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企业与员工:企业年金参保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1-03-13 02:32:2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年金优惠政策储蓄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8.1%和12.6%,这标志着我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老龄化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的严重挑战,我国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将企业年金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二支柱”,希望其发挥提高企业员工养老金待遇水平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2018年,《企业年金办法》正式出台,这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定型关键期[1]。然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至今依然存在基金规模小,覆盖范围窄和替代率水平低等问题[2][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支独大”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不足1%,参与员工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5.5%①左右,参与率太低是目前企业年金在我国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4]。

尽管我国最新的《企业年金办法》已经将企业年金的性质由“自愿建立”改为“自主建立”,表明了政府积极推动和鼓励广大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态度[3],但由于企业年金不具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强制性,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参保积极性是扩大企业年金参保的重要课题。一个有吸引力的企业年金制度不仅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而且要深入探究参保主体的需求与特点,提供更好的参保激励。因此,我们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主要从政策、企业和员工三个层面来考察企业年金的参保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我国的企业年金参与率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政策层面:税收优惠与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影响

1.1 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

1.1.1 税收优惠的主要类型

影响企业年金参保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而税收优惠政策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年金参保的重要影响因素。税收优惠是政府对某些纳税人的一种照顾和激励措施。税收优惠具体到企业年金领域就是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对参与者税负的合理调整,通过政府减少部分税收收入的方式来减轻企业年金参与者的经济负担。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年金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激励和引导意义。税收政策在企业年金费用缴纳、基金运营和退休金领取三个阶段有所差异,因此也就对应了八种不同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5]。八种税收优惠模式分别为:EET、TEE、TTT、EEE、ETT、ETE、TET、TTE (T-tax 表示征税,E-exempt表示免征税),但从各国实际情况来看,税收优惠模式主要有四种:TTE、TEE、ETT、和 EET。现有学者的研究大多数也是在针对这四种税收优惠模式进行的[6]。

表1 企业年金征税模式

1.1.2 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保企业的影响

为了探究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实际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关于税收优惠对企业实际影响的理论研究有,Peter Diamond(2009)认为退休储蓄的税收待遇很重要,尤其是在美国和德国等这些正在降低其强制性计划的替代率并鼓励更多的自愿性养老金储蓄的国家,这可以使雇主与雇员都从中获益[7]。Ronan O’Connor(2017)研究发现,英国企业年金制度采用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雇主、雇员、养老金公司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企业凭借优惠政策可以获得税收收益,还可以借助自由竞争体制发展成熟的财务顾问市场,以协助雇员做好养老金的投资理财服务[8]。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很多的实证研究。Erik Hernaes(2011)利用现行税收规则通过精算师对挪威缴纳企业年金的企业的税收收益和企业提供的成本进行了详细计算。研究发现,预期的税收收益与企业缴纳企业年金明显相关,缴纳企业年金后雇主和雇员可以共同受益[9]。朱铭来、季成(2014)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对OECD国家的企业年金与税收优惠政策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在企业年金的缴费阶段,税收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综合税负的增加而对企业造成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企业年金的缴费[10]。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减轻了企业在参与企业年金计划时的财务负担,对企业方参与企业年金计划具有积极的影响。

1.1.3 税收优惠政策的财政压力

虽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激励企业参保企业年金,但是随之而来的财政负担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税收优惠政策在为企业带来税收收益的同时也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造成财政压力,国内外学者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Pablo Antolin Alain de Serres(2004)对17个OECD国家2000-2050年的与税收优惠养老金制度相关的财政成本与收益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所有国家财政资产净额都是负数,甚至大多数国家在整个预测期都是负数,尽管是负数,但是其占GDP的总量不超过3%[11]。蒋云赟、黄青(2017)借用Antolin的方法,建立了财政负担测算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数据计算税收收入净增加额占GDP的比重。研究发现,虽然在未来的几十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净增加额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但是占GDP的比重不会很高,假设企业年金参与率为50%,其占GDP的比重也不会超过1%。所以我国的税收优惠所造成的财政压力可以承受[12]。尚煜、杜琳琳(2016)通过建立税收优惠测算模型对EET和ETT模式下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与不参加年金计划的收益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当超过一定的时间,参加企业年金的收益比员工单独储蓄的收益要多。并且,由于这两种模式对缴费阶段免征税,会使员工感觉获益增加[13]。常瑞娜(2016)通过建立个税递延模型对山东省的税式支出进行计算,研究发现,在参保率为10%的情况下,因递延税收政策山东省所产生的税式支出占其财政收入的比重不足1%,其损失可以承担[14]。根据现有文献发现,因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的税收收入占国家GDP总量较小,对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可以负担。

