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亮
(沈阳积水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是高发病率,发病急,快速恶化,此类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就是中老年人。发生重型颅脑损伤时,短时间内患者的颅内压会出现异常上升,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引发神经外科类型的并发症,最终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患者颅内压的变化,以利于提供参考依据用于发现创伤性病变,从而提升救治成功率[1-2]。本文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择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选条件:所有患者都有头部外伤史;所有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为 3-8 分;CT 扫描患者头颅都发现异常: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被压;此次实验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双侧瞳孔散大且固定者;有复合伤者;家属拒绝手术者;受伤超过12小时入院者。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4-72岁,平均(50.2±3.7)岁;颅脑损伤以幕上血肿31例,幕血肿9例;其中21例硬膜外血肿,14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70岁,平均(48.9±2.9)岁;颅脑损伤以幕上血肿30例,幕血肿10例;其中22例硬膜外血肿,11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P>0.05)。
2 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都实施开颅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监测方式。执行常规治疗,止血,控制颅内压,神经系统给予营养,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定期实施影像学检查,以检测治疗效果,最终确定有无实施2次手术的必要。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执行开颅手术当中,将颅内压监测仪与患者连接,把仪器探头放到患者脑内不同部位,根据颅内压实时变化情况,对治疗方案加以调整。手术结束后,连续监测7-9天,监测结果显示颅内压>41 mmHg,同时使用常规药物无效,要及时给患者实施2次手术;监测结果显示颅内压31-40 mmHg时,执行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头颅CT检查,依CT检查结果判断有无实施手术的必要;监测结果显示颅内压为20-30 mmHg时,只需应用常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即可。
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再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方法评价预后,分为5个等级: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和死亡,其中良好、轻度残疾等2个等级代表预后良好,而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和死亡等3个等级说明预后不佳[3]。对比分析2组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电解质平衡被打破、肾功能衰退、消化道出血。
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9.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 P<0.05说明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
5 结果
5.1 2组预后情况对比: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85.00%,远高于对照组的4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预后情况对比(n,%)
5.2 2组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的并发症率17.50%,远低于对照组的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颅脑外伤是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在整个颅脑外伤患者中,重型颅脑损伤所占比例超过20%[4]。颅脑损伤又称作脑外伤,属于普遍的神经系统外伤,受伤原因是颅脑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的重大撞击所致,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患者受伤后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或是患者苏醒后再次进入昏迷的情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主要表征是颅内压上升,大脑缺氧,极大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
近些年以来,颅内压监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当中,进行适时监测以利于及时掌握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进而采取有效且针对性强的救治手段,国内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对此项监测技术给予高度肯定。曾波[6]等人相关实践研究指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更好掌握患者颅内压的改变状况,提供较强的技术用于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相比经临床病症诊断确定颅内出血,大大地提高治疗效率。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伴有颅内血肿、普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使得正常颅内压产生的机制遭到破坏,呼吸功能发生障碍,使得机体出现缺氧,最终引发颅内压上升[7]。若无法及时处置颅高压,就会减少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脑缺血缺氧变重,导致出现昏迷,脑功能发生障碍,严重可引发脑疝,危及患者生命。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会决定颅脑损伤的预后情况,同时手术时机与预后也存在紧密关联[8]。神经外科医生救治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核心指标就是颅内高压,颅内压(ICP)监测可以提供技术保证用于开展针对性且有效的治疗。所以,颅内压监测对治疗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患者的生命体征与 GCS 评分还没改变前,ICP监测就可以呈现患者的颅内高压状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在围术期时,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有着以下优势:首先,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连续脱水治疗,而通常医师会依据临床经验给予治疗,无法精准确定脱水治疗中甘露醇的使用剂量与脱水治疗的时长,若药物使用剂量超标,就会诱发并发症[9-11]。与此同时,术后患者预后状况可以指导后续治疗,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精准掌握手术结束后患者的颅内压改变情况,从而更好了解治疗效果,而有效控制死亡事件出现概率。执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措施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方面:(1)患者出现躁动,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镇痛与镇静处置,患者发生躁动会对真实ICP 情况带去影响,还有可能折断与ICP相连的导丝,与此同时,如果患者不愿意被制约,会在无意识状态下拔出探头。(2)应用 ICP 监测患者,可以良好呈现患者颅内高压的状况,而此时患者 GCS评分不会发生改变,这就要引起高度警觉,并上报医生,千万不可主观认为患者意识状态无变化,就判定病情相对稳定[12]。(3)应当维持与ICP 探头相连的接口处的干燥,避免对ICP 的数值带去影响,使得测量数据不准确[13]。(4)若患者机体出现高热,会引发脑代谢水平降低,甚至停止,从而脑水肿变重,使得ICP 上升,所以,遇到此类现象时,要及时处理。(5)要定时给患者翻身,并轻叩其背部以利于咳出痰液,初期执行常规呼吸机辅助通气,保证 SPO2超过95%,PaO2超过80mmHg,若组织缺氧,就会引发ICP 上升[14]。(6)应当重点监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额叶脑挫裂伤的病情迅猛进展,极速恶化,等到发现患者 ICP上升时,患者瞳孔已经发生扩散,同时水肿现象可以一直维持大约20天,所以,监测此类患者的时间应当在14天[15];而对接受ICP脱水,且ICP依旧上下变化在20mmHg 患者,应当马上上报医生,并采取应对措施。本次研究中,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85.00%,远高于对照组的47.50%(P<0.05),足以证明,持续颅内压监测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而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率17.50%,远低于对照组的52.50%(P<0.05),这就充分说明持续颅内压监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在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当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拟定恰当的监测时长,动作轻柔且准确放入仪器设备,防止损伤患者脑内组织。
综上所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当中,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利于改善预后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应用价值确切突出,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