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解及对策*

2021-03-25 17:41仰义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仰义方,林 玲

(1.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习近平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近年来,学术界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掀起一股否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呈现从社会领域走向教育领域的新态势,受众青年化趋势日益明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侵蚀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造成强烈的冲击与挑战。为此,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深入分析该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原因,探求高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这对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突出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打着学术研究之幌子,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的名义,丑化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人物,竭力否定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史,企图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目的。这股错误思潮渗透到大学校园,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其价值观形成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第一,导致价值危机,冲击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历史文化这份遗产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软实力支撑,“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历史虚无主义采取虚无与蔑视的态度,对待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崇西方价值观,“诅咒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唯一的出路就是融入西方的‘海洋文明’,无条件地接受‘全盘西化’”[3],对中华文化和历史表现得不自信。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对学校的正规教育内容表现出排斥与质疑,产生价值观冲突和心理落差,造成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与误解,削弱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在根本上阉割了民族特质,抹杀了民族的主体意识。

第二,侵袭政治认同,剥蚀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建立在执政绩效和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基础之上,党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胜利,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宣扬革命的破坏性,抹杀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抹黑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为早已定论的历史罪人评功摆好,崇尚“坏人不坏”“好人不好”,将革命描绘为破坏现代化的“万恶之源”,其实质就是要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而最终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在历史虚无主义丑化党史国史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设置的理论陷阱之中,出现历史观错乱,认不清历史发展规律,难以辨别历史主流与支流,妨碍大学生群体对党的政策与路线的自觉认同。

第三,致使信仰缺失,迷失人生前进方向。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青年的精神状态关系到社会的精神风貌。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扰,造成政治信仰混乱。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属于唯心主义,其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用意在于否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否定我们国家革命、建设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质疑和动摇。在日常生活中,该思潮与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交互传播,崇拜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个人主义,推崇西方落后的生活方式,对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未来漠不关心。因此,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极易出现“信仰危机”“精神缺钙”,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心理上对党的理论宣传表示出排斥和冷漠态度,丧失人生奋斗目标,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伏剂”。

二、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够侵扰高校,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是由转型期宏观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大学生主观动因以及网络传播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第一,转型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多元且复杂。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统一的“整体性社会”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多元化、社会阶层迅速分化的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过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改革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生态环境、社会道德等系列问题,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缺乏理性认识与分析,而迥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社会思潮所宣扬的叛逆性观点,特别以“反思历史”“理性思考”为借口的历史虚无主义,正契合了大学生困惑与迷茫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敌对势力对我国搞“西化”“分化”图谋客观存在,一些西方错误价值观乘机寻找新市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以寻找“真实历史”为借口,刻意抹黑党的历史,为此,思维异常活跃的大学生极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受害者。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力不足。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与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获得喜人成绩,对高校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同时也需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引导力仍相对不足,在教学模式上,很多高校思政课仍沿袭过去“传递—接受”的独白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的双向理论授课,导致学生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进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逆反排斥心理,并寻求其他途径化解内心困惑。从教学主体来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更重。当前有些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感不强和责任意识认识不够,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本身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从教学内容来看,一些高校的思政课与学生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区分度不明显,这种以教育者本身为中心的教学逻辑,未能体现课程教学的层级性和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难以化解学生在历史认知与价值取向上存在的种种困惑,这些为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渗透于高校提供了生存空间。

第三,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年龄处在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间较长,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心理社会化成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度,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政治观的建构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其一,大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认识与理解带有自身的情感倾向和思维偏好,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以戏谑开涮的方式传播其错误观点,随意“恶搞”“开涮”领袖人物和革命先烈,博取消费者的阅读、转发与点赞,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要。其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反思精神,加上自身史学知识积淀不深,理性思维能力欠缺,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对史料“碎片化”选取的影响,对某些错误观点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其对整个历史的全面、整体、客观的理解。其三,大学生的探求欲和好奇心,使其对历史虚无主义标榜的“翻案”“秘史”“真相”等“夺人眼球”的词汇带有强烈兴趣,戏说、调侃历史构成历史虚无主义进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认知形成特点,通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弱化其对错误思潮的思想免疫力,最终使其改变之前坚守的正确价值观,最终使其在行为与态度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认同。

