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渗透

2021-03-24 01:14:13李丽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渗透

李丽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培养,更加倾向于帮助学生用地理知识来理解世界,并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缺少对学生保护地球环境意识的渗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水平以及地球保护责任感的双重提升,教师必须优化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渗透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渗透

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地理学自诞生起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对自然资源进行运用,人类生产资料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地理学的发展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然而人们在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从长远眼光来看,盲目的对自然资源进行运用却不加保护将导致人类的灭亡,因此当前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我国也在为环境的有效保护在不断努力,做好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工作就是我们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一、人地协调观概述

人地协调观是基于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出的一种观念,主张人类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拒绝盲目的开采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这种观念当前已经成为地理学科素养重要内容,为响应国家关于保护环境的号召,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人地协调观更好的渗透到日常教学中[1]。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渗透策略

(一)将提升学生环境保护自觉性明确作为地理教学目标

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做好人地协调观渗透工作,首先高中地理教师要意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自觉将人地协调观的渗透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在常规教学目标中加入与章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环境保护教学目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围绕着大气运动与水循环进行,经过教学,学生可以从这一单元了解到大气运动规律以及水资源的由来与运用,除了常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让学生清楚什么样的人类活动会对大气圈与水循环造成不利影响以及大气圈与水循环被破坏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猜测当大气圈出现问题以后地球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随后再举例说明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乱砍滥伐、水资源浪费、汽车尾气大量排放等人类活动给大气圈与水循环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让学生将大气圈与水循环等理论知识与现实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达成提升学生环境保护自觉性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发掘地理教材的人地协调教育意义

为保证人地协调观渗透效果,教师必须要对书本教材加以合理利用, 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地理教材的人地协调教育意义,并抓住一切教学机会,从各种角度出发做好人地协调观渗透工作。以《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完全可以从大气的组成以及不同组成部分的作用着手来对学生展开人地协调教育。通过介绍大气组成向学生解释雾霾、酸雨等出现的原因,引起学生的重视。再比如教师在对《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一课展开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土壤的组成与土壤性质着手分析人类活动是如何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的,并告知学生不同土壤环境对作物的影响,培养学生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人地协调观渗透有效性

要想保证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渗透的有效性,光是具备学生环境保护观念培养意识还不够,教师还需要具备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的能力。首先,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着手于环境保护的实践是人地协调观渗透有效的重要表现,为避免纸上谈兵,避免空有理论教学却缺少实践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来展开地理教学[2]。以《产业区位选择》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介绍了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区位的合理选择对应的是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三大产业类型的区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在地理位置上是如何分布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化顺应自然的认知。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借助实际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对《大气变化的效应》展开教学的时候,为加深学生对大气变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著名的“蝴蝶效应”案例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变化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人类对自然环境進行合理利用的成功案例来让学生感受顺应自然的优势,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让学生感受我国在保护环境、创造有利环境上的决心,并通过土地沙漠化逆转的结局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行为来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总之,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当前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现给予极高重视,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实现方式与手段,要想充分发挥教育在提高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地理教师必须提高人地协调观的渗透意识,并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保证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渗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强,姜从琼.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渗透[J].地理教育,2019(S2):60-61.

[2]冯亚威.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新一代:理论版,2020,(9):2-2.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渗透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地理教育(2017年10期)2017-10-27 23:27:09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地理教育(2017年7期)2017-07-24 13:16:59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6:53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4:00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环球时报(2014-10-30)2014-10-30 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