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芸 郭睿 吴依萍 马佳妮 吴彬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校园的研究应与时俱进,本研究运用实证分析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民族认同三方面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学习方面,挂科与否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在生活方面,饮食与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民族認同方面,有些宗教习俗和信仰会给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校园带来障碍。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校园融入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91-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隐藏在迅速发展繁华下的问题却在日益凸显。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不断扩大,尽管我国的偏向型政策已经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并且有些问题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兼容并包的大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来到一个少数民族文化较少的地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是单向的影响作用,而是双方的互动与交流融合。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并且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样类似的文化亚群体,对此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数据来源说明
为了具体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的现状,本次研究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辅以访谈。为了确保抽取的少数民族的民族多样性以及样本的充足,使用了滚雪球的抽样方法,首先是在各个学校寻找了熟识的少数民族同学,再根据他们各自的朋友圈找到下一批被调查者。
此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来自21个少数民族,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均为13.7%;其次是回族学生,占11.7%;第三是满族学生,占9.6%。受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更大,比男生多出了9.6%,男女性别比约为1:1.2。样本来自全国各地的31所高校,覆盖全国七大区域,其中华东地区8所、华中地区6所、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5所、华北地区4所、东北地区2所、华南地区1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有效197份,回收有效率98.5%。
二、实证分析
(一)方差分析
为了考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民族认同感中各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其“校园融入”产生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模型进行分析。其思想是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对校园融入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
根据上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认同融入情况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在经过对各观测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及齐性检验后发现:挂科率、室友关系、是否参加老乡会、内地班、恋爱意愿的显著度皆小于0.05,即这几个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的融入影响较为显著,其表现为挂科率对于学生学习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那些挂科更少的同学在对于自我学习评价中给出了更高的分值、而参加内地班的同学由于长时间与汉族同学打交道,也比其它未参加过的学生有着更高的融入度;而性别、专业、宗教信仰、当地物价等对于少数民族融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Logistic回归
因为因变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情况”根据赋分可以划分为低融入和高融入的二分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根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融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可知,在学习方面,挂科对于融入影响的显著性较高,没有挂科的人比挂科的人融入的概率要提高e0.378倍,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学生们对于挂科的重视程度很高。在生活方面,主要有室友关系、相处群体、看当地景点对于融入影响的显著性较高,首先,室友关系非常好的人比室友关系比较好的人融入概率会提高e0.412,这正好对应了差序格局,也就是人们对于处在人际交往中心的室友交往密切,关系紧密,也就是与这类人交往的好会更容易帮助人们融入当地环境;其次,与汉族同学和老乡都相处的较多的人比和汉族同学相处多的人融入概率会提高e0.3;最后,几乎都去过当地景点的人比没有去过融入的概率提高e0.65,几乎都去过当地景点的人比去过几个的人融入的概率提高e0.36。
除此之外,汉语阻力并没有对融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调查的学生都属一本院校,且由于现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双语教育,以及互联网的普及都使汉语的传播大大加强,降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阻力。而当地物价、食堂饭菜的适应情况对于融入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这也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物质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最后,是否会参加老乡会对于融入有较高的影响,不参加老乡会的人比参加老乡会的人融入的概率提高e2.328。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扎堆会极大地影响在当地的融入。
三、主要结论
同中国其它地区一样,少数民族地区也被裹挟地迈向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文化传统的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与现代化大规模接触的时序,以及社会形态突破传统社会藩篱的程度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保存度、应对现代文化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类型。少数民族学生在融入主流校园生活过程中,比汉族大学生将面对更多的困难。根据本次调查,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融入情况比较理想,并未表现出比较突出的问题。
其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物质层面的校园融入主要是指他们对于基本生活条件方面的适应状况。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衣、食、住、行等方面接受速度较快,能迅速融入校园文化。
其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要面临较之于地缘变迁之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能否顺利融入大学校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否在学习、交往、消费等“日常生活”的行为层面与其他民族大学生拥有共同的体验感。
其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需要跨越本传统的、经验的文化环境到多元的、现代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因而思维方式上会发生一定的冲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淳朴的性格特质帮助他们更容易得到师生的认可,这有助于他们融入新的环境。
四、对策建议
第一,要多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的内涵。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并非只是个人初入到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这仅仅只是在微观层次上理解这一现象。用宏观视角看待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情况,会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处于特定社会中的特殊亚文化群体的心理和面对的难题,从而促使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要从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予以支持,尤其是精神上的交流。学校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根据以前指定好的政策僵硬地实施。其中更应集中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多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鼓励大家去找学校咨询老师谈心。
第三,高校要形成多元开放并且包容的文化氛围。事实上,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融入,为高校增添了许多不同的风采,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在这种自由放松的环境中,才更容易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基金支持: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计划),资助项目:2019R407052
参考文献:
[1]刘晓东,曹玉霞.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1-52
[2]吴儒练,徐长山.融入与重塑: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四川学院学报,2015(6):85-92
[3]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新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