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张珊珊,蒋小丽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平顶山467000)
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以低位直肠癌为主,及时实施手术治疗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部分患者可实现保肛,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需永久携带结肠造口袋。结肠造口改变了患者的正常排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出现负性情绪,降低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2]。自尊状态是衡量患者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心理指标[3]。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自我管理、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干预,提升其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是目前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阶段变化理论是一种心理学干预方法,具有一体性及综合性,是指个体在行为改变之前的动态循环变化阶段性过程[4]。而动机性心理访谈则是协助个体发掘并解决其内心与实际行动间差距的指导性干预方案[5]。本研究选取我院186例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阶段变化理论+动机性心理访谈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在我院行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186例,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低位直肠癌;②均首次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及永久性结肠造口术;③生活自理能力均正常;④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后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②重要器官功能异常;③认知、语言功能障碍;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严重肢体功能障碍;⑥精神疾病;⑦无法配合护理工作。按入院时间分组,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4月30日的8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男55例、女34例,年龄40~66(52.98±6.34)岁;Dukes分期:A期35例,B期31例,C期23例;结肠造口类型:乙状造口77例,横造口12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高中42例,大专及以上12例。将2018年5月1日~2019年8月31日的97例患者分为研究组,男59例、女38例,年龄41~68(54.73±6.51)岁;Dukes分期:A期37例,B期34例,C期26例;结肠造口类型:乙状造口85例,横造口12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9例,高中45例,大专及以上13例。两组性别、年龄、Dukes分期、结肠造口类型、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建立患者档案,详细登记病情、手术情况、造口情况等;术后发放《肠造口自我护理手册》,讲解结肠造口自行护理方法及问题处理办法,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给予语言激励及肯定;出院时提醒患者按时复诊,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具体情况,直至出院3个月。
1.2.2 研究组 采用阶段变化理论+动机性心理访谈护理干预。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详细讲解护理干预意义、目的及对患者的帮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配合与支持。根据患者行为改变所处阶段给予面对面访谈及课程讲解,共实施4次干预(第1次为术后2 d、第2次为出院前2 d、第3次为出院后1个月、第4次为出院后3个月)。①第1阶段:即第1、2次干预。针对患者行为改变前意向阶段及意向阶段,主要目的在于使患者建立自我护理意识,增强其自我责任感。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提问、倾听形式充分了解患者对肠造口自我护理态度,对患者积极想法予以肯定,同时列举实际病例使患者感受自我护理行为对自身的益处,增强其自护信心,使其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a.第1次干预。以“正确认知、积极面对”为重点,细致讲解直肠癌及肠造口相关知识,纠正其错误认识,使其正确理解自身疾病及身体变化,讲解造口自我护理知识、技巧及益处。b.第2次干预。以“增强信心、行动实施”为重点,细致讲解造口袋、底盘自行更换等具体操作方法与技能,与患者共同探讨自我护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讲解解决策略。②第2阶段:即第3、4次干预。针对患者行为改变准备、行动、维持阶段,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患者行为改变信心,巩固其自护概念、意识、责任感。以患者为中心,反馈总结患者健康行为成果,对其进步之处予以肯定与赞扬,使患者说出自护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自行解决方式,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鼓励患者分享自身成功经验,提升其自我价值感。a.第3次干预。以“自我护理,身心健康”为重点,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对其进行补充性指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强调定期复诊重要性,鼓励患者坚持健康行为,更好适应造口。b.第4次干预。以“持之以恒、健康相随”为重点,检查患者自我护理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引导患者再次学习自我护理方法,巩固其责任感。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状态自尊量表(SSES)评估两组护理前后自尊状态,包括外表自尊(6~30分)、行为自尊(7~35分)、社会自尊(7~35分)3个方面,评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②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评估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4个方面,总分172分,评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③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包括功能、症状、整体生活3个方面,总分28~112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低。④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95分)、满意(76~94分)、一般满意(57~75分)、不满意(38~56分)、非常不满意(19~37分)5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护理前后SSES各项目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SES各项目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ESCA、QLQ-C30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ESCA、QLQ-C30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非常满意34例、满意33例、一般满意24例、不满意6例,护理满意度为93.81%(91/97);对照组非常满意7例、满意29例、一般满意29例、不满意19例、非常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3.03%(65/89)。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14.817,P<0.00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尊水平多处于中低等状态,缺乏疾病、造口正确认知,心理压力较重,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其自尊状态,提升其面对疾病及自身改变的勇气对患者具有重要价值[6]。此外,早期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也是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
常规护理可通过手册内容讲解、简单语言鼓励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积极心态及健康知识水平,但无法使患者将自我护理落实至实际行动,因此护理效果欠佳。自尊状态是评价患者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自尊水平下降可使患者生活应对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降低,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患者自尊状态,采取有效干预方式纠正其疾病认知,改善其积极应对态度,同时培养其自我护理能力,提升其自我价值体验及自尊水平。阶段变化理论是根据患者行为改变阶段及心理需求等实施的相应干预策略,可引导患者重新建立健康行为[7]。动机性心理访谈是协助患者克服负性心理、改变自身行为的指导性干预方法,常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疼痛等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8]。临床实际应用时,多将二者结合,阶段变化理论可为行为改变提供路径,而动机性心理访谈则可为行为改变建立具体框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SSES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阶段变化理论+动机性心理访谈可有效提升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尊水平。阶段性个体化心理指导及健康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进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提高自尊水平。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QLQ-C3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阶段变化理论+动机性心理访谈在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通过阶段性讲解造口自我护理方法及技巧,强化患者自护意识及能力,同时建立其正确认知,激发其行为改变内在动机,引导其积极面对疾病,获取正性体验,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阶段变化理论+动机性心理访谈在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在提升患者自护能力的同时提高其自尊水平,使其获取成功体验,促进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