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华
摘 要:教学几何概念时,教师需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动手操作、感悟思考,完成对几何概念的知识建构。
关键词:数学实验; 几何概念; 认知;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21)2-070-001
圆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是“图形与几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圆的认识与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之处正是深入认识圆的关键所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长方形等图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研究图形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而另一方面,圆的认识又涉及“任意”“无数”等抽象概念,包含了极限、无限的思想,又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圆”这一几何概念的主动建构,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出发,设计“观察圆”“创造圆”“探究圆”等数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等学习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动手动脑、感知思考、丰富感悟,充分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完成对圆这一几何概念的建构。
一、唤醒经验,在比较中引发认知冲突
对于小学生来说,圆这一图形其实并不陌生。一年级初步认识过圆,平常在生活中与圆形也都有过密切的接触,累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会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也从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量、折、拼等研究图形的学习方法,具有初步的抽象、比较、概括的能力。因此,这节课从“你以前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你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圆”这两个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唤醒已有经验,引导发挥想象,投入新知的学习,进而比较圆与长方形、三角形的异同。通过组织观察、用小棒摆一摆、用铁丝围一围长方形与圆等数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曲”与“直”的区别与联系,引发认知冲突,从而自然过渡到“怎样研究圆”的思考中去。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借助鲜活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生活素材,将学生置于“发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去,引导他们去除无关的干扰因素,从“物”到“形”进行转化,抽象出几何图形,能初步建立对图形的表象。另外,考虑到平面图形之间各有不同,又有紧密的联系。利用观察、对比和分析各类图形之间的异同,可以暴露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不足,收获新知的本质属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既有助于他们对平面图形整体认知结构的建立,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新图形的特殊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渴望,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二、数学实验,在操作中深入认识几何概念
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实践操作和思考探究中逐步积淀。为准确建立圆的表象,这节课设计了“创造圆”“探究圆”两个数学实验。其中“创造圆”这一数学实验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如硬币、橡皮筋、绳子等学习工具来画一画圆,要求在画圆的同时积极思考,同伴之间能互相说一说:我是怎样想的,怎么画圆的,画圆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与学习工具,在不断尝试与修正中充分探究,体验各种画圆方法的异同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感悟圆与圆心、半径的关系,逐步主动建构起对圆的初步认识。
在学生学习圆心、半径、直径等圆各部分名称和用圆规画圆方法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圆的特征进行探究。“探究圆”这一数学实验,具体为组织学生选择大小不同的圆,采取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实验方法,从圆心等圆的各构成要素出发,来研究圆的基本特征。在整理和分析后进行全班的汇总交流,彼此分享探究来的信息与结论,明确圆这一曲线图形的本质特征,即圆周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通过这两个数学实验,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在操作实践、合作讨论中,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一步一步深入认识圆的知识,主动建构起圆清晰的表象,发展了几何直观能力。
小学阶段的几何概念大多数都与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具有直观性、经验性的特点。动手操作、多感官参与的数学实验就是一种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发现、丰富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获取图形的直观经验,是培养几何直观的重要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几何概念时,教师可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基于学生现有几何思维水平,设计合适的数学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运用模型、测量、作图等直观工具,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丰富已有的图形经验,凸显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化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深化对几何概念的认知
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为什么装在圆心位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它们不做成圆的可以吗?”等问题,带领学生从书本的学习再次回到实际生活,尝试用圆的特征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这里将圆的特征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图形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存在于各种生活现象与具体问题中。在几何概念的学习中,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情境,不光可以沟通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魅力,促进学生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对图形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從而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意象。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借助几何知识顺利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图形的认知依赖于经验与直观感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几何概念时,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设计适合的、有效的数学实验,提供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理性思考中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从而自主完成对几何概念的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