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牵引的研讨式教学探索

2021-03-21 18:18彭静胡明俊王瑶李卫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有机化学课程思政

彭静 胡明俊 王瑶 李卫平

[摘 要] “有机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知识点多、进度安排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并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牵引的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在传统课堂中引入“钻研”与“探讨”的灵活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被动式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另外,通过结合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对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培养具有高度学科自信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有机化学;研讨式教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有机化学教学中‘探讨式’教学方式及思政教育的引入”(20210106)

[作者简介] 彭 静(1988—),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电解液及离子交换膜传质动力学研究;胡明俊(1982—),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电子及储能方面的研究;王 瑶(1982—),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复合材料及柔性电子器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133-05    [收稿日期] 2021-08-06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强调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重视高校人才培养,高等院校教师也积极探索和思考提升育人水平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有机化学”是针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理论教学和科研实验并重,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其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制药工程、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体现,可以为本科生之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有机化学”在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有机化学”教学主要以较为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因为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课程进度安排非常紧凑,在课堂上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法。随着现阶段高校本科教学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本课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开始凸显,如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缺乏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对相关领域前沿发展缺乏深入了解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教育,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心智发展需求[1]。针对目前“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又采取有效的方法弥补传统单调的课程教学的缺陷,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从枯燥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为了有效提升“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思想,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根据“有机化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交流及讨论,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牵引的研讨式教学方式,通过传统课堂结合“钻研”与“探讨”的灵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其对课程学习的内驱力,并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的革新,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在课堂中融入对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每一个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2,3]。

一、以课程思政为牵引的研讨式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与知识相关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但应避免过于“生硬”“刻意”地套用相关思想政治元素,将政治要求强行“插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节奏,甚至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4,5]。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入课程思政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研讨式”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并且能在课堂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此为出发点,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本团队教师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案及时进行调整,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牵引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改革方法。此过程以遵循让学生感兴趣为原则,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将正確的思想价值和宝贵的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引领大学生向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育人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6]。

“有机化学”作为典型的理工科课程,其在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和化学工程等理工科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课程体系中,“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受众广。“有机化学”是本学院学生的一门自然科学类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时间安排在大类招生的学生进入材料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大二第一学期)。(2)基础性强。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其深度、广度和学分总量均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3)应用性强。“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烃类、苯类、有机酸、醇和脂类等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应用领域、相关反应特征等知识点,这些相关知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专业工业领域或从事科研活动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其在理工科人才的思想政治培养方面也需发挥重要作用。课程中关联的科学认识规律、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及引申的深刻哲学思想等思想政治元素都能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知识传授与世界观教育、价值引领相融合的境界[7]。因此,以课程思政为牵引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能将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当代高校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在本科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并融入研讨式课堂

(一)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史,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本课程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背景和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键特征,并阐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在讲授此部分的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起源与发展的相关代表性事件介绍:人类对有机化学认识的萌芽从远古时代对火的使用就开始了,随后经历了石器时代烧制陶器和融化不活泼金属等有机化学相关的工艺发展,伴随着中国炼丹术、外国炼金术等活动的发展,有机化学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被认识和验证,直至19世纪初有机化学才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诞生[8,9]。

以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为引子,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具备的知识探讨生活中和自然界中有关有机化学的利用和认识的典型实例,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科学认知是一项在实践中产生的能动、复杂并能体现出人类变革世界的活动。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针对有机化学发展的相关探讨,使学生更加坚信科学的伟大力量,也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和积累,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在科研中由浅入深地探索科学的本质。

(二)从有机物结构稳定性探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化学键结构直接相关,而此结构也决定了这一类型的有机化合物所具备的一些特殊化学性能。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烯烃的结构稳定性和其亲电加成都是学习的重点。根据这一知识点,提出研讨问题:为什么烯烃的稳定性规律与亲电加成活性规律是一致的,是不是越稳定的烯烃就越不活泼。通过师生互动研讨,使学生理解烯烃的稳定性是由分子内能大小决定的,双键上连的烷基越多烯烃就越稳定,而烯烃亲电加成活性是由双键π电子密度大小决定的,而烷基是供电子基,双键上连的烷基越多烯烃双键π电子密度就越大,因此烯烃的稳定性规律与亲电加成活性规律是一致的。但是,并不是越稳定的烯烃就越不活泼,稳定性由分子的内能决定,而活泼性由反应的活化能决定[3]。此案例能很好地反映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充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而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则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以此研讨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导向,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辩证地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从共轭效应引申出家国情怀,激励学生传承报国精神

有机化学的共轭体系是指相邻原子或基团的电子轨道发生重叠或相互作用,导致电子发生离域运动。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云不再定域于成键原子之间,而是离域于整个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的原子核作用,而且受到分子中其他原子核的作用,因而分子整体能量降低,体系趋于稳定,而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被称为共轭效应[ 10 ]。根据此知识点提出研讨性问题:共轭效应的存在对于共轭体系中不同位置的原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共轭体系中某一个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的变化是如何引起其他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改变的。学生根据共轭体系的形成原理和电子云的分布特征展开相关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研讨使学生理解共轭效应可以在整个共轭体系内传递,无论共轭体系有多大,共轭效应都能传递到体系末端,而且此效应不会因为传递距离增加而减弱,当分子中某一个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变化时,马上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电子云密度呈正负交替分布。

此研讨问题所引申出的思想政治元素在于将共轭效应导致体系电子离域、单双键键长平均化,以及体系稳定性增强等特征演化出对国家体系的类比。在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洪灾等困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展现出了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就如一个稳定的共轭体系一般,人人生命平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渡难关。在本知识点的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以抗疫精神为勉励,以民族精神为指引,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

本文将以课程思政为牵引的“有机化学”研讨式教学设计归纳总结为表1。

三、结语

“有机化学”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内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步调。高校教师在尝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结合时代需求,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方法融入教学当中。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拓展教学的理论知识层面,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但对于高校教育而言,确保知识传授的质量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程思政元素,既要扩展青年学生的知识和见识,又要增强学生的学科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使其成为能为祖国、社会做出贡献,具有深度科学素养和优秀创新意识的科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旭,王鸿斌,黄进,等.基于新工科背景环境工程专業“有机化学”“金课”建设的探究——以成都大学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1(12):5-6.

[2]于洪翠,于波,乌兰格日乐,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5):178-181.

[3]李清华,刘堂林.课程思政在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以“烯烃”为例[J].广东化工,2021,48(12):221-222.

[4]徐芷媛,李茉涵,张恒,等.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0,35(7):67-71.

[5]李鹏,李志坚,马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大学物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EB/OL].(2021-07-07)[2021-08-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483.O3.20210707.1053.002.html.

[6]曹敏惠,徐胜臻,李雪刚,等.用爱催化有机化学课程思政[J].生命的化学,2021,41(6):1306-1310.

[7]于美,李卫平,邢雅兰.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牵引的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114-116.

[8]曾广植.理论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应用[J].化学通报,1975(5):31-40.

[9]曾凡芝.浅谈有机化学实验的起源与早期发展[J].柳州师专学报,2004(2):115-117.

[10]朱秋华.共轭体系的分类及结构特征[J].大学化学,2021,36(6):49-62.

3983501908263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有机化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多元化研讨教学探索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