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研究

2021-03-13 02:3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意志心理学

(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的提出,社会对高校学生创就业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应大力推进学生创就业工作,这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媒体时代为创就业工作提供了平台支撑,但同时也突显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心理品质的稳定性与区分度,直接制约着高校创就业发展的高度与广度。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助推高校创就业工作开展,已引起了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目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帮助人们理解幸福,增强主观幸福的体验感,从而提高能动性与行动力,而不是关注对心理问题的矫治[1],以崭新的研究视角在各类研究中彰显出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是人们寻求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2]。创就业心理品质是学生进行创就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创就业工作成功的关键,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嵌入其中,既有利于拓展积极心理学学科的应用范畴,又能够有效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与幸福源泉,提升学生创就业能力,进而补充完善高校创就业工作机制,这对于高校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高校创就业工作方面的研究多涉及技能培养与平台建设,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匮乏,可参考数据不够充分。本文设计了《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现状调查问卷》,选取了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驻济高校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7份,问卷有效率93.7%,数据具有普适性与针对性。问卷从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数据汇总后总结目前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并提出存在问题,进而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为进一步的路径选择奠定数据基础。

首先,在创就业意识方面,高校普遍开设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了创就业的种子,建立了良好的创就业基础。问卷中关于“创业的感兴趣程度”问题,33.7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42.6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可见,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了一定的创就业意识,这是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的前提。

其次,在创就业能力方面,高校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操作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操能力。在“所具备的创就业能力”问题中,76.46%的学生表示 “自己具备创就业的专业技能,并有学习潜能”,54.81%的学生选择了“合作协助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可见,学生具备基础的创就业能力,但是创就业能力并不是只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还有许多内涵与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三,在创就业意志方面,积极心态起到了决定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处理问题的自信心与克服困难挫折的决心。针对“在创就业过程中,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心程度”问题,23.07%的学生表示“非常有信心”,57.8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有信心”,只有19.11%的学生“没有信心”或“无所谓”。同时,91.5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创就业困难”。

最后,在创就业个性方面,问题聚焦在责任意识,学生普遍具备强烈的个人意识,但社会意识并不明确。调查表明,82.23%的学生“敢于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但是,针对“创业是需要承担责任的,不仅是对于个人和家庭,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问题,11.37%的学生表示 “非常同意”,31.21%的学生表示“基本同意”,57.42%的学生则选择了“不同意”与“不确定”。

调查问卷数据指出,高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创就业心理品质,但通过分析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四个方面的现状,又发现诸多问题,这给创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第一,大部分学生具备创就业意识,但深入度不够,浮于表面。课程教学来源于课本,意识层面指导相对滞后,导致后续动力严重不足。第二,创就业能力的教育聚焦于专业技能,其他层面的能力培育浅尝辄止。尤其是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判断力、风险力、管理力等技能,更是决定了创就业的高度与广度。第三,学生具备积极的创就业意志,但仍有极大的挖掘空间。创就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只有突破千难万阻,才能上升到更广阔的发展层次。第四,创就业个性决定了创就业工作的创新性和空间性,积极的创新思维与冒险精神是成功创就业的关键因素,但这也正是学生极端缺乏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就业心理品质的巩固与提高。

2 概念的提出与模型的构建

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提出的,它主张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和内在品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心理问题,期望通过激发内在驱动力,从而扩大并优化个体或群体的行动效能[3]。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的内在力量,关注心理状态中积极品质的效用,提倡以积极的心态和策略解决困难与挫折,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是心理学史上的一次创新改革[4]。这项突破已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势必会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5]。积极心理学的有机嵌入,有助于促进创就业工作过程与目标的深度契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补充完善心理品质培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创就业能力和质量。

2.2 模型的指标描述

根据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这里设置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四个一级指标以构建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的构建与完善,可以进一步细化心理品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量化,以四个一级指标为中心向外扩展,期望从内部挖掘主体的积极力量,通过主观调节自我心态与行为,实现目标向量的优化与提升。

2.2.1 创就业意识

创就业意识是学生参与创就业活动的主观动力,是成功创就业的前提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期望和心理倾向,体现在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等方面。在主体的自我需求与兴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以坚定的信念产生强烈的创就业欲望,从而展开积极的行为。创就业意识包括多个方面,从宏观角度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从微观角度可以分为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和团队意识。积极健康的创就业意识,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创新精神,坚定面对挑战的信念与勇气,塑造创就业心理品质,产生强大的动力,为高校学生创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 创就业能力

创就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广义的能力即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狭义的能力即综合素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合作协助能力、判断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软能力,而正是这些无法量化的软能力对创就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模型的构建也是为了使这些软能力具体可视,从而提升其效能。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金刚钻,才揽瓷器活。良好的创就业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创就业过程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由内部推动学生稳定创就业心理品质的培育,树立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挖掘创就业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优化创就业工作的性能指标,推动高校创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2.2.3 创就业意志

意志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特质,创就业意志能够表现出学生实现目标的决心,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状态,面对困难与挫折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创就业意志是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梦想的强大支撑,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创就业过程,一方面促进坚定信念,强化创就业行为,另一方面帮助削弱矛盾,实现最终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业形势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与挑战,这就更需要坚定的意志支撑行为的持续,唯有坚持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2.2.4 创就业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固有品质,创就业个性是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沉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社会责任感与自信等品质方面的稳定的且独具特色的心理品质。这是一种敢于摒弃固有思想,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寻求自我突破的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竞争意识,不惧艰难乐于冒险、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强大的竞争意识,也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对个人与家庭,更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明确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个人价值展现的前提,个人抱负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2.3 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结构模型的构建

