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时代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型,各界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规模需求和培养质量要求日益增高,如何确实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都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从亲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具有“四阶递进,全面融合,校企双验,持续深入”特点的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详细的培养流程,并进行了实证探索。结果表明:该培养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使学生、导师和联合培养企业三方受益,能够促进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的持续循环,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 亲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21)2-184-003
一、引言
为主动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色,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制度、模式和过程等方面都给出了指导思想。10余年来,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占比仅为15.9%,但2017年首次超过了学术型硕士的人数,2018年占比约58%。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占比达到60%左右。专业硕士培养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虽然专业硕士培养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存在大而不强、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不高、培养过程面向理论的多面向实际应用的少、培养目标和定位脱节等问题[1]。为此,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的办学风格、优势和区域产业特点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培养的有效模式。例如,沈燕平等人总结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经验提出了一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作用,形成专业、学校、企业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2];许江涛提出一种基于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战略的“1+N”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竞争能力[3];邱选兵等人将典型科研或工程案例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4];葛继科等人以成果导向教育为出发点,通过重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结构,结合人本主义、创造性、批判与元认知、计算性等7种思维能力,从学习研究、工程实践、交流合作和系统创新4个能力维度构建基于7T-OBE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5];沈悦等人基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从教学、日常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思考[6];王琦峰针对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四阶段递进,全过程融合”的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7]等。尽管成果众多,但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是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混淆的情况[8]。专业硕士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评价标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硕士有所不同,前者更加注重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的系统培养[9]。此外,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尚缺乏一种可在各类高校中广泛借鉴采用的示范模式。
针对上述两个典型问题,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准确把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实证探索。本文将借鉴前期亲产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经验[10],提出一种亲产业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融合得更紧密、更具体、更明确,以更好地满足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内涵发展和升级转型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模式设计
服务地方产业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之一,因此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具有天然的“亲产业”特性。所谓“亲产业”的“亲”就是“亲近”接触和“亲密”互动。亲产业是指高校紧密围绕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实现进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并由此形成配套的管理体系和环境氛围[10]。因此,从亲产业的理念出发,可以构建一种可供各类高校借鉴和实践的专业硕士培养示范模式,其具备“四阶递进,全面融合,校企双验,持续深入”的特点,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硕士培养的程度,该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五个阶段:
1.找题阶段:主要在专业硕士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此时学生除了进行理论学习之外,在校内导师的带领下积极走访合作企业,深入调研工业现场并与核心技术员工进行广泛交流,记录企业当前所需的技术支撑以及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每一次走访企业回到学校后,校内导师多次召集课题组开展讨论和头脑风暴,最后总结凝练出若干适合于专业硕士研究的候选课题。
2.立题阶段:主要在第二学期进行。校内导师将候选课题反馈给企业供参考,与企业一起从紧迫性、重要性、经济利益等角度逐课题进行评选,最后确定双方拟共同开展的产学研合作课题供专业硕士研究。形成合作课题意向后,企业根据课题指定负责人作为专业硕士的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至第二学期末,学生应能够对课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等问题进行详细思考,及时与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探讨和修改,形成课题开题报告。
3.做题阶段:主要在第三至第五学期进行,是课题实质性实施阶段。专业硕士优选地应该到企业现场从事实验、分析、设计、仿真、验证等工作,也可以在企业同意下在校内开展研究工作。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细节,而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实验和其它实践性工作。期间应根据实际需求定期开展课题进展报告,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和路线偏离问题。专业硕士从学生的身份转换为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角色是本阶段的一個重要特点。
4.结题阶段:在第六学期,专业硕士基本完成课题的各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不同于传统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应完成两类科技文档的撰写工作,除需根据学校的要求撰写学位论文,还需根据企业要求总结撰写更为通俗易懂的技术交底书并附上所有的原始数据资料。学校根据流程安排论文送审和答辩,答辩评委应包含企业专家。学位论文通过后,还需组织企业开展课题验收,评委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如有必要,专业硕士还需对大部分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课题的研究成果。学生毕业后可以优选的留在企业工作,避免了找工作的烦恼,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和研发过程,对企业做出应有的回报和贡献。
5.总结改进:在每一届专业硕士毕业后,校企双方应及时开展讨论会,一方面明确现有研究中待提升或完善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效果和经验进行总结。以此为基础,提升双方的信任,商定是否对现有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或者探讨其它课题的合作可能性,从而构成另一批专业硕士的培养循环,持续改进。
