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4) 邵慧婷 岳公雷 周 岩 杜广中△
筋为五体之一,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筋在现代西医解剖学名词术语中似乎已经消亡[1-3],但在日本汉化解剖学基本范畴中仍被广泛应用。深入研究筋的内涵外延及其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了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4-5],对《内经》中的“筋”字进行研究。通过对《内经》中的“筋”字进行检索、统计,定量研究“筋”字在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
我们的研究对象“筋”在《内经》中有两种应用范式:其一是单字应用范式,如“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其二是多字应用范式,如“筋膜”“筋脉”“筋痹”等。我们选择2005年整理出版的《灵枢》[6]和《素问》[7]作为研究样本,将这两本书籍制作成电子文本进行研究。具体方法是采用Word文档的查找功能,搜得《内经》正文“筋”字共计297个,其中《灵枢》中有158个,《素问》中有139个,并以单字、多字范式整理分词,统计数据。报告如下。
《灵枢》81篇中有37篇载有“筋”字。其中出现1次者13篇,分别是《小针解》《根结》《本神》《经别》《营气》《癫狂》《血络论》《五色》《卫气》《水胀》《阴阳二十五人》《官能》《决气》;出现2次者8篇,分别是《九针十二原》《四时气》《口问》《论痛》《五音五味》《通天》《九宫八风》《大惑论》;出现3次者3篇,分别是《热病》《本脏》《五味论》;出现4次者6篇,分别是《邪气脏腑病形》《寿夭刚柔》《官针》《终始》《寒热病》《卫气失常》;出现5次者3篇,分别是《百病始生》《刺节真邪》《痈疽》;出现6次者2篇,分别是《邪客》《九针论》;出现7次者1篇,为《本输》;出现12次者1篇,为《经脉》;出现51次者1篇,为《经筋》。
《素问》81篇中有43篇记载“筋”字。其中出现1次者16篇,分别是《金匮真言论篇》《六节脏象论篇》《诊要经终论篇》《平人气象论篇》《玉机真脏论篇》《经脉别论篇》《血气形志篇》《气厥论篇》《厥论篇》《气穴论篇》《气府论篇》《骨空论篇》《著至教论篇》《示从容论篇》《方盛衰论篇》《本病论篇》;出现2次者7篇,分别是《通评虚实论篇》《太阴阳明论篇》《奇病论篇》《大奇论篇》《针解篇》《气交变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出现3次者5篇,分别是《脉要精微论篇》《调经论篇》《标本病传论篇》《五常政大论篇》《疏五过论篇》;出现4次者5篇,分别是《五脏生成篇》《宣明五气篇》《痹论篇》《皮部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出现5次者5篇,分别是《上古天真论篇》《刺腰痛论篇》《刺要论篇》《四时刺逆从论篇》《至真要大论篇》;出现7次者2篇,分别是《阴阳应象大论篇》《长刺节论篇》;出现9次者1篇,为《生气通天论篇》;出现12次者1篇,为《刺齐论篇》;出现14次者1篇,为《痿论篇》。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内经》中“筋”字共出现297次,且《灵枢》和《素问》出现的频次并没有太大差异。其中,《灵枢》之《经筋》篇共出现51次“筋”,占《内经》总频次的17.17%、《灵枢》总频次的 32.28%,为在《内经》中出现频次最多的篇章。这说明该篇是系统论述“筋”概念的重要篇章,所以如果要研究筋,首先要研究《经筋》篇。其次,《灵枢》之《经脉》和《素问》之《刺齐论篇》《痿论篇》共出现38次“筋”,占《内经》出现总频次的12.79%,说明这三篇也是系统论述“筋”概念的重要篇章,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筋”字大篆首见,甲骨文、金文尚缺。《说文解字》载:“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属皆从筋。”《辞海》[8]载其意义主要有:①附着在骨上的韧带,如牛蹄筋。②静脉的俗称, 如青筋暴露。《管子·水地》载:“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③植物体中呈脉络状的组织,如叶筋。④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韧带、肌腱、筋膜等。⑤像筋的东西。如钢筋、铁筋、橡皮筋。“筋”字的一般意义与专业意义高度重合。由此可见,筋之始即为医学专业概念,后引申为一般意义。在《内经》中,“筋”字单独用作概念表达了8种不同的意义,使用频次总计128次。单字“筋”在《内经》中意义的类型及各类型在文本中的使用次数等见表1。
表1 单字“筋”在《内经》中的使用
在《内经》中,由“筋”组成的多字概念共有46个,总计使用频次183次,详见表2。统计过程中,当“筋”组成多字概念时,为便于分析其基本含义,可能归属不同的分类,造成一个概念或字被统计2次或以上,这便造成计数差异,特注明于表2附注中。
