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科教学中术语能力的培养

2021-03-14 11:35张彭杰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译员术语译者

张彭杰,周 莹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一、引言

作为实现语言沟通的方式,翻译能让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打破界限,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顺畅并高效地交流,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翻译专业伴随着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活动应运而生并欣欣向荣。翻译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而术语是学科核心概念的载体,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1]专业的译员必须具备规范的术语意识和术语翻译能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翻译本科教学中术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翻译专业教学实践提供蓝本,助力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早日实现。

二、术语能力研究

(一)术语能力的界定

术语能力作为翻译中的基础概念,其界定,可谓层出不穷,见仁见智。

费伯(Faber)认为术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一种,即翻译能力的子能力,包含专业知识储备能力、自动获取专业知识能力、术语创造能力以及翻译过程中知识习得问题解决能力[2]。西伦(Thelen)认为术语能力是译员通过术语获得知识的能力,包含术语识别能力、术语匹配能力、术语记录能力,强调合格的译者需具备术语能力[3],并详尽描述了在翻译实践中使用术语能力的方法。

国内,梁爱林较早关注了术语这一概念以及术语能力的培养,指出术语能力包括:术语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术语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4]魏向清借鉴了《欧盟笔译硕士培养方案》中的观点,把术语能力划分为术语识别能力、术语处理能力、术语工具能力和术语管理能力。王少爽从翻译实践的角度,将术语能力细化成: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和语言能力[5]。

术语能力是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能力,与翻译能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提高,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形成。当前,术语能力的研究方向纷繁复杂,莫衷一是,但术语能力高低影响翻译质量的好坏是毋庸置疑的。

(二)术语能力的构成

术语能力培养涉及多重子能力的建构。站在译员术语能力提高的角度上,应细化术语能力的构成,分析术语能力的特点。在培养议员术语能力时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术语能力并形成术语能力体系,为译员术语能力的培养操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三、翻译本科生术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要在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即专业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术语能力,首先就要认识到在翻译教学中建构学生术语能力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信息技术时代背景的推动下,应用翻译的业务量随之不断快速增长。语言服务产业中翻译题材涉及金融、医药、法律、机械等多个领域和学科,无论哪个领域和学科,术语都是最核心概念和知识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定术语体系,可见术语翻译是任何专业翻译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打通专业壁垒的必由之路[6]。新学科、新技术的出现也会同步带来新术语,术语翻译的质量关系到整个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产业界的关注带动了学术界的重视。语言服务产业越来越关注译员术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术界多次举办了针对应用翻译理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讨会,其中应用翻译人才术语能力的培养议题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理论上的关注亟须从教学实践中去解决,翻译教学,特别是忽视本科阶段,需要从培养术语意识开始,以系统化地建构术语能力为目标,从而满足行业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各学科门类翻译工作的合格译员。

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翻译专业已经初具规模,翻译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然而,大多数院校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单一注重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传统翻译教学观,忽视翻译实践,特别是忽视真实语料、真实情景的翻译项目实践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忽视翻译专业具有的较强的职业导向性[7]。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服务于翻译实践工作,紧随翻译产业发展方向,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若想成为合格的译员,过硬的术语能力是必备的职业技能。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重心过度倾斜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对术语能力的提升关注极少,甚至被忽视。目前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亟待提升翻译专业本科生的术语能力,并在宏观上构建符合译员术语能力培养的良好体系。诸多学者在此问题上开始倾注精力研究。

四、翻译本科教学中术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的术语翻译课程助力培养学生的术语能力。在翻译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框架内构建术语课程是提高翻译专业本科生术语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明确教学目标、限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上加强术语课程建设。

(一)术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如上所述,翻译本科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而译者术语能力培养则是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8]。根据对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调查,可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六个具体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使其具备相关的术语翻译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译者翻译实践的工作指南。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术语翻译问题,译者应该具备以实践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知识,如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文本分析理论等,以便准确把握翻译任务的各个方面。因为术语不同于普通词汇,译者还应具备基本的术语学知识,如术语的定义、术语体系与概念体系的关系、术语标准化、术语编纂、术语管理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术语翻译的本质。

第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不仅具备两种语言的语音、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的知识,还需掌握两种语言中术语在这些层面上的具体特征。其中形态和语义为两个主要方面。形态知识体现为有关术语构成方式,不同语言之间术语的构成方式可能不同,译者须保证译名符合译语术语的构成规范。在术语的语义方面,不同语言之间的术语可能存在概念上的不对等现象,如有必要,须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语言能力对于译者的术语翻译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三,培养学生的专题知识,使其具备一些翻译工作常涉领域的基本知识。一个学科领域的术语与其概念体系存在对应关系,各个概念间存在各种逻辑或语义关系,所以各术语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其所代表的概念间的关系。具备当前领域的基本知识,有利于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术语间的关系,进而在译语中找到代表这种概念关系的相应词汇。有时,同一语言形式会被用于表示多个领域的不同概念,而这些不同概念在译语中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示。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当前领域的基本知识,则有利于理解术语的当前含义,确定对应译名。

