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 要: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既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对立的一面。从冲突负面效应分析,它会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破坏师生关系。师生冲突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教师的心理因素,如处理问题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能力与威信等;另一方面源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一时冲动、认知方式的差异、行为偏差和品行障碍、学习思维状态的疲劳等。教师在改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减少并化解师生冲突中处于主动地位。
关键词:师生言语冲突; 心理分析及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16-002
一、高中教育阶段师生冲突背景
高中教育阶段是处于十五、六岁的青年早期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和决定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也是激起新情感的时期、智力成熟的时期。青年的智力发展已经成熟,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注意力较稳定和持久,观察力较精确和深刻,逻辑记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但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技能仍在继续增进,学校对于部分离家较远的学生提供在校住宿的选择,师生可能发生冲突的背景就产生了。
住校学生按照学校规定需要上晚自习。对两个小时左右的晚自习而言,建立学生认同的规则非常的重要,当规则意识被学生接受了之后,后续的学习纪律等就基本有序了。但是当出现严重违反规定的事件之后,应该如何应对处理好是每位班主任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走过教室的年轻班主任的身边,当时这位班主任值班巡查到自己的班级时,发现了坐在靠走廊一侧、靠近窗户处的某男同学正趴在桌子上酣睡,看到如此情景的年轻气盛班主任就立刻快步进入教室,把酣睡学生叫醒并示意其到教室外来说明情况。在学生从教室出来前可能因为突然被唤醒的原因,并没有立刻起身而是稍稍迟疑了一下,这可能使这位班主任更有些生气,所以当这名学生走到班主任面前的时候,老师指出了他睡觉的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并对其行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言语的冲突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高音調的、重复的“你想怎样?”从师生两者的口中都说出来。安静的夜晚被这样的对话所打破……
事后这位班主任开始了深深的反思,当时的情景一遍遍的在脑海中重现,一次次修改脑海中的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件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呢?校园环境下师生言语冲突动机心理是如何一步步产生、慢慢升级的?
二、校园环境下师生言语冲突动机心理
我们应该对儿童少年心理的一般规律和教师教育行为和自我成长进行审视,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少年儿童阶段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行为的发育与身体生长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一个复杂、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成熟,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其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
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对接下来的青年早期有较强的影响,婴幼儿期(即0-3岁)是心理行为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人格的初步形成阶段,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学习语言能力在积累,行为也在模仿;学龄前期(即入托前)是儿童入学前的生理心理准备期;学龄期(幼儿园小中大班)是心理行为发育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个阶段对小学期间的影响比较大;青春期(通常指10岁以后)在生理发育逐步成熟的同时,其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表现出更丰富和稳定的特征。因此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逐步形成的过程。冲突的出现是双方之间以上情绪堆积后行为的表现,综合因素中主要原因或者导火索是就可能在这个时候埋下。
林崇德认为内因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但也并不否定外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等外因,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上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来剖析,学生心理是好观察的、好模仿的。蒙台梭利认为在我们培养孩子们的努力中,外表行动是激其内部心灵发展的手段,而内部心灵发展又通过外表行动表现出来。这两种因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工作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发展,而灵充分发展又会促使其工作得更好;工作进步使孩子们感到愉快,于是他们的心灵又进一步发展。
自我意识决定个体的归因,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层面上分析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感觉不应该不如此对待。所以从教师层面来讲,从古至今,许多中外教育家都曾强调情绪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对情绪的把控是比较成熟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情绪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针对认知加工、学习动机、归因倾向、教学方法等问题,论述情绪调节在教学及其研究中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不如教学中把握的全面。因此应该对情绪也如同教学中一样首先进行加工和认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学生实际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
回到案例的背景,处于青春早期的学生也是好观察的,总的来看是学生个人的不当行为被大众所知,因此某学生被班主任单独约谈时,外界的眼光和关注是该生心理情绪恶化的开始,本来在晚自习被巡查教师看到心理就是不舒服的,当走出教室的时候就是情绪累加的时候,而且是在被动的状态下特别是外界班主任的言语询问就成了该次冲突的导火索。这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遭到破坏的过程。从心理学来讲自我意识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是意识的反应。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了晚自习应该做什么,当然该生也应该是如此,当冲突出现是对外界意识的一个反抗,反映出来就是校园环境下师生言语冲突。
