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校具备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课堂互动更加多元化,化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积极探索“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多元化互动化学课堂,本文从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任务探究等三个方面展开互动课堂化学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化学学科是从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基本概念多且易混淆、基本理论面广且运用性强、微观结构抽象且复杂等特点。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多媒介性与交互性(智慧课堂),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化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实现场景、话语、情感的“三维建构”与“互动”的多元化生态课堂,恰当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化学真实情境、问题引领、任务探究,形成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如图1),
一、情境创设应融合真实性、生活化、科学性与价值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一书中指出:问题情境基于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不同,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生活实践情境”,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第二类是“学习探索情境”,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所涉及的问题 。
(一)生活实践情境突出真实性、生活化。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特别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生命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化学课程教学设计应以教材教学内容为基点,寻找在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等丰富素材,如化学发展史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真实的工业生产问题、科技前沿发展等,合理创设真实的化学情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真实的化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学习探索情境突出科学性、价值性。学习探索情境是化学研究过程的真实情境,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还原化学科学工作者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修订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建立科学探究的大概念(核心观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认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与发现、应用与创造的科学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和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探索情境往往容易形式化,为特定的探究问题而设置,忽视结合具体实际的过程研究与一般步骤,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本源的理解与探究过程获得的体验。因此,学习探索情境不仅要让学生走进真实、客观的情境中,还要让学生由境生情,遵循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体验并参与实际研究过程,将化学知识、思想观念、科学方法、社会责任融合一体,树立化学学科价值观。
二、问题引领应呈现指向性、梯度性与关联性
最好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的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因此,问题的引领应从真实的化学情境中产生,面向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让学生能通过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对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应用相关理论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际中,如果一个问题大而泛,往往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从而使问题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指向性、梯度性、关联性三个角度展开。
(一)指向性:问题是依托真实的化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产生问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起到导向与引领作用,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明确每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指向可以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核心价值四个角度去考虑,它可以是单维也可以是多维角度。
(二)梯度性:問题引领应认识到学生整体存在智能优势与智能弱势,充分考虑学生智能个体的差异,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布鲁姆按照学习目标提出设置问题可分为认知性、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六个层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梯度性问题,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不同的问题中得到启发、引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的思考、交流与讨论中,这样的课堂才富有活力与质效。
(三)关联性:问题引领不能碎片化,碎片化的问题会让学生思维零散,不利于将所探究的化学问题中的必备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也不利于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建构与建模。问题设置要立足化学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形成问题链,问题链之间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串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问题链的解决,形成较为清晰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结构化认知系统。
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第一册)专题一第三单元电解质溶液知识内容为例:问题1:请你表述电解质的基本概念?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导电的条件有哪些?(指向:必备知识;梯度层次:认知);问题2:分析课本图1-8,说说什么是电离?电解质发生电离的外部条件有哪些?(指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梯度层次:理解);问题3:讨论HCl,H2SO4,NaOH,Ca(OH)2,KCl,BaSO4在水溶液或液态(熔融)时能否电离?能否导电?(指向:关键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梯度层次:应用、分析);问题4:请你通过以上分析,从物质的类别角度归纳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并从构成物质微粒角度讨论分析不同类别的物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情况?(指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梯度层次:综合、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与智慧课堂相融合下的任务探究。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个体智能是多元的,不均衡的,各种智能存在差异性,但可以不断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智能優势,又要分析学生的智能弱势,创设条件使其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交流很好的方式之一。传统课堂只注重师生直接对话与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共同讨论的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而且,部分学生的回答容易让教师产生普遍掌握的错觉,而往往学生在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是隐性的,不容易暴露出来。因此,师生对话与交流是有局限性的,而生生的交流是最能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的方法之一。化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智能优势和智能劣势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学生基于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协作、交流与讨论、合作完成实验与探究问题过程。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研讨,产生思维碰撞,对知识的内在与外延的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智慧课堂具有强大师生交互功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平板电脑与智能终端相连的智慧教室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任务与问题探究融入智慧课堂中,把复杂抽象的化学问题转化为形象、具体、生动、易理解的问题,通过生动真实的化学情境创设与问题引领,让学生更好地展开任务探究。同时,学生学习情况与存在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与解决,使师生课堂互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问题引领下的任务探究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任务探究要有“素养为本”的主题任务驱动或项目学习任务驱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老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依靠学生本身的内源性学习力,即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前提。设置主题或项目学习任务时要有明确的化学核心观念,明确培养学生哪些化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哪些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合作探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课程标准在以“素养为本”的大核心观念下,建立探究项目(主题),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探究问题或任务,开展合作探究与交流讨论,形成观点或结论并交流反馈。
(二)任务探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小组同学形成良性互助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者之间也存在个性的关系,但应消除不利于探究的竞争关系。学习者根据自己经历与现有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或经历对问题解决发表不同的看法,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理解。合作学习小组同学之间存在学习能力、智能优势与弱势等个体差异,老师在开展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处于智能弱势的同学要留有空间让他们与同伴对话,同时也增加师生对话的机会,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每个同学在探究过程中有获得感,激发每个同学参与课堂探究热情,使学习合作小组形成良性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任务探究要有充足的对话时间与空间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有充足的对话时间与空间,支持学生多角度表达观点。当学生存在认识的偏差或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应该善于倾听,主动提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自身的错误,给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纠正的空间,培养他们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合作探究过程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生生充分地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使处于智能弱势的学生存在的困惑可以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得到同伴的帮助,使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课堂任务探究中。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化学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建构多元化互动、有生命力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36,37.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S].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7:101.
[3]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21.
[4]杨玉琴,倪娟.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科学研制与准确表达[J].化学教学,2019,(3):1-7.
[5]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6.
作者简介:徐玉莹(1979.6—),男,汉族,福建漳州长泰人,一级老师,晋江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育。
3024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