第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服务于术语翻译。[9]虽然译者都有自己所擅长的翻译领域,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不可能只翻译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的文本,而是会遇到多种学科领域的术语翻译问题。即使是自己擅长的翻译领域,也不能保证准确翻译该领域的所有术语。术语翻译仅靠译者的内部知识是不易做到的,必须借助文献资料提供的外部知识,而信息技术就为译者快速获取外部知识提供了可能性。译者必须清楚当前的信息需求,并能够找出最适合的检索词进行信息查询。

第五,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术语翻译工作。准确性是对术语翻译质量的基本要求,此处的“准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准确,而是指术语的译名应遵循行业规定、符合行业习惯。这就需要译者在术语翻译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想当然的态度对待译名的选择,势必有损译文的准确。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查找相关信息时即使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不能确定术语译名,这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而放弃翻译任务。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翻译信心和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在翻译工作中的心理素质。

第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采取适宜的策略,整合各种资源提供的相关信息,为术语确定准确的译名。应用能力是译者术语能力中关键的一环,其作用在于根据当前的语篇和语境信息,译者对术语翻译路径的选择做出判断,选取适宜的路径将文献检索提供的外部知识和自己已有的内部知识相结合,进而确定术语的译名。

译者术语能力是一种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能力,以上六个培养目标分别对应译者术语能力的修订模型中的六种构成要素,其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处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具备术语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的优秀翻译人才。

(二)术语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应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内容。为实现译者术语能力的教学目标,根据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模型,本研究对译者术语能力的相关教学内容提出构想,提出阶段式模块化术语课程设置。在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模型的六种成分中,培养语言能力是本科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术语课程主要培养与术语相关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可通过学生选修具体的应用翻译课程,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或者选修其他专业的有关课程而获得。术语课程主要侧重其他四种成分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信息素养。

针对本科阶段的翻译专业学生设计的术语课程应该是基础性的,包含术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术语翻译及整理方法,目标是建构学生的术语意识和基本的术语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事术语的查询、术语的整理分类、术语表的制作等基础性工作。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见下表。

表1 本科阶段翻译术语课程模块化设置

如表1所示,模块1主要建构学生的理论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术语与概念的关系、术语学的基本理论、语言学相关理论等入门知识,其主要内容为陈述性知识。模块2在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术语工作的基本方法。模块3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文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模块4为术语实习环节,旨在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术语工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术语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大势所趋,利用计算机辅助培养学生的术语意识和术语能力也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翻译院校应汇总常用术语库的信息,尤其是英汉术语库,向学生介绍这些术语库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自行通过资料检索和积累建立小型术语库,供学生使用和参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术语意识,增强术语翻译能力。

(三)术语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讲授术语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介绍术语能力提高的方法以及信息技术背景下术语能力的多元构成,使学生掌握术语翻译的宏观概况,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然而,术语的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术语能力的提升也需在具体项目中实现。课堂讲授只是术语学习的第一步,是建构学生术语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2.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将学生作为翻译教学的中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翻译材料的能力为终极教学目的。教师给学生布置翻译任务,学生作为认知主体通过共同分析和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协作完成翻译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解决种种翻译难题,从而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传统翻译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翻译技巧,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缺乏主动性,而翻译工作坊教学把学生的参与度看作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针对术语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翻译任务中应包含各种术语翻译问题,将学生分成3-5人的协作小组,共同完成翻译任务。首先,让学生对原文中的术语进行分析,讨论术语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讨论,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式可能不同,这样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在翻译任务完成后,各组对其翻译过程中的术语翻译问题的处理进行总结,对术语翻译所用方法和工具进行组间对比,讨论和总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借鉴。

3.翻译项目教学

翻译项目教学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超越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只关注文本的局限性,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翻译体验。翻译技术公司研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设计了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翻译项目,学生在术语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翻译项目,以项目经理、译员或者术语师等身份参与项目,在实践中从不同的维度快速提升术语的翻译技能。

翻译项目教学可模拟项目教学,也可以基于真实的翻译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术语翻译项目,获得第一手翻译体验。可以依托模拟翻译实训平台进行项目经理、译员、审校等角色演练,从而尽快了解行业要求,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4.企业实习

进入企业实习,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来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学生在翻译公司或大型外企观摩专业译员的工作流程和翻译方法,并尝试自己独立翻译,比较专业译员的翻译成果与自己的翻译结果,找出其中的差距,深入思考原因,对症下药,提高术语翻译的实际应用水平。通过观摩和实习导师指导,学生可以尝试独立参与翻译项目实践,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适时总结翻译经验,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从实践中来源的知识和技能必将更好地反馈于后续的工作和实践。

5.信息化教学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翻译专业本科术语课程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优势,不再受教学时间与教学地点的限制,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术语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将术语课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将自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反复学习,直至全部消化吸收。

五、结语

提高翻译人才的术语能力势在必行。大量专门的人才产出需要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在翻译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术语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调研发现,目前开设专门术语课程院校还很少,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培养翻译人才的高校应该以术语能力提升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开设并前置术语课程,培养术语意识和术语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紧跟时代前沿,以学生为本,以产业为导向,力争改善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境,为国家建设和国际交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译员术语译者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