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与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安全性分析

2021-03-15 05:59孙万辉
智慧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孔镜摘除术腰椎间盘

孙万辉

(广东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 511434)

0 引言

在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最为普遍的一类疾病,是指人体椎间盘的后凸、退化、破裂,压迫到人体的脊椎及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1]。该病发病率较高,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腰部疼痛,腰部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无法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甚至影响到患者行走的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2]。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2 种,前者主要有牵引、针灸、中药辨证内服外敷治疗等,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手术是保守治疗3 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常规选择,以往的开放手术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往往也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创伤,整体疗效不佳,需要寻求另外一种治疗方法[3-4]。微创一直是外科专家追求的目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是微创手术的特点,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术式有髓核摘除术、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等,为更一步探讨微创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本次研究就经皮椎间孔镜与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32 例研究对象,皆为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6 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术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另外16 例给予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 年9 月至2020 年6 月。

16 例对照组中男10 例,女6 例;患者年龄为22-78 岁,平均(45.63±5.82)岁;病程为6-45 个月,平均(27.11±7.23)个月;突出节段:L3-L4 有3 例,L4-L5 有8 例,L5-S1 有5 例。16 例实验组男9 例,女7 例;患者年龄为20-78 岁,平均(45.13±5.79)岁;病程为8-48 个月,平均(27.23±7.25)个月;突出节段:L3-L4 有2 例,L4-L5 有9 例,L5-S1 有5 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CT、肌电图、腰椎X 线片检查确诊,且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病史资料完整;③无手术禁忌症;④经告知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相关文件,经我院相关医学部门准许。

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者;②肝肾功能受损等严重器质性疾病;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4)存在脊柱疾病史、腰椎管肿瘤或脊柱炎者;⑤病例资料不齐全或不接受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切口髓核摘除术,俯卧位,硬膜外麻醉,腹部垫空,利用C 壁机确定椎骨病变位置、程度以及范围等,遵循无菌手术操作原则,消毒铺单,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逐层切开皮肤,显露手术部位,利用椎板咬骨钳去除部分椎板,剔除下关节突内侧三分之一骨质,切除黄韧带,暴露神经根和硬膜囊,摘除病变髓核,成功后,放置引流,缝合切口[5]。

实验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术,侧卧位,术区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在透视下穿刺针抵至上关节突尖部,利卡多因浸润麻醉关节突,沿其做皮肤切口1cm,扩张周围软组织,正位透视下穿刺定位锥体中线,侧位透视下位于椎体后缘连线,扩大椎间孔,连接椎间孔镜设备,寻找病变髓核组织,用抓钳抓取,松解神经根,手术完成后,确认无异常后拔除工作套管,缝合切口[6]。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变化,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个月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0-10 分,1-4 轻度,能控制,5-7中度疼痛,8-10 剧烈疼痛,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变化。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伤口感染、术侧肢体感觉迟钝以及手术部位间盘再突出等并发症例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③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行问卷调查,满分为10 分,满意:8 至10 分;一般6 至8 分;不满意:6 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运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指标以例数/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指标以()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个月VAS 评分相比,实验组显著较优,数据比较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数据表明,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治疗满意度比较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实验组相对较优(100.00%VS 87.50%),数据比较差异较大(P<0.05),见表3。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n=16)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n=16)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16]

表3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脊柱微创外科有了很大进步,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摘除病变髓核组织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

本次研究中,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术,前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术式,通过咬除上下椎板、切除黄韧带,暴露硬膜及神经根来摘除病变髓核组织,彻底清理残留的腰椎间组织,有效保护神经根,能够有效保留腰椎后部结构完整性,有效恢复腰椎的稳定性,但手术视野较为狭窄,精准定位较为困难,易损伤周围组织,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给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8]。反观后者,经皮椎间盘孔镜髓核摘除术,其是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利用椎间孔镜,便于术者快速找到病变髓核组织,能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且内镜在硬脊膜和神经根腹侧进行手术操作,能够避免椎管内瘢痕粘连的发生,且髓核摘除术切口小,能够有效保证腰椎骨功能不被破坏,神经运动功能得以保护,能够促使脊柱生物学功能正常运动,可避免脊柱畸形事件的发生,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且还能促使患者术后早日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9]。高太行[10]的研究报告指出,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VAS 评分由(7.52±2.58)分下降至(3.24±1.99)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74.77±23.20)分下降至(37.50±14.44)分,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利于促进腰椎功能的早日康复。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个月VAS 评分等手术指标显著较优(P<0.05)。充分表明,该手术治疗的显著优势,与传统手术相比,局部麻醉下操作手术风险低,脊柱后方的稳定性未遭到破坏,术后瘢痕组织形成少,避免二次手术的可能性,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身心压力,治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但该手术难度较大,术中风险较高,故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术者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保障手术治疗安全性;②术前需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病变组织及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利于患者预后;③手术过程中摘除病变椎间盘组织时,要在保证硬膜囊充分显露的情况下缓慢进行,尽可能的保护重要神经,降低神经损伤发生几率,有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从手术安全性出发,应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孔镜摘除术腰椎间盘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支撑喉内镜下与传统纤维喉内镜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OCT观察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