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对比

2021-03-16 01:58张冬梅申国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隐匿性软性皮质

张冬梅 李 晶 张 晶 申国强 张 新

(吉林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吉林 吉林 132001)

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诊创伤性骨折,经X线片检查通常为可疑骨折或者阴性骨折,无法进行明确诊断,常会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从而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1]。而CT检查方式,不仅扫描速度较快,且能清晰地呈现出骨关节三维立体化结构,在此情况下,可有效提高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检出几率。MRI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率,并能实施多方位呈现,在此条件下,可直观展现出周边软组织与骨折情况,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比较CT、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采用CT检查方式与MRI检查方式分别对我院的45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5月所收治的90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9-67岁,平均(48.13±4.26)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8岁,平均(48.16±4.08)岁。2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入选标准:(1)经常规X线检查,未发现明确骨折线;(2)外伤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且不可以承受重力;(3)有外伤史;(4)依从性较好;(5)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且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语言障碍患者;(2)严重心肺肝功能疾病者;(3)有精神疾病史者;(4)其他骨科疾病者;(5)哺乳期或妊娠女性。

2 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应用膝关节表面权圈与Novus 1.5T超导MR,对冠状位与矢状位进行常规扫描,SE序列使用T2WI与T1WI,分别对患者的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3个断面进行扫描。对于冠状面,运用T2WI序列来开展检查工作;对于矢状面,则采用T1WI序列来进行检查,用T2WI来完成稳定快速进动成像。在检查过程中,整体扫描厚度应控制到3-5mm,层间隔为1mm,FOV:180mm×180mm。对照组患者予以CT诊断,具体如下:应用16排CT(生产厂家:美国,型号:GE Bright Speed)开展扫描工作,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180mAs,扫描间隔为5mm,扫描厚度为5mm,螺距为1.375/1。待扫描结束后,将影像资料传送到工作站,借助骨算法重建,然后通过后处理技术,包括表面遮盖法、容积再现、所平面重组等,完成矢状面、冠状面重建[2]。待所有患者完成检查后,将影像资料交由本院影像资料科的2名医师进行评价,并让其给出相应的诊断结果,而这2为医师的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所给出的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 观察指标:(1)观察2组诊断效果,包括: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2)观察2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的诊断情况。(3)观察2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显示满意程度。通过对患者CT、MRI图像的阅读来对胫骨平台的错位程度、周边软性结构变化、关节面塌陷情况、骨折部位等进行评分[3]。骨折错位显示清晰为2分,显示不清晰为1分,未显示则为0分;周边软性结构显示清晰为2分,显示较为模糊为1分,未显示则为0分;关节面塌陷显示较为清晰为2分,显示不是很清晰为1分,未显示则为0分;图像上准确显示骨折可记为2分,骨折线不清晰显示记为1分,未能显示出骨折位置记为0分。

5 结果

5.1 2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结果对比:对照组中经CT诊断,45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有17例为无骨折;观察组中经MRI检查,发现有12例确诊为无骨折;经临床诊断验证,对照组中有11例无骨折,观察组中有10例无骨折。对照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82.35%(28/34)、64.71%(11/17)、86.67%(39/45),观察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4.29%(33/35)、83.33%(10/12)、95.56%(43/45),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MRI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效果较为理想。

5.2 2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时的诊断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经CT检查,发现45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涉及骨皮质的有30例,经临床确诊为30例,准确率为100.00%(30/30);观察组患者经MRI检查发现有18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涉及骨皮质,经临床确诊为27例,准确率为66.67%(18/27),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见CT相比与MRI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涉及骨皮质更具有优势。

5.3 2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显示满意度对比:通过对2组影像显示情况的对比,发现观察组周边软性结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而在错位程度、关节面塌陷情况及周边软性结构方面,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显示满意度比较分)

讨 论

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为一种常见的骨科病症,该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常会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的恶化[4]。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通常伴有水肿、骨髓出血等现象,水肿一般和骨小梁挤压存在一定的联系,出血则主要是由于骨髓血管破裂而导致的;出血、骨髓出血但未有较为明显的骨小梁中断或者骨皮质中断,只能判定为骨髓挫伤,而不能诊断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与其他骨科疾病相比,隐匿性骨折产生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1)部分骨架构较大,骨折线细微;(2)骨结构形状不是特别明确,骨折线较为细微;(3)骨折位置和其他骨结构出现重叠情况;(4)骨结构和周边结构对比性不是很理想;(5)投照体位和骨折周边组织存在重叠情况。在对其他参考文献的查阅过程中,发现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尚未有较为明确的病理概念,主要包括骨折位置骨小梁或骨皮质连续中断[5]。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X线片方式来诊断骨折,该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较低、图像直观等优势。但由于胫骨平台主要以骨松质为主要组成部分,其形状较为复杂,造成X线片无法准确显示出上图像,从而导致无法有效诊断骨折,特别是局部骨质密度较高的患者[6]。而CT则可完全避免剖结构重叠的缺点,并且具有分辨率较高、扫描范围较广、扫描速度快速等优点,经后处理技术与薄层重建可得到清晰的图像,并应有到骨折诊断工作中,这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过程中,最大密度投影与多面重叠组是判定骨折的关键依据,其能直观地显示出骨折是否牵涉骨皮质、骨折坍塌情况、骨折移位等。CT检查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CT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并不是很高,常会受到容积效应的影响,因此,临床诊断中可能会产生漏诊情况,尤其在骨小梁骨折诊断中。MRI在软组织显示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其可清晰地呈现出韧带、软组织等,即便在组织仅仅只是出现微小水肿或出血情况下,信号也会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十分有利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MRI不仅可清晰地呈现出骨小梁骨折,还可有效识别韧带的损伤情况。本研究中,基于CT检查方法的对照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结果未有采用MRI检查方式的观察组理想(P<0.05),这充分说明了MRI相比与CT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准确性较高;观察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时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当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牵涉到骨皮质时,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对照组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显示满意度错位程度、关节面塌陷情况及周边软性结构与观察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周边软性结构评分则明显差于观察组,存在较大差异(P<0.05),这说明在软组织检查方面MRI更具有优势。

总而言之,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方面,MRI检查方式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优于CT检查方式;当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时,CT检查的准确率远高于MRI;除软性结构显示方面,MRI与CT的骨折图像显示结果基本上无显著差异。CT检查方式与MRI检查方式均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诊断骨折过程中,应根据这两者检查方式各自的优点,进行相应的应用,以减少误诊与漏诊情况的出现。

猜你喜欢
隐匿性软性皮质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雷公藤多甙联合降糖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佳节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隐匿性”描写的参悟
论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内涵的解读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