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创就业工作的效度与质量,结构模型的构建将抽象的指标具体可视,科学量化了影响因子,细化了指标权重,完善了心理品质培育模式。在结构模型中设置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四个一级指标,深度挖掘内在关联的二级指标,量化分析影响心理品质稳定的内外因素,同时参考指标权重,嵌入积极心理学的有机指导,优化指标权重与模型性能,切实提高心理品质的有效性与精准性,有效改善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现状与存在问题。

模型中将四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设置二级指标,其中创就业意识指标细化为创业需求(X1)、创业动机(X2)、创业兴趣(X3)和创业信念(X4),创就业能力指标包括创新能力(X5)、合作协助能力(X6)、经营管理能力 (X7)、判断能力(X8)、风险承受能力(X9)、自学能力(X10)和自我调节能力 (X11),创就业意志指标分别是顽强拼搏(X12)、乐观进取(X13)、自立自强(X14)和坚忍不拔(X15),创就业个性指标考查的是创新精神(X16)、冒险精神(X17)、社会责任感 (X18)、自信品质(X19)。这里,一级指标是心理品质的外在潜变量,二级指标是心理品质的内在潜变量,模型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结构模型

由模型可以看出,创就业意识引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就业能力更多的是指拓展的软能力,创就业意志来源于主体内部的坚持与努力,创就业个性更是主体的内驱力,直接决定创就业过程的最终结果。模型中的各级指标与主体的内在力量与主观品质密切相关,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可以扩大并优化主体的行为效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增强效果。

3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路径选择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指出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四个指标特质对于心理品质培育的影响,细化二级指标,构建结构模型。通过模型架构中的量化分析,嵌入积极心理学的有机指导,深度挖掘积极心理学的内在效用,优化模型的指标性能,发挥学校的主体性、政府的保障性、家庭的辅助性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位一体的导向作用,切实解决心理品质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助推高校创就业工作的稳中向好发展。

第一,高校应明确巩固创就业意识,主导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的发展方向。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课程,但是受到学科建设与教育规划的限制,课程多深入度不够,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同时专业的心理评估与咨询服务机制无法匹配,最终导致学生创就业意识不明确,后续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树立积极的创就业意识,将积极心理学嵌入到日常教学、实际操作与学生管理中。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深度挖掘课程建设,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思路,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塑造学生的内在动力,巩固创就业意识的稳定性,从需求、动机、兴趣、信念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重视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的发展方向,在意识层面上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为创就业行为指明方向。

第二,政府应开拓培育创就业能力,保障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目前高校创就业能力的培育,无法契合新媒体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践操作的匮乏严重影响创就业软能力的挖掘与锻造,高校教育的学科要求距离职业技能需求差之甚远,这也恰恰是创就业心理品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决定了创就业工作的高度与广度。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政府的参与弥补了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短板,政策制度的实施落地更是促进了社会对于高校创就业工作的关注与帮扶。政府对于创就业保障机制与激励措施的实施,营造了积极正向的创就业氛围,加大了社会对于高校创就业工作的重视与投入,增强了高校整体规划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同时,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发挥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力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政府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问题,充分挖掘社会的平台优势与榜样效用,从不同路径多管齐下的改革创就业能力的培育思路,切实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充分扩大这种愉悦心态的积极力量,最大限度挖掘主体的内驱力与潜动力,促进积极驱动成为一种惯性,提升创就业能力的综合效用,保障心理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第三,家庭应补充丰富创就业意志,辅助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的管理机制。当今时代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抗挫折能力,就是在面对逆境或挫折时,表现出的或积极或消极的不同反应,也就是逆境商。很多时候,是否能够把阻力或逆境转变为激励自我前进的推动力,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困难与挫折经常会怀疑自己,不仅缺乏乐观积极的心态与自信心,而且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频发,这严重影响到创就业行为的发展性与延续性。众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关爱能够提升学生的逆境商,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尤为意义深远,往往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养成,正确的观念认知有利于学生创就业意志的深化与巩固,积极的心理引导可以有效改善学生难以抵抗挫折和缺乏勇气的困境与现状。家庭介入,进一步增强了高校与政府对创就业工作的引导性,能够在生活的点滴中促进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顽强拼搏、乐观进取、自立自强和坚忍不拔的创就业意志,并借助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补充丰富学生创就业意志的内涵。家庭的谆谆教诲会在学生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让学生心怀美好面对创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生梦想,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第四,学生应提升加强创就业个性,深化创就业心理品质的内在价值。从目前高校学生创就业现状来看,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一直是最为欠缺,却又是尤为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生群体能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上一层楼,最终实现自我突破与创就业成功。同时,社会责任感的严重匮乏也制约了创就业心理品质内在价值的挖掘,使得创就业工作的提升空间受到限制。因此,学生应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自己,发掘自身潜力和正面能量,明确自我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深度,关注自身的美德与主体性等积极品质,积极储备专业知识与实操经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自驱力与潜动力,勇于面对挑战与逆境,有效调整消极情绪与负面心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冒险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创就业为立足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追求个人梦想,以成功创就业推进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发展。

4 结束语

高校创就业工作是社会对于高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与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新时期“六稳”工作的根本。研究表明,高校创就业工作受到心理品质的制约与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创就业工作的深度与高度。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指出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受到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四个指标的影响,进一步细化指标、量化权重、构建结构模型,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有机指导,对于提高指标性能与优化模型架构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更具导向性和发展性,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有机指导与内部挖掘,创新突破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的思路与模式,通过发挥学校的主体性、政府的保障性、家庭的辅助性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位一体的导向作用,可以有效纾解创就业心理品质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创就业心理品质的指标性能与模型效度,助推高校学生创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高校教育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国家对于“稳就业”与高校创就业的政策要求,确保校园稳定与学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意志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