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艳丽,李丽娜
(1.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抗逆力”的概念源于压力应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抗逆力”(resilience)。抗逆力,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个人或组织即使面对挑战或威胁,也能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与结果。”[1]95-102
在社会科学领域,抗逆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留守老人以及大学生等群体。近年来,“随着教育需求、教育改革压力的不断增大,美、澳、英等多个国家出现教师离职高潮。”[2]78-85有研究者另辟蹊径,试图从抗逆力视角解决教师离职问题:“导致教师离开岗位的因素是以往教师生存研究的聚焦点。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使得大多数教师始终坚守、投身于他们的职业,并卓有成效的那些因素。”[3]243-260那些面对挑战、始终坚守、投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被称为“抗逆力教师”,与此同时,教师抗逆力研究逐渐兴起并成为一个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领域,国内教师抗逆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教师抗逆力的研究历史及研究内容、国外教师抗逆力研究的进展和实践模式的介绍及国外抗逆力模型的本土运用、国内教师抗逆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教师抗逆力的培育等方面。因此,未来我国教师抗逆力的研究还需注重本土化抗逆力的研究与实证研究。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兼具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抗逆力的构建,不仅是辅导员群体及个人能力的提升问题,更是解决辅导员职业流动率过高及流动速度过快的新思维与新路径。本文在参照以往抗逆力内涵界定及教师抗逆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把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界定为“高校辅导员即使面对挑战或威胁,也能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与结果。”
构成个体抗逆力的要素很多,尽管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与诠释,但其核心包含三个部分:“暴露在逆境中,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的出现,展示积极的适应结果”。[4]67-74逆境或困境是激发抗逆力和研究抗逆力的前提;而当面对困境与挑战时,生命体出于保全自己,防御危险的需要,会启用一系列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最后在应对困境与挑战过程中获得成长。
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通常被称为保护性因素,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风险性因素,是指“阻碍生命体正常发展,使其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环境方面的因素。”[5]127-130保护性因素可分为内在保护性因素和外在保护性因素,同样风险性因素也分为内在风险性因素和外在风险性因素。
任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法绝对与风险因子相隔离,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尤其是其职业发展更是如此。与高校专职教师相比,其面临的职业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从宏观方面看,辅导员发展环境是“一个职业要求更多,职业内容不断扩充,职能不断拓展的时代”;从微观方面看,辅导员职称评聘单列(上海2007年开始、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开始)、辅导员职级制(上海大学2004年开始)都是本世纪初才实行的,无论职称的评聘还是职级的晋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更何况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还有不相容的地方,即“职责定位模糊、职业内容庞杂”难以为“职称的评聘、职级的晋升”提供保障。虽然教育部在2017年10月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行了修改,但修改后的政策执行情况还有待观察。当前情况下,辅导员仍然面临着专业与职业之间抉择的艰难,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分离的矛盾,职级上去了、职务与职称没有上去的不平,职务上去了、职称还没上去的不甘。因此,保护性因素对于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风险性因素的负面效用至关重要。
抗逆力研究认为,“通过教授‘我有’(I have)、‘我是’(I am)和‘我能’(I can)的策略可以提高抗逆力。”[6]61-109这些策略通常也被概括为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结合抗逆力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对京、晋、沪三地高校辅导员的调查,本文把高校辅导员抗逆力保护性因素分为:高校辅导员外部支持因素、高校辅导员的内在优势因素、高校辅导员效能因素。其中高校辅导员外部支持因素包括充分的工作发展条件保障,良好的同事关系,家庭对工作的支持等;高校辅导员内在优势因素除了与专职教师共有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共性因素外,还包括辅导员独有的个性优势资源;高校辅导员效能因素包括系统的职业知识、良好的职业能力及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高校辅导员抗逆力风险性因素除了对辅导员职业发展不利的外在影响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内在风险性因素。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面临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导致的思想观念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挑战,面临网络技术双刃剑的挑战,面临高校扩招与高校内部系列体制改革引发诸多新问题的挑战,为此,辅导员职业正在成为一个富有压力与挑战的职业。与此同时,在职业压力的作用下,很多辅导员千方百计离开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上专业课,为转岗部分辅导员会兼任本学院教学秘书、办公室主任或者科研秘书。吴勇等人的研究证实:“在您是否想调离辅导员岗位问题中,1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想调离;46%比较想调离。”[7]21-23“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年限普遍较短,超过10年的不到5%。”[8]27
为此,如何帮助辅导员提高能力、应对压力显得尤为迫切,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高效实施的重要人员保障。在辅导员主体建设中,抗逆力提升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不仅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
作为外在保护性因素,高校辅导员外部环境资源是辅导员抗逆力提升的条件,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外部资源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学术环境。
1.政策环境的优化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以及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重要意义的认识,高校辅导员的各项政策、制度也在不断出台。但是,很多政策、制度并不完善,另外,政策、制度的执行也偏于一般化,尽管国家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方面制定了很多的政策法规,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实施步伐依旧比较滞后,尚未形成创设最佳政策、制度环境的氛围。
