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艳,汪 静,吴彦蒂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抚州344000)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或腔内压力增高所致的瘤样突起,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脑动脉瘤夹闭术是当前治疗脑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受术中躯体暴露、出血及液体输注等因素的影响,体温下降明显,易造成出血增加等并发症。另外,脑动脉瘤患者因对手术室环境陌生以及对治疗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效果。术中静脉加温仪可有效维持手术患者体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2]。舒适护理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创造性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舒适度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本研究探讨了术中静脉加温仪结合舒适干预对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体温、心理应激反应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5月1日~2019年4月30日收治的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择期手术患者。纳入标准:①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脑血管造影及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②具有脑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适应证;③年龄≥18岁;④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⑤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相关情况清楚知晓,自愿配合相关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肺肾严重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异常;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多发性脑动脉瘤;④术前体温异常;⑤严重感染及糖尿病;⑥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⑦因营养不良等原因所致对手术难以耐受者;⑧妊娠及哺乳期;⑨恶性肿瘤。将入选的92例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3~80(61.67±11.28)岁;病程3~14(6.15±2.26)个月;病灶部位: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13例,后交通动脉16例,基底动脉9例;病灶最大径1.2~6.3(3.81±0.89)mm;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4例;麻醉分级:Ⅰ级29例,Ⅱ级17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2~81(61.75±12.09)岁;病程3~13(6.07±2.11)个月;病灶部位:颈内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5例,后交通动脉17例,基底动脉6例;病灶最大径1.1~6.1(3.75±0.82)mm;Hunt-Hess分级:Ⅰ级20例,Ⅱ级16例,Ⅲ级7例,Ⅳ级3例;麻醉分级:Ⅰ级30例,Ⅱ级16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再实施。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严格落实术前准备、做好术中所用设备及性能的维护、根据麻醉和手术操作需要协助摆放体位、配合医生操作、加强术中保暖、帮助患者擦净血液及整理好衣物、麻醉苏醒后护送患者回病房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术中静脉加温仪及舒适干预。术中静脉加温仪的使用:通过静脉加温仪(型号HK-1)对术中输注的液体或血液进行加温,使其温度维持在37 ℃,并将术中所需使用的冲洗液放置在37 ℃的恒温箱中加热,直至需要时取出。舒适干预:①术前舒适干预。术前1 d护理人员仔细查看患者病历资料,以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术前访视方案。与患者和家属见面时,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通过和蔼、亲切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拉近与患者和家属的距离后,再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术中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介绍手术治疗的优势和目的,告知麻醉方式和手术流程,着重强调需要患者和家属配合的地方。肯定主治医生的技术水平,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对术后康复的信心。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认真、仔细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疑惑问题,消除其不良心理,使其以最好状态接受手术治疗。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卡片,爱心卡片上书写祝福语,营造温馨的治疗氛围。②术中舒适干预。由进行术前访视的护理人员负责接待患者进手术室,再次对手术室环境及相关仪器进行介绍。为患者播放舒缓轻柔的背景音乐,通过抚摸、言语鼓励等方式安抚患者情绪,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麻醉操作前,护理人员简单讲解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告之麻醉过程中会出现的感觉及可能发生的状况,让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放松心身。向患者简要说明体位摆放的相关情况,取得其理解和配合。进行体位摆放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和生理功能的情况,尽可能保障患者舒适,并妥善遮挡隐私部位,防止过度牵拉患者肢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麻醉未完全生效前,进行术前方式的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身旁,与患者进行交谈,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适当调节监护器等仪器的声音,为患者营造安静的治疗环境。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③术后舒适干预。手术结束后,用温生理盐水浸湿的无菌毛巾为患者擦拭皮肤上的消毒液和血迹,帮助患者穿好衣服,做好保暖措施。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此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切口的保护,同时注意引流管和输液管的固定,移动患者时动作保持轻柔,防止因振动所致的疼痛。将患者安全护理回病房,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术后3 d,再次进行访视,肯定患者配合和治疗情况,针对患者情况就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体温变化、心理应激反应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①体温变化:观测患者入室后5 min(T1)、术中30 min(T2)、麻醉苏醒5 min(T3)及术后2 h(T4)的鼻咽温度。②心理应激反应[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各量表均由20个条目组成,总粗分×1.25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标准分越高代表心理状况越差,即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分别在入院时、术日晨及术后24 h进行评价。③脑血管痉挛发生率[5]:术后第3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颅底主要分支血流速度增快,平均流速>120 cm/s,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200 cm/s;或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大动脉管径缩小>25%,即诊断。
2.1 两组体温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体温变化比较
2.2 两组心理应激反应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应激反应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2例(4.35%),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9例(1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
脑动脉瘤为常见的瘤样病变,受劳累、紧张、血压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容易突然发生破裂,危险性极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负担[6]。脑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高效手术方式,能有效封闭瘤体,恢复载瘤动脉管的完整性[7]。但脑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耗时较长,操作精准性要求极高,故冲洗液和输注液需要量都较大,且脑组织代谢率高,循环血量丰富,术中热量丢失严重,极易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另外,手术和麻醉作为最常见的应激源,加上脑动脉瘤患者对所患疾病和夹闭术治疗认知不足,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给回心血量和微循环带来不良影响[8]。术中保温干预是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最常用的方式,除遮盖裸露部位和调节室温外,液体加温也是重要环节[9]。通过静脉加温仪,使输注的液体保持在37 ℃左右,热量经过循环系统达到机体各个部位,有效补充术中丢失的热量,防止机体核心温度的降低。舒适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尽可能减轻不愉快的程度,从而以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治疗。对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但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舒适度,还能缓解不良情绪,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10]。
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术中静脉加温仪及舒适干预,结果显示,两组T1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观察组T2、T3、T4体温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T2、T3、T4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院时SAS、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手术当日早晨、术后24 h得分均上升(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静脉加温仪维持机体核心温度的同时,对患者实施舒适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对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的不良影响,可进一步提升体温维持效果。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夹闭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1]。术中低体温会加剧血管内皮素的释放,内皮素与脑血管平滑肌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使钙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生[12]。本研究中,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静脉加温仪结合舒适干预可有效维持机体体温,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综上所述,术中静脉加温仪结合舒适干预可有效维持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体温,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