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旦
结直肠癌作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3%,由于该疾病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患者确诊时,疾病常已发展至中晚期,且有研究指出,30%~40%患者在确诊时癌细胞已发生远端转移,同时,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进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且该疾病治疗后5 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1]。化疗作为目前临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常用药物为伊立替康[2],该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但一线治疗总生存平均时间仅为20 个月。随着近些年医药技术的发展,分子靶向药物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新方向。王伟成等[3]指出,贝伐株单抗作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一种,能够通过抑制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降低肿瘤周围血供水平,达到抗癌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贝伐株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建阳第一医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8 例,纳入标准:(1)病理学检测结果符合结直肠癌相关诊断标准[4],且疾病已发展至晚期;(2)Karnofsky 评分>60 分;(3)至少存在1 个能够测量的病灶;(4)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5)生存期≥3 个月;(6)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伴有急性感染或其他类型恶性肿瘤;(2)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难以按时配合治疗;(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对本研究药物存在严重过敏反应;(5)伴有肺纤维化、慢性肠炎、肠梗阻、大量腹腔积液等对本研究存在影响的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9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FOLFIRI 治疗[5]:治疗首日给予患者伊立替康(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 020687;规格:100 mg/支)180 mg/m2,30~90 min 内静脉输入;治疗第1~2 天给予亚叶酸钙(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4073,规格:100 mg/支)200 mg/m2,静脉滴入;治疗第1~2 天给予5-氟尿嘧啶(海南卓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626,规格:0.25 g/瓶)400 mg/m2,快速滴入,之后给予患者2 400 mg/m2,持续泵入46 h。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贝伐株单抗(商品名:安可达,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90040,规格:100 mg:4 ml)5 mg/kg,静脉滴入。治疗14 d 为1 个周期,重复治疗4~6 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临床疗效,按照《实体瘤的疗效判断标准》[6]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测显示,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肿瘤体积缩小至原体积50%以下;疾病稳定(SD):患者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肿瘤体积有所缩小,但未达到50%;疾病进展(PD):肿瘤体位未缩小,甚至有所增大,或出现新发病灶。治疗有效率=CR 率+PR 率;疾病控制率=CR 率+PR 率+SD 率。(2)分别于化疗前后抽取2 组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使用无抗凝剂试管保存24 h,将血液样本置于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 的速度离心5 min,离心后取血清置于无菌瓶中,并于-20 ℃环境保存,采用电化学发光仪(美国罗氏生产,型号为Cobase601),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法检测标本中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25(CA125)。(3)比较2 组治疗后毒副作用,毒副作用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高血压、出血、腹泻、恶心、呕吐、脱发及黏膜炎等。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2 组CR 均为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94%及82.35%,高于常规组的38.24%、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7、5.298,P<0.05)。见表2。
表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肿瘤标志物 化疗前2 组CEA、CA199、CA724、CA12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研究组CEA、CA199、CA724、CA125 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毒副作用 2 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以上症状均较轻,治疗结束后均自行好转。见表4。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由2008 年的7%增加至13%,该疾病主要累及患者直肠及肛管黏膜上皮,且患者在治疗时常已错过手术最佳时机[7]。研究表明,患者即便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仍较高,因此目前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8]。
表3 2 组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比较()
表3 2 组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比较()
表4 2 组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例(%)]
伊立替康作为临床常用药物,为半合成的喜树碱衍生物,能够通过抑制真核细胞DNA 拓扑异构酶Ⅰ活性,阻碍DNA 复制及转录作用,进而引起细胞死亡[9]。高显华等[10]研究指出,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中拓扑异构酶水平是正常细胞的14~16 倍,因此伊立替康能够有效杀灭该类细胞,改善患者症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靶向分子药物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贝伐珠单抗作为重组人源化IgG1 单克隆抗体[11],其靶点为VEGF,而VEGF 作为人体内促进血管生长的主要因子[12],对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贝伐珠单抗能够通过对肿瘤血管的生成产生抑制效果,进而促使肿瘤血管发生退化,通过重建肿瘤细胞周围供血网络,切断肿瘤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13]。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常规组,与王艳华等[14]研究结果一致,其主要原因为,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在伊立替康抑制细胞繁殖的基础上,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周围血运情况,使细胞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韩建雄等[15]还指出,采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进一步证实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化疗后研究组CEA、CA199、CA724、CA125 低于常规组,2 组毒副作用发生率间无差异,表明贝伐株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化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的降低主要因化疗药物引起,贝伐株单抗能够进一步抑制患者肿瘤的发展,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且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贝伐珠单抗对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较小,而高血压、出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作为化疗后常见毒副作用,对患者生命安全影响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贝伐株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