筋为五体之一,系躯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灵枢·经脉》曰: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筋与皮、肉、骨、脉共同组成人体的外周躯体,以维持人体形态,保护五脏六腑。筋居肉和脉骨之间,与骨脉相连,故有筋骨和筋脉之说。《内经》中,筋骨出现33次,筋脉出现15次,远远多于筋肉之出现2次,而筋皮或皮筋在《内经》中未见,可见筋与骨、脉和肉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关系密切,而与皮关系不大。《素问·长刺节论篇》载:其刺可“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因此,五体之筋更多指深筋膜,且与肝脏相关,《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和《素问·痿论篇》有“肝藏筋膜之气”“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而浅筋膜则包括在皮的概念中。尚有募筋之概念,仅出现1次,“地有林木,人有募筋”(《灵枢·邪客》),与筋膜似乎意义一致。
表2 “筋”在《内经》中组成的多字概念分析
此外,结构之筋还有婴筋,见《灵枢·寒热病》篇,即胸锁乳突肌。有宗筋,又称积筋,特指阴茎或泛指前阴部位,《灵枢·五音五味》载:“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素问·厥论篇》载:“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有腹筋、项筋、腘筋、颊筋、颈筋、颈维筋、膂筋、筋等部位之筋。其中,腹筋即腹部浅表静脉,与“青筋暴露”之“筋”意同。其他分别指该部位之肌肉或肌肉群,如膂筋即竖棘肌等。筋可度量,有筋度一词,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和《素问·方盛衰论篇》各1次。
筋性柔弱而喜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寒则筋急,得热则痛止。
有筋急。《灵枢·经筋》载:“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素问·痿论篇》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另有筋緛、筋缩急、缩筋,其意义与筋急似乎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这几个概念均有收缩之义。《素问·气穴论篇》载:“积寒留舍,荣卫不足,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素问·刺腰痛篇》载:“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有筋缓,筋驰缓之义。《灵枢·通天第七十二》载:“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缓筋而厚皮。”
有筋挛,即筋拘挛。《灵枢经·刺节真邪》曰: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搏于筋,则为筋挛。”
有筋痛,指筋之疼痛。
《内经》所见筋之常见疾病有7种。有疹筋,见于《素问·奇病论篇》,疹筋者“尺脉数甚,筋急而见,腹必急”,病甚者则有“白色黑色见”。有转筋,《灵枢》中出现18次,《素问》中出现2次,为一疾病名称,其因“血气皆少则喜转筋”(《阴阳二十五人》),其“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经筋》)。有筋痹,《灵枢》中出现3次,《素问》中出现4次,为一疾病名称,《素问·痹论篇》载: “合而为痹也,以春遇者为筋痹。”有筋痿,“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其治疗“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有筋癫疾,见《灵枢·癫狂》,且与骨癫疾、脉癫疾对举,其症状“身倦挛急,脉大”,其治“刺项大经之大杼”。有筋瘤,《灵枢·刺节真邪》载:“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即下肢静脉曲张。有筋瘘,《灵枢·经筋》载:“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此即鼠瘘,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等。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筋”在《内经》时代的医学专业意义主要是指躯体结构之筋膜,尤其是指深筋膜,并有相应之名词。其中或附于骨,或穿行于肌肉之间者为筋,包括主司运动的肌腱、韧带,提供营养的血管,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和起调节控制作用的神经等。筋性柔弱而喜热,筋病表现为急、挛、痛、缓四大主症,并有筋痹、筋痿、筋瘘、筋瘤、筋癫疾、转筋、疹筋等七大疾病。打开中医学这一中华文明的宝库,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深入探讨“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医的现代化研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