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03-24 11:32叶七笑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

叶七笑

摘 要: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核心意义就是向学生揭示生活的真谛,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重点阐述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提高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学;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1-0152-02

【Abstract】The core mean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to reveal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tudents,and play a certain guiding role in students life and study.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lack of subjectivity,focus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subjectiv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 teaching;Moral education;Student subjectivity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其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学德育教育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个体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与意识的表现对象,个体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人,他不是只会机械地全盘接受教师的想法,而是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需要去接受。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动能动性,发挥其主体性,不能以强硬的和命令式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2.当前阶段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表现

(1)德育教育目标制定过高,忽视了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所设定的道德目标都倾向于“大而全”,完全忽视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能力。而且有些德育教育的目标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的内容,大部分都要求学生从党和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这对于小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而且,这种把最高的和最终的德育教育目标当做是接触认知教育的方式,也违背了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

(2)德育教育侧重量化评价,缺少对小学生主体道德的人文关怀

德育教育评价不仅仅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对于及时掌握与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进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过程中,由于过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侧重于进行量化评价,也就是将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水平与普通学科知识相等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进一步认知和引导。而且评价的主体也十分单一,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又十分模式化,很多德育成果都是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展示,完全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实践环节的表现。这种脱离现实且略显空洞模糊的评价模式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道德实践体验

当前很多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将德育教育仅仅局限在教室之内。但是小学生们活动好动的天性就决定了其不会仅仅满足于这种静态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德育教学内容是需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来举办的,将学生限制在教室中听一些德育理论知识并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1)以人为本,创新德育理念

小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于完善小学生的个人品德,使小学生作为一个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能够独立且理性地进行思考一些道德问题,能够正确进行基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能够自觉主动地以相关的道德理念来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个体心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但是在具体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往往还是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相较于一般的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無论是其理论知识的综合性还是其对现实实践的要求和标准都更高一点。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还会导致小学生逐渐丧失对德育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实际的德育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因此,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需要从创新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入手,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束缚性、强制性以及灌输性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教学,而是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和激烈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并在不断的自我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比如,在讲到德育教育中的“集体责任感”这一课题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小学生对于“集体”和“责任”的概念能够有一个客观且直接的认知,教师可以在充分结合小学生性格特点与主体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性比赛来开展具体的德育教学。以比较经典的“拔河比赛”为例,班主任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加此类的趣味运动活动,在比赛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个组的学生要互相各自为营。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初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集体”或者说“团队”的意识和认知。之后,班主任可以设定一个对于学生充满诱惑力的奖惩措施,如赢了的队伍可以一周不用打扫卫生,那么输了的队伍则要负责班级内的一周卫生打扫。两个小组的学生在实际的奖惩措施面前,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集体的利益都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进行比赛。而学生拼尽全力拔河的过程也就是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的过程,潜移默化中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集体责任感,更重要是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联系生活,丰富德育内容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会有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存在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是源于学生们对生活的体验、思考与感悟。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源于其实际生活的德育教育活动才能够引起他们内心深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因此,在小学班主任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以回归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道德实践为基础,尝试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去选择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相关内容。并且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事件、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冲突和道德问题等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从一些实际的日常小事中体验到作为德育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来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有效丰富原本过于单一化的小学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比如,为了将小学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使学生建立起德育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链接,小学班主任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来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在“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即要求或者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父亲做一件暖心小事来表达自己对于自己父亲的爱意,并且还可以在学生家长微信群中联系学生家长进行活动配合,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家长通过拍摄“VLOG”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其中有的学生选择为父亲用心制作一张节日贺卡,贺卡上面画满了花朵,写满了对父亲的祝福;有的学生则选择为父亲做一个简单的蛋炒饭,让爸爸能够尝到自己亲手做的饭;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为父亲洗脚来表达自己对于父亲的感恩。通过这些实践活動,不仅仅对于学生与学生父母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而美好的回忆,还能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所谓的道德实际上就是存在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

(3)重视过程,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科学的德育评价是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关键手段,也是小学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小学德育评价过程中,班主任教师习惯于采用卷面考察或者口头检测等形式来进行对学生道德素养的综合评价。但实际上仅仅通过一张试卷是很难体现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的,而且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内容,教师应该侧重于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并以此来判断学生的道德素养。德育评价必须走出过分强调“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体验;重视认知理论评价,忽视对学生行为、意志以及情感的评价;重视行为规范的评价,忽视个性化发展的评价”的误区,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对于小学生的激励、诊断以及引导作用。既要重视对最终德育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德育教育过程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德育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实现综合培养。

比如,班主任在每学期的德育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班主任,需要从每一学期的开始就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德育评价记录,其中涉及到学生的上课表现情况、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交往情况、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父母对于学生日常表现的实时反馈,这些记录将构成学生综合德育成绩的四分之一。在学期末的时候,教师可以就本学期内所讲述的一些德育理论内容进行卷面测试,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以及思维分析问题,既能够考察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这部分成绩将占到综合成绩的四分之一。之后,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学生互评”环节,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班级内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匿名评价和匿名打分,作为与彼此之间接触时间最长的伙伴,学生互评的内容相对也会更加直观。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表现为自己打一个分数,既充分保障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从侧面反映和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小学班主任要将小学德育教育从传统的受教转变为自教,从他律逐渐转向学生自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道德概念的基础认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形成统一的结构。

参考文献

[1]陈萍 .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 ,2017(09):3-5

[2]傅琳凯 .关于德育实效内涵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0-32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人民教育,2016(10):3-11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