政策环境的优化,首先,确保辅导员职业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必须是科学的。其次,确保辅导员职业发展政策能够得到充分落实,政策的最终效果还取决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政策执行也是环境创设中十分关键的环节。最后,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政策效果评估有助于提高后续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从而实现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
2.组织环境的优化
组织环境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可从不同方面影响职业主体的职业发展。改善职业主体的工作条件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外,组织结构的调整、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变革等都将直接影响职业主体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职业主体职业发展进程。高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学校内部又存在着各种职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辅导员作为高校组织的一个群体,同时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其职业发展必然受高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晋升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影响。因此,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组织环境建设,是为辅导员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的途径之一。
组织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其一,高校要畅通辅导员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使辅导员个人的合理要求得到满足;其二,组织主动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如优化辅导员科研条件、办公条件等;其三,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培育和支持官方倡导的实践共同体、辅导员自发组织的实践共同体、项目模式的实践共同体、导师制模式的实践共同体等,使辅导员职业综合素质得以及时提升,为其实现从职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平台。
3.学术环境的优化
高校辅导员学术环境是辅导员学术发展具有的环境条件。聚焦高校辅导员的主职主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内圈与外圈两个角度来分析辅导员学术环境的状况。所谓的内圈指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共同体而形成的具有浓厚学术研究氛围的学术环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阵地(尤其是学术刊物)、科学研究资料库、科学研究主体的关系、学术交流、学术规范、学术评价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学术氛围。而外圈则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需要其他学科的广泛支持与友好相处的学术环境。“目前,主要要争取其他学科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某些学术刊物应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学术论文提供阵地。”[9]132-133
第一,优化学术环境内圈应强化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意识。第二,优化学术环境内圈需要各种学术活动的支持,相关部门及学校还应当多举办辅导员学术交流会议。第三,优化学术环境内圈需要处理好科学研究主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机构、专家及学人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主体。目前主要是需要增进辅导员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交往,尤其是学术交往,做到交流信息,相互促进。第四,优化学术环境内圈需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建设。学术规范方面,需要加强基础建设,逐步形成辅导员统一的学术规范,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的学术交往,此外,学术评价对推进辅导员科学研究,促进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有着导向功能。第五,优化学术环境内圈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阵地建设。虽然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刊物正在成长,刊载论文的学术含量也正在提高。但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刊物相比,其期刊档次、学术论文的质量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强辅导员科学研究阵地建设是优化学术环境内圈的重要方面。第六,优化学术环境内圈还需要基于政策保障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能够帮助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相关政策,比如制定相关科研奖励方案,对于具有突出科研贡献的辅导员,应当使其在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优化学术环境外圈,主要需要通过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才能争取良好的外部学术环境。其他学术刊物或报纸对发表辅导员学术成果仍有偏见,这客观上不利于辅导员学术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建设,提高辅导员学术影响力及科学贡献力;其次,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其他学科及其学术刊物对辅导员工作的了解;再次,改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从整体上形成有利于辅导员科研发展的文化环境。
1.充分激活辅导员内在优势资源
抗逆力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能源体和动力源,都能对事态的发展变化起作用。高校辅导员不是被动、一无所有、消极、一事无成的个人或群体。首先,辅导员是高校接触学生最近的一个群体,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是高校任何一个研究群体所不能够比拟的。其次,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对于研究来说,虽说是一个劣势,同时也是一个优势。优势就是,辅导员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对学生工作问题进行探究时,可以借用自己原来专业学科的定型理论、代表学说、经典论断或研究方法等为自己的研究服务,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更为宽广的学科视野、更为新颖的研究范式。最后,辅导员一方面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等大量琐碎的具体事务。另一方面,基于辅导员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等首要任务的角度考虑,辅导员理论工作者及理论研究者的角色也不容忽视,所以,辅导员还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统一体。因此,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相比,辅导员的内在资源优势包括:(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手资料的资源;(2)跨学科研究的潜在资源;(3)实践与理论研究天然结合的优势资源。