1.1.4 税收优惠模式的设计与选择

既然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其造成的财政压力也是可负担的,那么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如何设计才会更好的发挥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企业由于自身的性质、规模不同会存在差距,李连友、马丽华(2006)认为大型企业相比小型企业在市场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并且大型企业可以凭借税收优惠政策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因此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拉大了企业间的差距,社会不公平程度加重[15]。针对不同企业间性质、规模差异问题,刘聪(2010)认为,对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实行相同的政策会加剧社会不公平,应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差别对待,实施差别费率[16]。孙伊凡、孙健夫(2015)建议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要激发中小型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其设计应更加多样化,防止企业年金只有大型企业参与[17]。另有学者从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视角进行研究,魏长升、孙蔷(2013)通过比较EET模式下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税收收益,发现高收入人群获得的税收收益明显高于低收入人群[18]。针对收入差距这一问题,关佩仪、冯剑锋(2014)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模式应差异化实施,对收入水平较低人群实行ETT模式而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则实行TTE模式[19]。 郭磊、苏涛永(2014)从员工工资差异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年金对员工养老金的影响,发现企业年金可以增加员工的退休收入,减轻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收入的差异,并且税收优惠可以使企业年金的这一作用加强[20]。周凤珍、武玲玲(2019)建议将现在的税收优惠改为“TEE+EEE”税收优惠模式,根据员工工资的差异,对高收入者实行TEE模式,而对低收入者实行EEE模式[21]。因此,现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无论是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还是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都应该差别对待,不应实行普惠式的年金制度。

1.2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影响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对企业年金参保的影响,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卢自华(2006)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年金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规模和空间[22]。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对企业来说经济负担太重,使企业无力参与年金计划,从而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如邓大松(2009)对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财政负担比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企业能够承担的社保缴费率最高为24.51%,但是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发现企业缴纳费率为31.7%,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23]。许志涛、丁少群(2014)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发现我国现行的法定社会保险缴费率明显高于各地区集体和私营企业[24]。另一种观点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并未制约企业年金的发展。刘军丽(2007)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在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体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不应为发展企业年金而牺牲基本养老保险,两者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5]。郭磊(2018)利用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影响企业年金存在直接影响、解释效应和资源效应间接影响这三种机制。实验结果显示,总体上基本养老保险并未制约企业年金[26]。

2 企业层面:人力资源收益与“同伴效应”的考量

2.1 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收益的影响

国外关于企业年金的研究开展比较早,研究内容和范围也比较广泛。关于企业参与年金的动机,Alan L.Gustman,Olivia S.Mitchell (1994)认为所有关于雇主提供养老金动机的理论都依赖于这样一个概念:企业可以将年金作为人力资源工具。企业年金被视为一种吸引具有某些特质的员工、激发更大的工作努力、实现理想的离职模式的手段,有时还被视为促进特定年龄退休的手段[27]。

2.1.1 吸引员工

企业年金可以吸引具有某些特征的员工。企业年金提供了一种机制,使雇主可以使给定的薪酬待遇对具有雇主所期望的特征的工人更具吸引力。 Ippolito(1997)利用DC养老金的“匹配供款”功能研究此问题,发现,公司可以使用养老金来吸引更好的工人,有养老金的工人比没有养老金的工人生产积极性更高[28]。程远、于新亮、胡秋阳(2017)通过构建工具变量Probit模型发现,企业年金的“甄别效应”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吸引生产率较高的员工。生产率较高的员工更加注重退休收入,因此更愿选择提供企业年金的公司[29]。

