息。教师线下课堂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掌握学情信息较少有着密切关联。高校应在在线课程系统平台中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对随堂练习、测验中存在的错误答案或者是对课堂论坛中的提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学生普遍掌握不足的知识并向教师提供,以便使教师能够确定出线下课堂上重点组织讨论和讲解的内容。另一方面,提供教学实践支持。线下课程要立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全力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便利和支持。高校应与多方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进行联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争取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搭建平台、创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机会。

(四)优化教学管理,实施弹性化高校课程管理模式

针对原有教学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实施在线课程教学的问题,高校必须对原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放弃单一的学时评价方式,采用和实施更为弹性化的管理模式,注重结合教学过程和教学实效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和管理。一是,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就是要对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的施教过程具备较高水准。可以对教师制作的在线课程内容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制定指标,确保课程内容对学科应讲解知识的覆盖率达到规定标准以上;可以对教师在在线课程中设置的问题、习题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确保问题、习题的合理性和适当性;还可以对教师在线下课堂中对学生的组织讨论、个别指导等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确保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正确性和恰当性等等。二是,注重教学实效管理。教学实效管理,侧重于对教学实际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和管理。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对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统一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和管理,学生整体考试成绩的优良与否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但要注意考试试题的科学性,考试试题应由学校专门机构进行设计或者审查,避免出现因试题质量问题而导致学生成绩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的情况。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线下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管理。学生线下实践活动的单次表现通常不能反映出他们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应在整个学科的学习周期内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持续评价。

(五)立足市场需求,为推动在线课程改革创造条件

之所以造成较多公办高校办学政策依赖行政指令、市场反应迟缓、课程改革动力不足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要想彻底改变和扭转这种局面,就要从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公办高校市场主体地位方面采取措施。政府可以逐步减少对公办高校的经费拨款数额,降低公办高校经费收入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使学费收入在公办高校整体收入中的比例提升,同时减少对高校学费的行政干预,让市场在公办高校学费定价中发挥作用;可以改变对学生补助的拨款方式,由原来财政向公办高校拨款改为财政直接向具备接受补助资格的学生拨款,从而减少公办高校通过资金操作获取利息收入的可能性;可以在教育市场中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课程质量、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增加公办高校向市场求生存、向市场求效益的压力和紧迫感。通过市场加压,为满足竞争需要,公办高校的市场反应灵敏度必然提高,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必然增强,其也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探寻出一条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课程改革之路。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会加大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着力自己开发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以寻求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综合实力一般的高校,在使用其他高校开发的在线课程的同时,会重点开发与自身优势学科相关的在线课程,以突出学校的教学特色;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线上课程则会以使用其他高校开发的在线课程为主,而线下教学则会最大限度的实施差异化策略,从而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可见,无论处于哪个层次的高校,在公平市场的作用下,都会进行彻底的课程改革,也都会采取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随着互联网融入高等教育的程度愈来愈深,高等院校转变教学模式、引入在线课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高校将在线课程引入现有课程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增加或替换,而是涉及到深层次矛盾的复杂工程,需要对高校现有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育政策、管理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文章中提及的难点只是其中已显现或者观察到的一部分,但其他潜在的难点会随着在线课程引入的不断推进而逐渐显露,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根据实际情况,本着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质量的原则进行一一克服和解决。

猜你喜欢
公办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