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

2021-03-25 17:41张胜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培育文明意识

杨 栋,张胜旺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一、生态意识的科学内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还有自然环境被不断破坏。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从表面看,它由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掠夺等不合理活动和行为造成。实质上,它还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95。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全民生态意识,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类掌握了干预自然的巨大力量,而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要求人类形成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这就是生态意识形成的先决条件。生态意识就是“人类对包括自己在内的自然中一切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2]4生态意识作为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先进观念,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从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发展来看,生态意识的科学内涵具有双重性,即科学意识和价值意识。

首先,生态科学是以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而生态意识是以生态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生态意识是一种科学意识。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需要以生态科学的视角为出发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态科学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从生态科学与其他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即理论生态科学和应用生态科学。理论生态科学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界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生物。将理论生态科学应用于农业、工业、渔牧业等方面即形成了应用生态科学。生态科学是生态意识形成的前提,生态意识又是生态科学的升华。因此,生态科学意识的内容是由生态科学的内容升华而来的。生态科学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原理、生态系统边缘优势原理及生态系统开放性原理。[2]5-15

其次,生态意识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生态价值意识。既然是价值意识,即具有价值尺度功能,可以衡量自然环境的价值,让人类全面认知自然环境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自然价值主要包括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四方面,其中生态价值是自然界的最高价值。在面对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认同生态价值,追求生态效益,才能发挥生态意识的根本作用,保持正确的价值理念,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是集生态科学意识与生态价值意识于一体的,是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向过程中产生的先进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既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2]31

二、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形态,它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本性,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相统一的至高理想境界。[3]15-19生态意识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过程中产生的价值理念,作为后工业文明的产物,生态意识使人类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理论形态上是对生态系统整体性、发展性和协调性的深刻认识,在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中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意识作为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先进观念,培育生态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观念进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培育科学的生态意识,形成公平正义的生态人格,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与协调发展。

(一)理论意义: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超越了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生态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4]20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保障,更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多元治理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突破了以往以政府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更加明确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治理模式、责任主体及主体定位,也更加明确了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事业,应将其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环境行为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上表现最好。[5]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群体,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同时,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在践行程度较差的绿色消费、减少污染产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分类投放垃圾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5]综上所述,我国公民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尤其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将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培育其良好的生态意识,在践行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到“高认知度、高践行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意识不仅能够发挥其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更能够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实践意义: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生活理念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模式以及生活作风等的统称。生活理念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反作用于生活理念。良好的生活理念反映出良好的生态意识,新时代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生活需要,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推动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提升大学生的健康幸福指数。绿色的生活方式能够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的生活方式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可量化的、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范围,让广大大学生能够力所能及参与到生态环保的行动中来,将自我生态意识的提升、绿色生活的行动融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之中,增强了大学生建设国家的参与感、使命感,也真正提升了其健康幸福指数。其次,促进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节俭,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6]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频频出现“校园贷、奢侈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通过鼓励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培育其生态意识,做到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行为,这样的绿色消费,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推进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其重要作用。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公众参与监督举报的积极性较高,55.6%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采取过环保监督举报行动。[5]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公众在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报告还指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环境行为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上表现最好。[5]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加入公益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对于推进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意义: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优质化

生态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并能在现实环境中做出对生态环境有益的行为。生态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科学知识、生态法律知识和生态伦理知识。大学生生态教育就是构建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相一致的教育体系,构建生态教育的理论、内容、目的、方法等,培育具有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和积极参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大学生。生态教育是促进我国绿色发展和培育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关键。

西方生态教育启蒙与生态意识觉醒几乎是同一过程。[7]2171964年,日本成立了“东京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意味着日本生态教育的起步。1965年,英国也开始了生态教育。同年,美国Middlebury学院开设本科层次的环境科学教育。通过对欧美国家生态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生态教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生态教育起步于1973年,目前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生态教育才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1996年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生态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生态意识)的基本手段之一。由此可见,通过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深化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效果,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的优质化发展,并使生态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培育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对策

生态意识作为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价值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个人行为及社会发展等层面能够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格局,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其生态意识,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人是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与自然是“根源性关系”。[8]41在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关系”,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依据,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思想的理论来源正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自然是生态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把“两山论”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两山论”的指导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新时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解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两山论”思想为指导,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生产生活,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人类征服自然,自然也会报复人类。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一般规律。因此,“两山论”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至今的必然选择,与此相对应,生态意识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必然产物。坚持以“两山论”为指导思想,根据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客观需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注重大学生以生态意识指导现实行为,培养具有先进生态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以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保障

生态意识作为基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认识成果而形成的价值取向,本质上就是人类对所处的生态环境的认识,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离不开所处的外部环境。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展开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都是要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于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建设绿色消费的生活体系。绿色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监管督导。企业层面要自觉规范生产,研发绿色产品。要促进绿色消费,既要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又要引导加强绿色消费的影响力度。通过建立绿色消费的生活体系,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绿色消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其次,要强化主流媒体的监督引导。主流媒体的力量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作优良的生态环保作品,引导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同时还要发挥媒体的环保监督作用,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社会事件要进行监督举报,树立监督举报保护环境的典型,为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

(三)以构建先进的高校生态教育为核心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职责。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教育还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又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生态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两山论”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高校生态教育的理论、目的、内容、方法等,并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生态实践的大学生。推进高校生态环境教育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高校生态教育的内容须深化,其次是高校生态教育的途径要多样。

首先,生态教育的内容须深化。生态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有着生态科学的理论做基础,也有着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做引导。通过生态教育来培育生态意识,本质上是价值观念的培育。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科学知识、生态法律知识和生态伦理知识。要深化生态教育的内容,一是必须要加强生态科学研究,以正确的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二是必须要重视生态法律制定,以强大的生态法律体系为保障。三是必须要促进生态伦理发展,以完善的生态伦理观念为载体。

其次,生态教育的途径要多样。一是加强生态理论教育。生态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思想为指导,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让大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一般规律,了解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激发大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感。为保护国家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二是注重生态实践锻炼。根据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显示93.3%的公众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各类绿色消费行为践行程度都不太理想,意识和行为存在较大差距。[5]生态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态意识所强调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的方法论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用联系、全面、发展的实践论来指导现实生活。生态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播生态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倡导大学生做到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培育其良好的生态意识。三是提升生态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对于人们确立理想信念、确立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在生态理论教育和生态实践锻炼的双重影响下,通过创设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体验,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共鸣,让大学生能够认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育其生态意识。四是强化生态示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同样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者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生态保护的榜样进行宣传,用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警戒,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强化大学生生态实践的目的。由于榜样示范的人物和事迹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过程中,高校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法,不断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猜你喜欢
培育文明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