辅导员内在优势资源的启动与发挥,对激活抗逆力、形成对策与办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美国学者Malloy和Allen认为,“关怀与支持、高期望、有意义的参与等方式有利于激活教师内在资源。”[10]19-27因此,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科研的关怀与支持,把辅导员的科研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在岗前培训中加强辅导员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科研技能的提升,在日常培训中,加强辅导员科研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科研工作的引导与帮扶;对高校辅导员科研给予一定的期望,将辅导员科研成果与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职称和职务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为高校辅导员科研提供平台,让其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高校应成立辅导员科研实践共同体,设立相关研究主题,推进辅导员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
2.开发联结辅导员的环境资源
辅导员环境资源有几个关键系统:学校、家庭、社会、政策法规等。之前谈到高校组织、政策法规等环境的优化,在此,着重讨论家庭、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路与策略。
家庭是辅导员抗逆力建构中重要的外在保护因子,有效处理个人、工作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才能够有效避免,或者是大大削弱,家庭成员才能给予辅导员更加积极、肯定的支持。在辅导员家庭、工作冲突问题中,“与工作对家庭产生的冲突相比,家庭对工作产生的冲突较小。”[11]33因此,将家庭关系转化为支持源,才能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
社会是辅导员职业发展获得广泛资源的宏观环境。目前,大部分社会群体并不了解辅导员职业,只知道大学有教师和行政人员,并不知道还有辅导员;高校内的其他群体包括高校学生在内对辅导员的角色认知比较模糊,认为辅导员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任何人都能干,影响辅导员向社会吸取资源。依据Johnson等人关于教师抗逆力社会资源开发的观点,辅导员抗逆力社会资源开发与联结应从如下方面进行:“社会与公众要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发辅导员课程,帮助辅导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向辅导员提供资助,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确保辅导员具有持久性资源及学习机会。”[12]530-546
3.辅导员抗逆力提升相关辅导课程的开设
提升辅导员抗逆力,归根结底要以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提升为前提。辅导员个人抗逆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田国秀提出的提升教师抗逆力方法训练课程的要求,需要从辅导员“情绪觉察力的提升、自我管理水平的加强、主动求助技能的提高三方面进行。”[1]95-102
首先,加强辅导员情绪觉察的训练。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强度情绪劳动工作,情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相较于高校辅导员的高强度情绪劳动工作性质而言,“辅导员的情绪觉察能力却不强,原因在于缺乏基本的情绪觉察方面的技巧。”[13]84-88为此,在辅导员专题培训中,可以增加情绪觉察训练方面的课程,引导辅导员敏锐并恰当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合理进行情绪宣泄;定时对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提醒辅导员重视心理健康;引导教育辅导员养成写工作日志、工作反思录、教育随笔等反思习惯,反思不仅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而且是进行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渠道,在自觉而深入的反思中,辅导员能够以更为积极和理性的态度面对自己对于个体自我及职业使命的价值担当。从而,改变精神层面上的压抑或分裂状态,实现自我的同一与完整,进而从本质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生活。
其次,加强辅导员自我管理的训练。自我管理是主体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及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及自我激励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辅导员掌握必要的自我管理方法,不仅对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辅导员自身的长久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加强辅导员主动寻求帮助的训练。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但辅导员首先要学会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面对工作的挑战,辅导员也会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因此,主动寻求帮助成为辅导员不可或缺的能力。辅导员寻求帮助的途径主要来自五方面:家人、领导与同事、学生、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主体,这五方面的支持源对辅导员有效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危机与挑战,成功抗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效能因素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在保护性因素中,高校辅导员效能因素作为内在保护性因素是可以自我培育的。
1.补足职业知识短板
职业知识的掌握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效能提升的前提,因此职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辅导员抗逆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下文简称《标准》)梳理了辅导员的职业知识体系,该体系把辅导员职业知识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目前,高校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并不能满足《标准》所要求的职业知识体系架构。而我国高校尚未开设辅导员专业,辅导员获取职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培训、新老辅导员之间的传帮带以及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性知识,因而辅导员当前面临职业知识碎片化、不系统规范的问题。所以要满足三大知识体系的架构问题,一方面,要依据辅导员的职业知识分类标准,对辅导员培训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按照《标准》进行自我教育,补足自身的职业知识短板,才能避免本领恐慌,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强职业稳定性。
2.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
曼斯菲尔德和贝尔特曼提出“积极情感作为抗逆力保护性因素之一,涉及热爱教育、关心自己、情绪管理等7个维度。”[14]356-367没有情感的教育,难以产生教育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该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辅导员长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情绪劳动;另外对职业没有情感的主体,难以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
