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北永
[摘 要]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基于集合教学实践,文章提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集合教学的几点建议,即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重视学习情感的培养;注重集合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集合;教学实践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为高中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求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含六个部分,其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交叉、彼此融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如何以之为载体,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
常言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羁绊,急功近利型的教学占据了主战场,对教师而言,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对学生而言,高考考什么,我就学什么. 教与学似乎都是为高考而存在,为高考而左右. 核心素养观统领的集合教学,要求教师尊重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摆脱“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1].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集合,对于刚踏进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集合又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比如,教学中,笔者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发展史,尤其要介绍集合的“开山鼻祖”康托的生平事迹,通过宣讲数学传统文化,让集合变得“有血有肉”;接着,笔者衔接初三数学的内容,提出如下问题:函数y=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y=x2+2x-1的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这两个取值范围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吗?上述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此,笔者引出集合这个新概念. 什么是集合?书本上只给出了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没有确切的定义,即集合是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对象组成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笔者创设问题情境: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的朵朵白云,辽阔的大海上追逐着的快乐海豚,宽阔的操场上奔跑着的高二学生,静静的田野里忙碌着的农民伯伯,四句话,看似四幅画,其实是四个集合,你能说出这四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诗情画意的问题情境新颖独特,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上述四幅画从集合角度的理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集合的认识度,加深学生对集合的三大特性,即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的理解.
2.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习实效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巩固新知十分必要,但必须精准,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集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通过集合学习,应让学生领会集合是一种数学语言,并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笔者以为,基础年级一般不要过早驶入“高考快车道”,否则容易忽视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出现“高一学生做高三题,高三学生做高一题”的怪相. 那么,如何设计练习,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呢?笔者尝试通过改错型问题、分类讨论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完整性、广阔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
(1)改错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题1:王丽说:“我班高个学生”可以构成一个集合,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如果认为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把这句话改正确.
题2:好的英文表达是“good”,有人说这四个字母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说说你的观点. 当英文单词具有怎样的特点时,它可以构成集合?请举例说明.
题3:下面是某位同学解答的集合题目和解题过程,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题目:设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实数a的值.
解:因为A∩B={9},所以9∈A. 若2a-1=9,则a=5;若a2=9,则a=±3.
故实数a的值为5,3或-3.
(2)分类讨论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与广阔性
题4:设集合A={1,a,b},B={a,a2,ab},且A=B,求实数a,b.
题5:已知集合A={xx2-3x+2=0},B={xx2-ax+a-1=0},且A∪B=A,求实数a的值.
题6:已知A={xx-1 ≤4},B={x
m+1≤x≤2m-1},问m为何实数时,A∩B=成立.
[?]注重学习情感的培养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种科学,科学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情感可言. 于是,学生会对数学产生畏惧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因此,借助集合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集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呢?
1. 放慢学习脚步,让学生感到高中数学不难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 对于高一新生的学习更是如此. 从教师层面上来看,集合的内容十分简单,似乎三个课时就可以搞定. 但从学生层面上看,高中的任何一个学习内容都是全新的,教学一旦操之过急,学生还没有真正领悟所学内容,下一个新内容就又开始了,学生永远处于疲惫状态,学习效果只停留在“已经学过”的层面上,对知识的理解始终处于“夹生”的状态,试想,这种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吗?笔者以为,对集合的教学一定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进度要求,只许放慢,不可加快. 此外在教学中所涉及的练习或例题,应该以课本相应题目的难度为准,不可随意加大难度,否则,同样可以置学生于痛苦的境地,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畏惧感.
2. 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高中数学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处处以高考为借口,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令人窒息的应试教学. 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然后,用这些结论解题,把数学教育退化为解题教学,于是刷题成了家常便饭. 因此,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看,还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优化集合内容的教与学呢?笔者以为,我们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或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比如,对于“集合”的复习课,笔者这样设计:课前,让学生搜集集合的有关资料,如与集合有关的故事和题目,可以小组单位进行,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课上,先组织学生谈谈对集合的认识,从具体题目或事例谈谈学习集合的感悟,包括重点、难点和困惑点,对于困惑点先由学生相互交流解决,最后由教师加以补充或总结. 然后,教师站在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的角度,向学生指明集合学习必须达到的要求. 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写一篇《我眼中集合》或《集合印象记》的数学小论文,也可以自己编拟几个集合练习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实践发现,笔者的复习课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觉地与集合进行对话,在别具一格的“对话”中,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
学以致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更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学中,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除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不可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促使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灵活应用[3].
比如,在作业拓展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题1:三个关于x的方程x2+mx-1=0,3x2-mx-2=0和mx2-2x-6=0,若它们中至少一个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题2:已知高一某班共有36位学生,有12人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有14人参加了物理兴趣小组,有18人参加了生物兴趣小组,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活动,试问有多少人三个小组都参加了.
题1的设计,除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旨在提升学生逻輯推理与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感悟补集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它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题2的设计,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意在体现集合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素养.
总之,集合内容虽然不多,却是高中数学大厦的基石,其与高中数学的各章节的内容都息息相关. 作为高中数学的起始内容,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个转折,又是一次飞跃.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为了学生日后能顺利完成三年的高中数学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学必须以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为准绳.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京山,余晓红,胡新生. 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建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教学的若干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12(13).
[2] 王璐璐. 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 胡云飞. 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探究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以《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为例[J]. 数学通报,2017,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