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2021-03-13 02:32郑美花邵燕燕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传统

郑美花 ,邵燕燕 ,薛 梅

(1.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 日照276825;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那些形成较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及社会价值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的“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这不仅说明保护好具有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村落,就是夯实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也告诫我们,要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我们立足世界的“魂”。

因为,传统村落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和和厚重的文化价值,远胜于任何其他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又是现代居民实际生活的活文物,还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具有比文化遗产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即,兼具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冯骥才说过,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而不只是一片老街旧坊的“美丽空壳”。那么,如何读懂这些“养在深闺人未知”的传统村落,如何激活和保护传统村落的“乡魂”基因密码链,保养好中华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延续好情感认同的“乡愁归途”,不让我们中华儿女走上“精神荒路”。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一味在强调“拆旧立新”伟大工程,不注重凸显“乡村文明价值”、破坏传统古风古貌等,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为此,本创新项目通过对日照市两县(莒县、五莲县)和两区(东港区、岚山区)及山东省其他如临沂、泰安等市,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并专访古村落文化专家,对我省传统村落进行了再认识再思考,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发现:我省有很多地市都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创建这样一种具有可参考价值的方案,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价值,延续和开发其使用功能,让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在我省文化大地上彰显出新时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助推我省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意义非凡。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国外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起步较早。如,法国,早在1930年就出台《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富有历史艺术的村落或传奇的地点列为保护对象,均设有专门的遗产保护经费。如,Yvo J.D.PEERERS在其《村落建筑遗产:遗产保护的必要组成部分》(L’architecture rurale, élément d’équilibre nécessaire d’une politique globalede protection du patrimoine)一文中提到对于古村落的保存有两条途径可走:第一,挖掘古代村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以使其生命力得以持续发展,即文化连续性得以延续和保护;第二,将建筑遗迹视为人类学、历史学等的研究材料,如同博物馆中展品的保护一页。在教育体系中设置专门的遗产学院 (Institute national du Patrimoine),针对遗产研究、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设置著名的遗产日 (Journée du Patrimoine);到1960年前后,欧洲将保护对象由标志性纪念物和建筑单体,逐渐扩大到了城镇肌理和村镇居环境。英国、美国、日本,也纷纷建立传统乡村建筑遗产登录制度、成立保护协会、筹集保护资金,开展古村落保护工作国际社会组织,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村落保护的宪章或決议,明确了保护的原则、方法和理论,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进程。所有这些西方国家传统村落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本项目成果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紧随十九大报告的春风,国内学者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的意识和研究正在逐步提高。目前,对于具有较久的历史沿革村落,也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热捧和关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周乾松(2013)认为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存完好。这不仅仅是地方的文化符号,族群繁衍生息的载体,也是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乡愁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冯骥才(2014)倡导传统村落保护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冯骥才还发起制订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为进一步立档调查工作建立了普查范本;潘鲁生(2014)建议出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还有的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传统村落网”等。

从如上各位专家的倡议和研究成果来看,传统村落的保护正在逐步推向深入,从物质形态的建筑形体向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内涵深化;从传统的村落样态向内部礼俗维系、文化传播、产业样态等纵深层次深化,甚至涉及到立法保护。这些都是村落抢救和保护的可喜成就。但是,一些地方没有考虑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及文化价值,致使地域特色资源的传统村落,正加速凋敝和损毁,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的出现“空心化”“空巢老人”(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2011),甚至从“空巢”走向“弃巢”……处境堪忧的现象正在一幕幕的上演。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抽底”村落文化之魂,“割裂”古村落生命的机体,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的精神相悖,与乡村振兴的根本宗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思想相悖,与文化主体性之存续的文明本体相悖。很多地方只剩下 “掏走乡魂”的“美丽空壳”外颜了。

其实,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了激活悠久的乡土文化之魂密码,让地域文化遗产财富,在中国大地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加上生态环境的整治,还以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的资本。改变乡村的困境,增加人气,重建精神家园。这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题。所以,传统村落的振兴,亟待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那么,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的长期性与地方领导迫切改变现状的急切性矛盾,是“原封不动”的保护,还是过度强调利用?如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权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契合点,来实现现代工业文明与乡村传统文化高度融合,达到既搜寻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传承乡土文化之魂,又对古村落进行“新家园”文脉肌理的梳理?这是当下本研究迫在眉睫要解决的课题。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够为我省的创新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2 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2.1 保护一座古村落就是给中华民族文化增加一个基因库。振兴古村落就是保护好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

冯骥才说,古村落这本书记载着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记载着国民的集体乡愁,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的基因库。所以,如果不加强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源头与根据地的保护----传统村落,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复兴传统古村落内在的生命力,利用古村落优势资源,开发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的价值产业,探索在“保护中促进利用”,在“利用中得以传承”的有效保护与发展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古村落从“空巢”到“弃巢”的现状,让古村落变成有着历史记忆的古味、文脉肌理的韵味和山明水秀时尚味的“新家园”。