2.1.2 留住员工

企业年金的提供会使员工流动率下降,这主要与企业年金的可携带性和工资溢价有关。Gustman 和 Steinmeier(1993)在调查中发现,没有退休金的男性工人的一年流动率约为20%,而有退休金的男性工人的一年流动率仅为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未被年金覆盖的工人三年离职率是38%,而有年金覆盖的工人三年离职率只有15%,与提供养老金保障的工作相比,工人离开不提供养老金保障的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三倍[30]。Taylor(2000)针对养老金提供与员工留用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了分阶段调查,结果表明,DB计划有助于公司留住员工,减少员工的流动性,但是对于不同工作类型的员工而言,养老金的重要性有所不同[31]。Rabe(2006)采用一个内生转换的样本选择模型,考察了企业年金覆盖率和企业年金可携带性损失对自愿性的工作变动的影响。根据德国1995-1998年专家组数据得出的模型估计数表明,企业年金覆盖率通过对退休年龄之前离职的人施加资本损失而降低了工人的流动性。此外,从事具有企业年金覆盖工作的工人工资比没有被企业年金覆盖工人工资高出约10-12%,薪酬溢价使工人们面临的更好工作的外部机会也减少了,这都阻碍了流动性[32]。 Dummann(2008)利用二元 probit模型发现,在德国,提供企业年金的企业规模及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大公司提供企业年金的可能性更高,有企业年金覆盖的员工任期更长,企业年金计划的提供因行业而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效益所致[33]。

2.1.3 激励员工

企业年金可以通过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McCarthy,D.(2006)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有年金覆盖的工人比没有年金覆盖的工人学习更多,这可能意味着有年金的工人比没有年金的工人更有生产力。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退休金相关的人力资源策略有关,由于退休金的存在而导致的良好工作匹配,或者与退休金相关的较长的工作任期,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员工的生产力更高。明确的福利计划增加了对公司的个人承诺[34]。Nyce(2007)针对企业年金如何影响员工生产力和退休行为这一问题利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提供年金对公司来说成本很高,但是提供养老金计划对员工的生产力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有DB计划的员工通常比只有DC计划的员工对自己的退休计划更满意[35]。

2.2 其他企业参保带来的“同伴效应”的影响

其他企业的年金参保也会给企业年金参保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同伴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会存在模仿行为,因此企业的年金参与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地区特征。郭磊、周岩(2017)根据扩散理论来研究其他企业对单个企业的企业年金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减少决策失误会受到地区和行业的影响[36]。张东旭、徐经长(2017)研究发现企业年金缴费决策会受到行业内和省内其他企业的影响。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决策可以减少其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37]。张政(2019)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发现同伴效应是影响企业年金参与的根本因素,主要表现为其他企业通过实施人才吸引战略,反向促进了企业去完善自身的福利计划[38]。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知,其他企业参保对企业年金参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方在企业年金参与决策时会感受到企业间的竞争,其他企业所产生的同伴效应会促使企业参与企业年金计划。

3 员工层面:不同消费储蓄与投资模式下的个体差异化选择

20世纪50年代,Modigliani和Bronberg共同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设 (Lifecycl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理性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用。该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个人的收入在其一生中呈抛物线变化,即在青年和老年,由于生产力低,收入水平低,中年生产力高,收入达到一生的高峰。年轻倾向于负债,中年倾向于储蓄,老年则消费储蓄。这一假说为企业年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年金账户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可以将一部分当期收入转为退休后的未来消费。

3.1 个人的消费储蓄对企业年金参保的影响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工资延迟支付计划其目的是合理规划员工一生的消费与储蓄,所以员工参保企业年金意愿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其生命周期中消费与储蓄的偏好。尹清非(1982)认为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储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的计划个人与家庭的消费方式,合理增加养老储蓄,有利于更好的保障老年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9]。Masson和Tryon(1990)考察了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支持生命周期的储蓄动机,认为年龄和储蓄会呈现“驼峰状”关系,即年轻和年老时期储蓄较少,中年时期储蓄较多[40]。翟永会、闫海峰(2010)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了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估值计算,结果发现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使得个人工作期间和退休期间的支出都增加,工作期和退休期支出的增加使总体效用水平增加。因此员工会选择参保企业年金,增加其退休储蓄[41]。Disney(2010)对英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对个人参保年金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在做出退休储蓄决策时会受到企业年金的影响,尤其是会受到年金税收优惠的影响,从而促使个人参与年金计划,增加退休账户的储蓄[42]。