当前,辅导员职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社会认同过低、工作的繁杂与责任等,致使辅导员职业情感具有复合性与特殊性。”[15]118-122辅导员职业情感积极与消极并存,稳定性不高。辅导员有对待学生的热情、爱心、耐心,但是外在压力与特殊时期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使辅导员内心充满对职业的不满,加之与职业理想的差距,使辅导员的职业情感表现为“痛并快乐着”,有热爱也有困惑,有希望也有失望,因此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才能增强辅导员抗逆力保护性因子。
3.加强自我职业承诺
职业或专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职业或专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或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或专业的程度。”[16]39-45“职业承诺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17]86-90因此,职业承诺能很好地预测职业主体对职业的忠诚。辅导员职业承诺非常低,“研究者曾通过访谈法对北京、上海、山西27名辅导员进行调查,发现除了一名退休返聘的辅导员和一名50多岁的教授辅导员外,其他辅导员暂且都没做好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准备。”[18]350因此,辅导员抗逆力的提升还得从加强自我职业承诺开始。
4.坚定职业理想
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体现了信念体系中的个人理想部分,包括了立德树人、全身心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理想和辅导员自我发展理想。坚定的职业理想,不仅能使辅导员从职业生活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力量,而且能使其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持。辅导员的职业理想首先来源于其工作岗位的使命感,其次,职业理想还必然要包括个体价值的实现。现代社会,职业分化现象日益突出,对于任何个人来讲,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重要的并不是在一生只从事自己最理想的工作,而是要求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够将其视为是最理想的工作,并为之努力和奋斗,以达到理想境界。基于此,辅导员唯有坚定职业理想,才能增强抗挫能力。
5.提升职业能力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都提出辅导员九个领域的工作职责,并对每一级辅导员在九个领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详细说明。目前,辅导员面临“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科研能力薄弱”[19]95-96等问题。
职业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之一,唯有提高职业能力辅导员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培养的责任,才能推进自身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风险性因素中,环境方面的因素属于外在风险性因素,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因素属于内在风险性因素。内在风险性因素中,心理的、认知的因素对高校辅导员成长的消极影响是可以通过辅导员自身认知的改变、心理的调整而改变的。
1.职业动机的转变
动机是“最初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是抗逆力的另一个关键方面。”[20]48-51然而,很多职业主体加入辅导员队伍的动机并不纯,“有的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辅导员职业,有的由于选择职业所在的地域而从事辅导员职业,有的源于高校组织认同而选择从事辅导员职业。”[18]208-213因此,辅导员职业主体选择辅导员职业以外部动机为主,内部动机较少,只是将该职业视为跳板为自己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机会,并不是将其视为是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平台。在外部动机驱动下的职业主体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或目标,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并没有进行准确定位,自然处于低抗逆力状态。因此,当前辅导员需要把职业动机从外部动机以及无动机型转变为内部动机型以及复合动机型。职业主体唯有因为热爱辅导员行业而从事辅导员岗位,才能在其对应的职业生涯中,不仅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更将其视为追求的事业,也才能在职业发展遇到挫折、困惑时,不会将转岗作为唯一的出路。
2.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目前,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依旧是比较无序的,很多辅导员并没有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更是无法确定,还有的尽管制定了一定的目标以及计划,然而,并没有坚持执行的毅力,最终致使辅导员感觉到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因而逐渐地由对发展方向的迷茫转为职业认同的不断下降,最终以转岗或是采取“生存策略、保护策略”维持工作水平的办法来对待辅导员职业,造成辅导员个体与群体职业成长速度很缓慢,更造成了辅导员职业缺乏稳定性、连续性。
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首先必须能够使辅导员自我发展与辅导员职业发展高度契合,唯有如此,辅导员才能够在自我成长中推动职业发展,在职业发展中推动自我成长,才能获得自我与职业发展的双赢;其次,辅导员要把握自身成长的规律,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长期职业规划。最后,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职业发展规划,把握好职业发展的节奏和速度。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规避辅导员个体与群体职业成长速度缓慢及辅导员职业稳定性差的有效途径。
3.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Richardson把突发事件作为抗逆力的风险性因子,并认为“突发事件和保护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身心灵平衡状态是否会瓦解。”[21]311突发事件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工作、生活状态的平衡状态可能瓦解,因特殊的岗位性质与身份属性,高校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仅承担来自多方面的责任,而且需在多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引起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很多辅导员会选择转岗。突发事件之所以成为辅导员抗逆力的风险因素,一方面与相关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及高校对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培训不到位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辅导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有关。高攀通过网上和实地对205位高校辅导员的调查发现:“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事前预防阶段、应急处理阶段、善后处置阶段都欠缺相应的能力。”[8]29-32为此,一方面高校应开展相关的系统性、计划性、针对性培训;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应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掌握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唯有自觉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才能尽量规避突发事件对辅导员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