三、强化集体建设避免冲突心理
首先平时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获得信任感,责任感。通过情绪的学习,做个长于调控情绪、理性认识事物、生活愉悦幸福的人。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从心理方面控制情绪,情绪控制有益于行为的理性。其次,要创造相对比较适应谈话内容的环境,也就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特定话题的探讨,也就是在平时中要有仪式感。如果在非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某些话题的研究在思维层面和心理准备层面可能就会滞后,也不利于后期的深入谈话。在谈话中类似话题的解决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类似问题的解决,发现了乐观和幽默在其中良好的调节功能。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班级的任课教师,所以处理好两者的角色是管理方面的艺术。要么是和学生非常亲近,打成一片抑或是时刻树立班主任的威严等,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较恰当做法是做好“角色扮演”,班主任需要适时表达威严,如果等学生犯错误了严厉批评,可能为时晚矣!这个时机其实就是班会,班会上就是班主任的角色,在班会课上不仅有对学生表现的点名表扬,也有不点名的批评或不良现象的批评。在班级任课教师的课堂上,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活跃的气氛,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非原则性问题时要学会艺术的处理。如有些是下午第一节的课,学生难免有犯困的,这种现象出现班主任应该从学科教师的角度友情提醒“有位犯困的同学,如果你再这样,我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你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班主任也可以回应自己的话“我们班级的某任课老师反映我们班级有同学下午第一节有犯困的学习,虽然没有说是谁,但请大家以后合理规划中午自习的时间。”这样相互呼应,张弛有度。此外。我们应该团结好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做班级的管理者和引领者。
发挥学生特别是班委的积极正面影响,提升班委能力的同时要明确班委的责任。好的班委在于培养,一开始很多事情需要教他们如何做事、怎么样做事,然后是放手做事。班委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给他们展示、组织的舞台,如各种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与此同时一定也要明确责任,如何明确责任呢?分工负责到人。如常规方面,每项都安排督促人,争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运动会的细节安排(旗杆、卫生等)、班委会、课代表会议等都各自的事情为班级去做。即使出现了问题,他们也知道第一时间做什么,当责任意识建立了之后班级基本都会有规则的意识。当然后续也要把事情的经过调查清楚,主要是知道问题到底处在哪里。如班级卫生检查中地面出现了未及时清扫的行为,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当事人在周一主动找到班主任,写了当时事情的经过并主动提出了一系列补救的请求,在班会上和大家解释。事件至此也算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发挥学生群体的正能量,用学校和年级组的规章、制度筑牢班级的底线,让学生群体提升班级制度的上限,从而树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班级中都有学习困难者,但一定也伴随着很多学习优秀者、劳动积极者、责任心满满者这样的人。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都各有一套值得同龄人学习的地方,请这些同学来现身说法,成为班级学习氛围的引领者,就是良好形式的主题班会。在学习还是行为习惯上,学生的心理上都有偶像情结,因此班会就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如在学习成绩分析的班会里同学的分享,对期中考试的准备就起到了非常大的动员作用。如主要针对暴露的网课问题:电子设备使用的自控能力,主题班会就可以发挥作用,只要有就是希望,就是好事。在民主的气氛下依靠向好学生群体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总的原则还是发挥群体的力量。
四、回顾展望
站在团结的班集体风气下,如果在遇到影响师生心理冲突的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我们应该对晚自习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的层面设身处地的出发来思考因素,可能是晚上睡觉太迟了,太迟了是不是电子产品的使用过度等,言语出口前首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从班主任管理的角度设定好和学生谈论的环境,可以带领他到周边的班级看一下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对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关注、关心,从心理层面上扫除谈话的障碍,然后从关心的角度出发来询问。以上做了后一旦再出现冲突的言语,一定要给学生空间,也给着自己留有余地,在询问谈话中积极寻找话题的共同点,如班级形成的大家认同的共识、晚自习守则等,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班主任时刻清楚谈话的目的,认识到问题意识到个人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管理中积极创造机会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过程,积极肯定和赞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核心变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活动的主觀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这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完成。甚至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家庭、住校等方面的生活安排等。如有谈话要设定环境,设定共情的谈话氛围。通过感知的学习,做一个会观察的人。
针对习得性无助的小孩,乐观可以承受失败的力量。教师学习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优化教育活动,正确分析各种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案,帮助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为教育科研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帮班主任教师等在专业成长中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达到专业发展的较高境界。
班主任要善于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功能,优化自己的人格特质。通过记忆的学习,做一个高效记忆的人;通过思维的学习,做一个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通过动机的学习,做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成就动机的人;通过人格的学习,做一个特质良好、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