第四,网络成为各种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刻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与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成为不同思想观点、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竞争的“话语场”,网络新媒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呈现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选择性解读、传播形式的隐蔽性与潜隐性影响、传播对象的多元性与话语权分散、传播效果的恶劣性与放大效应等新特点”[5],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受众面更广、危害性更大。一是网络空间内的信息交互性传播,突破了外在力量的控制与封锁,各种思想观点集中于网络平台,尤其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以及知乎、网络电台、AB站弹幕等新媒体形式,使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监管难度日益加大,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二是在网络环境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阅读注意力带有即刻性,更易于接受碎片化的网络信息,相反,对于线性叙事的完整信息表示出一定的排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这一阅读习惯也便于接受历史虚无主义随意裁剪的史料。三是网络空间内历史虚无主义为了笼络更多受众,以传播方式的隐蔽化和传播语言的生活化,通过学理化形态、娱乐化形态传播其思想观点,致使大学生对其观点的自我认同,润物细无声地侵入其思想,产生对其网络观点的依赖与偏信。

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瞄准大学生群体,并向其传播思想观点,成为该思潮发展的一种趋势。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需要从高校教学改革、话语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诸多措施,铲除其在高校的生存土壤,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校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6]。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传播渗透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增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首先,在教学体系上,推进历史学科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更多侧重于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基本规律,该课程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起到主渠道作用。该课程的讲授需要从大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出发,运用充分可靠的史料与理论论证,力求全面、客观、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讲清楚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刻逻辑,击溃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谎言。从历史学科总体规划来看,大学生的历史观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历史观教育中长期的整体规划,在师资配备、目标设定、教学方法方面体现不同阶段的差异性,遵循“讲授历史故事→讲解历史过程→注重历史理论分析”的教学过程,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地安排教育内容,形成育人合力,帮助“拔节孕穗期”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7]。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的需求,需要突破理论说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多元化的师生互动课堂建设,在理论方面吃透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精神,增进大学生对历史的真正了解;在社会实践方面,带领大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让其真实感受历史的本来面目,激发历史探求欲,在真实体验中加深对课程理论构建的理解。

再次,在教学载体上,丰富教学介质,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建立历史专题网站和开辟专业公共微信号,将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融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平台之中,让新兴技术为日常化的历史教育服务,让广大民众与正史、信史进行亲密接触。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载体形式传播正确史料,采用“接近性切入”方法,提升主流话语传播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对被误读被歪曲的历史予以及时拨乱反正,打通正能量贴近舆论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广大民众的负面影响。

第二,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筑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防火墙”。历史虚无主义笼络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就是紧紧抓住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特点,运用网络平台传播其错误思想观点和话语体系,企图使大学生群体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旨在抽掉中国文明的命脉与根基,文化领导权、话语领导权争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8],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特点,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

一要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实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需要建立一支熟悉网络传播规律、知晓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网络工作队伍,从事网络空间内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搜寻工作,第一时间掌握思想发展状况,及时引导其正确认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的本质与传播规律。准确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学校发展,利用设置关键词等方式,搜寻特定时期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化解学生困惑。对于一些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主动设置网络议程,利用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要创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推进多媒体立体引导策略。开发符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习惯的网络信息技术,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师生交流从“教化式”向“对话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需要创建多类型的信息交流平台,把该平台打造成大学生各抒己见、减压放松的重要场所,为高校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在多媒体平台上,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运用大学生常用的网言网语与之交流,也容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目的。

三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形成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意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结合自身实际,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纳入正规的教育教学规划之中,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考评体系的建立,让大学生不仅“会用网”,而且“能够用好网”,自觉拒绝参加网络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转发与点赞活动。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校园文化建设是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软环境。

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文化发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与多层面,是引导大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与规范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上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与文化展演等生活化形式得以实现,形成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内各种错误思潮的自觉抵制。

其二,需要正本清源,营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良好氛围。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对历史事实与历史材料做有选择性的裁剪,最终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因而,高校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敢于“亮剑”,按照“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加强校园学术讲座与论坛沙龙的管理,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本质。

其三,多维度的宣传渠道建设,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立体式多渠道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坚定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要挖掘校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荣校爱校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大学的认同感;建立主题鲜明、立场正确、生动活泼的宣传网站,制作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微视频和微电影,开发易学易用且符合学生需要的APP软件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