2.2 “高校科研”+“乡村振兴”一体化建设是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新理念。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亟需要高校高端科研队伍的融入指导。传统村落的抢救、发掘、挖掘及整理开发具有教育价值的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教育展示馆等文化经典的塑造、保护与发展规划,离不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人才的参与指导。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同时也解决了“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割裂的两张皮的矛盾(见图2-1)。从而彰显出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撑,必要时,建议成立“日照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研究院”。

图2-1 是“高校科研”+“乡村振兴”供给设计理念

2.3 “基因工程”+“学会指导”+“政府引导”是保驾传统村落赖以延续的长效保护机制。

戏好要靠唱戏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将建筑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人”依旧是最核心的,是古村落赖以延续的根基。传统村落的开发不是将原有居民迁出,而是既要留住它的生活内容,还要保留住它的生态,这样才能使传统村落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符号的精神家园。所以,本项研究界定了古村落保护建设“基因工程”的主体是“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农民”;广泛吸纳对古村落保护发展有独创见解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当地乡贤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参与,是这一文化工程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由乡镇政府牵头、村两委组织、由相关投资企业、由高校科研队伍指导的联合体制;对工程落地,实行统一指挥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成果考核。从而,加大保护开发的力度与速度。因此,强烈呼吁各级政府将古村落保护开支列入财政预算,搭建“政府给一点,民间筹一点,收益补一点”的多元融资机制平台(见图2-2)。这样既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的主体责任,又形成了政府领导、学界指导、村民主办、社会参与的统筹保护开发机制。有力的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性与迫于改变乡村现状的主体矛盾,有力的改变了乡村传统文化名存实亡的现实局面。

图2-2 是“合力统筹机制”保驾护航

2.4 建立保护和开发规范体系是遗产保护和环境提升的良性互促的关键。

本成果重视再现历史文化,把具有地域特色符号的传统古村落,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去挖掘,打造了传统文化的“新产品”,彰显了“古村落”独特的民俗民风,推动了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了新农村新农业和新农民综合建设的全面发展。这一创新举动,既有宏观的山区、平原和沿海等地的综合项目,如沿海渔业古村落——岚山区官草汪,深度研发海盐晒制技艺及渔耕文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山号子”主题文化旅游等;平原古村落——日照街道九条沟、莒县綦山镇褚加坡、东莞镇赵家石河等;可利用这些原生态村的优势,创建以摄影、书法、创作和写生为主题的乡村文旅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度研究以祠堂、牌楼、戏台、家居、名祠、名屋、名匾为主题的古村落文化开发;山区古村落——三庄下崮后村,以崮乡驿站为主题,依托古建、古宅等,链接三庄镇开发的“田园综合体”,创建系列化的休闲服务驿站式的帐篷营地、木屋营地、房车营地等民俗项目。也有微观上的点、线、面结合的统筹规划项目,一是要打造一条“线”,即“传统村落观光路(从东到西:库山乡苑家沟--东莞镇赵家石河+大伸庄--綦山镇褚加坡+天成寨)”的项目;二是要有“点”的挖掘,如古树、辘轳井、石撵、秋千、及楹联、山歌、戏曲等;三是要有“面”上的品牌,如村落的乡土建筑、乡村饮食、劳作方式、乡村民俗、民间手艺,还有公共活动场所等,都是传播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赋能 “新产品”,真正实现了遗产保护和环境提升。(见图2-3)

图2-3 是“理论认定-评估-保护与开发结合”规范措施

2.5 建立“传统村落 +教育传承”延续功能体系。

要深度发掘和整理开发,突显传统村落原生文化资源优势,塑造文化经典,延续其教育研究价值的功能,使其成为教育学习之地。不仅要传承及保护当地著名的乡贤文化、宗祠文化、家族文化,更要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同时,积极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村落参与指导教育,让新时代的晚辈们,也传承和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地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4 结语

传统村落是当今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公认并普遍关注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她历经成百上千年发展,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生命机体,是一种具有丰富性的生态系统。如果一个生命肌体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就很难再谈成长和发展。所以,及时探索传统村落有效的保护措施与发展策略,寻求复兴传统村落内在的生命力,推行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特色应用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开发好传统村落,就是培育了一个产业项目“文旅新产品”,不仅是旅游业的又一张新名片,也是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有效保证了“新家园”文化肌理和宜居住环境;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及时抢救了文化遗产,延续了乡愁,延续了其历史、文化、教育研究价值,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更大程度上,也助推各级政府形成新的政策支持和长效机制保障。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