3.2 个人投资选择对企业年金参保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个人的投资选择会与企业年金及其投资收益有关。Guiso、Haliasos、Jappelli(1995)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家庭资产投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对风险资产投资选择会与年龄相关,年轻与年老时倾向于风险投资,中年时偏好无风险投资,即年龄与风险投资呈现“U”趋势[43]。 Heaon、Lucas(2004)认为企业年金的存在会使原本偏好低风险投资的家庭选择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44]。Davidoff(2005)研究发现当家庭观察到企业年金的收益高于其他投资选择时,会考虑将其全部资产投到企业年金中[45]。Milevsky(2005)认为当家庭合理规划其消费投资比例并选择投资企业年金时会增加其退休收入,更好的保障其退休生活质量[46]。韩冰洁、周志凯(2018)通过构建职工养老金财富精算模型来研究企业年金与职工退休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保企业年金会使职工的退休收入大幅增加[47]。

3.3 个人特征对企业年金参保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个人特征也会影响员工的企业年金参保决策,女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倾向于参保企业年金。Clark和Strauss(2008)认为员工对企业年金风险的态度会对其退休收入产生影响,并且员工的个体特征也会影响其对风险的态度和对企业年金的选择。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中年人比老年人更厌恶风险[48]。郭瑜、田墨(2016)通过构建logit模型方式来定量分析影响员工企业年金参与的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企业年金参保的意愿就越强烈[49]。韦樟清、王媛(2019)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统计发现学历较高的、年龄较大的员工企业年金参保的可能性要更大[50]。Salvador Barrios1(2019)利用整个欧盟范围的微观模拟模型,对所有欧盟成员国中与公共和私人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相关的税收支出的财政和分配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与养老金相关的税收支出可以对收入产生巨大影响,税收支出倾向于重新分配资源,以有利于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人,并且对低收入的老年人也有利,所以女性、低收入的老人跟倾向于参保年金[51]。

4 总结与启示

我国的企业年金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参保率低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年金不仅是企业员工的一项福利计划,还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企业也可以作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吸引、激励、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实力,推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对社会、企业、员工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税收优惠政策、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企业人力资源收益、其他企业参保对企业年金参保决策的影响,个人消费、储蓄、投资行为的选择以及个人特征对员工企业年金参保的影响。

4.1 总结

在政策层面,税收优惠政策和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都会对企业年金参保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国内外的文献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年金参保决策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税收优惠可以合理避税,减轻其负担。学者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不仅会使企业方收益,对员工来说,同样也会从中受益。与企业年金相关的政策比如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也会对企业年金参保决策产生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设计会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

在企业层面,参保企业年金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收益也是企业参保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员工缴纳年金费用可以吸引具有某些特质的员工,减少员工的离职率,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声誉。同时,其他企业的企业年金参保决策也会影响单个企业的决策,单个企业为减少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提高自身竞争地位会模仿其他企业的决策行为。

图1 企业年金参与决策分析框架

在员工层面,个人消费、储蓄、投资行为的选择以及个人特征会影响员工是否参与企业年金计划。根据生命周期假设,个人的储蓄与年龄会呈现抛物线变化,年轻和年老时期储蓄较少,中年时期储蓄较多。个人的企业年金投资行为与年龄及年金的收益有关。此外,个人特征也会影响个人的企业年金参保决策,例如性别、受教育程度等。

4.2 研究启示

首先,政府应对中小企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目前针对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年金参保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年金参保起着激励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企业年金参保率依然低下的原因是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尤其是现在的税收优惠具有5%的上限,这一设计对中小企业吸引力不足,因此应按收入水平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模式,对中小企业或者低收入者实施EEE税收优惠模式,而对大型企业及高收入者实行TEE的税收优惠力度。

其次,应向企业普及企业年金知识,鼓励企业积极参保年金计划。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所以我们更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宣传教育。企业在年金参保决策时不仅受自身财政状况的影响,也会受到企业间横向竞争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企业间的模仿行为,所以我们也要重视企业间“同伴效应”的作用,注重对企业间模仿行为的引导。

最后,应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力度,利用工会及社会媒体让员工了解企业年金的优势。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假设,理性人更偏好企业年金的投资,但是由于人具有短视行为,人们不一定会选择年金投资。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年金的好处,增强人们选择年金投资来养老的意愿。

注释:

①《2018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发布。

猜你喜欢
年金优惠政策储蓄
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实证研究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4:48
爱心储蓄
快乐语文(2020年26期)2020-10-16 03:06:24
储蓄方法面面观
金融周刊(2020年7期)2020-07-23 06:18:47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优惠政策的思考
各城市具体优惠政策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5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9
前三季度税收优惠政策减税2375亿元
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协调发展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43
退休领取年金时该如何计税
财会通讯(2014年6期)2014-12-04 13:08:01
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超过5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