由上分析可知,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导师、企业和专业硕士三方都受益。反思国内诸多高校现有专业硕士培养和管理的模式,专业硕士并未真正参与到企业研发过程中,无法亲近产业,因此在工程技术能力和经验的锻炼上存在不足,和学术硕士几乎没有差别,违背了教育部关于分设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初衷。只有让企业真正的成为受益方,企业才能够有足够的热心、积极性和持续力去协助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为确保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注意如下几点:
1.校企双方签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协议。更进一步的可以由校内导师和企业签订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促进双方形成受法律保护的强制性约束,避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出现单方终止的行为。
2.校企双方构建专业硕士指导老师团队。尤其注意督促企业导师深刻的理解其承担的责任,确保企业导师不把指导研究生看成非本职工作性质的额外负担。学校方面可以酌情给予企业导师一定的学生指导报酬。
3.企业方提供基本科研办公条件和实践平台。
4.学校或企业至少有一方面提供专业硕士的基本生活保障。
四、实施案例
作者所在的厦门理工学院机器视觉技术科研团队多年来都在实证探索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在每一届专业硕士入学确定导师后,团队各老师即频繁分组带领学生到各厦门周边自相关企业走访调研。一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促进其对周边专业相关企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加校企双方的互动了解,为潜在的课题合作奠定基础。
以作者所指导的2017级专业硕士袁某和倪某的培养为例:
1.选题。在入学后的前三个月即在作者带领下前往厦门海普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流调研5次,经过与企业员工的深入交流,了解到企业当前设备研发面临的技术困难和未来拟储备研发的设备计划。以这些调研为基础,作者团队讨论凝练出6个可选研究课题,分别为:①基于机器视觉的线束端子压装成型瑕疵检测、②基于机器视觉的多类线束端子识别与定位、③基于机器视觉的压装成型的线束端子截面结构参数检测与分析系统、④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防呆”零件装配引导系统、⑤基于手势识别跟踪的线束胶带缠绕监测、⑥基于机器视觉的AGV小车行驶路径检测与导航,并初步拟定了各项研究课题的总体技术路线供企业参考。
2.立题。企业在获得这些课题信息后,最终被作者科研团队的诚意和认真打动,认可了作者团队的专业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领导层认真考虑了这6个课题对企业当前研发和未来计划的作用,并最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课题①和②作为双方首次合作的试点,签订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多类线束端子识别、定位与瑕疵检测”。至此,确定了专业硕士袁某和倪某的硕士课题内容,分别负责课题①和②。企业董事长亲自担任袁某和倪某的企业导师。袁某和倪某除理论课程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就课题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并多次前往企业与企业导师、核心技术员工进行汇报交流,确定了课题的目标、内容、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并按学院统一安排于第三学期伊始顺利通过开题报告。
3.做题。自第三学期开始至第五学期结束,袁某和倪某都以项目核心成员的身份加入企业的研发团队中,全日制在企业参与项目相关技术研究。这种参与形式能够确保与现场紧密结合,有利于及时发现前期既定计划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促进校企双方协调解决,使学生将科研课题做得更实、更适用于产业需求。在此期间,应注意专业硕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的变化,必要时要多做引导。袁某和倪某在赴企业的第一个月伊始表现的是兴奋和积极,但在第三个月左右分别出现了主动能动性减弱、求知欲降低、身体疲乏等不适应的现象。在此期间,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及时发现这种现象,并多次对二人进行鼓励交流,协助二人度过不适期。在课题开展期间,研究生每一周都要在校内团队做一次课题进展报告,重点阐述上周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拟采取的解决方法等内容;每一个月校内导师与研究生赴企业做一次工作汇报,展示项目当前进度、取得成果、是否有需要企业协调的困难等问题。如此做实专业硕士的具体培养过程。
4.结题。根据既定计划,袁某和倪某于第六学期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并根据学校安排进行论文送审和答辩。答辩结束后,校内导师组织二人撰写校企课题技术总结报告,系统的向企业展示研究成果,并开展成果应用和二次开发培训。必要时,应协助企业将所取得的技术部署到具体应用中。本例中,袁某所承担的研究成果已集成应用到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如图2所示;倪某所承担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中。袁某和倪某硕士毕业后也优选地留在了合作企业,成为企业核心技术人员,颇受企业重视和重用,避免了同届专业硕士疲于盲目找工作的過程。
5.总结。袁某和倪某完成所有毕业手续后,作者团队与企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在重点总结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积极为已取得成果的潜在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企业即将实施的设备研发计划制定下一批2018级专业硕士赵某和刘某的联合培养课题计划“基于机器视觉的某低压断路器检测”。如此,进一步夯实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工作,构成一种不断深化的互动、互助、互利循环,为积极探索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五、結语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经济不断升级的新时代,如何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是各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应避免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混淆。结合厦门理工学院亲产业、应用型的办学理念,从亲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具有“四阶递进,全面融合,校企双验,持续深入”特点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下的具体培养过程,并进行了实证探索。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能够确实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充分锻炼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使学生、校内导师和联合培养企业三方都真正受益,为人才培养的持续循环进行创造了坚实条件。由于亲产业是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本质需求之一,本文所提出的亲产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备示范作用,可为各高校积极探索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本文系厦门理工学院2020年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课程案例库”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90-96
[2]沈燕平,周华春.产学研结合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9):13-16
[3]许江涛.机械类专业工程硕士“1+N”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136-137+140
[4]邱选兵,齐美山,魏计林,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4(18):135-137
[5]葛继科,雷亮.基于7T-OBE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98-100
[6]沈悦,张文竹,闵嘉华,等.基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31-132
[7]王琦峰.产教融合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33(4):90-95
[8]金智林.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6坛,2020(28):208-209
[9]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8-24
[10]钟铭恩,王雅芳,张奥娜.亲产业型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应用探索[J]高教论坛,2014(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