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风除湿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及对血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3-12 09:17张丽红闫志华单海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湿疹皮损分值

张丽红,闫志华,方 明,单海慧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 苏州 215151)

慢性湿疹是临床皮肤科极为常见病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及身体各个部位,多是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成,病情迁延不愈,即使能短期控制症状也极易反复,很难完全治愈。慢性湿疹常累及表皮和真皮,以瘙痒、皮肤破损为主要表现,甚至出现剧痒,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1]。湿疹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大多认为其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以及外界不良刺激诱发有关,有研究发现慢性湿疹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gE等显著增高,这也说明了免疫机制在慢性湿疹病变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临床对于慢性湿疹的治疗多是药物对症治疗,但效果不佳。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湿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将中医祛风除湿法应用于慢性湿疹治疗过程中,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在我院治疗的124例慢性湿疹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湿疹诊疗指南》[3]关于慢性湿疹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并辨证为血虚风燥夹湿证;患者年龄>18岁;此前1个月无本病相关药物治疗史;无研究禁忌证;依从性好;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语言、认知功能障碍,不能有效沟通者;嗜烟酒者;心肝脑肾等功能异常者;有较严重系统性疾病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者;过敏体质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23~62(45.3±4.9)岁;病程(3.2±0.4)年(7周~9年);皮损主要部位:头面颈部18例,四肢21例,躯干部13例,臀部、会阴部1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21~64(45.5±4.7)岁;病程(3.5±0.7)年(6周~10年);皮损主要部位:头面颈部19例,四肢22例,躯干部11例,臀部、会阴部1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采取临床常规手段治疗,主要包括复方蛇脂软膏(广东新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7979)适量涂于皮损部位,3次/d;氯雷他定片(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410)口服,1片/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祛风除湿汤,方剂组成:苦参15 g、白鲜皮15 g、防风10 g、皂角6 g、土茯苓15 g、生地20 g、苍术10 g、荆芥10 g、黄柏10 g、地肤子20 g。患者连续服药4周,在这期间瘙痒明显减轻后减去荆芥、防风、白鲜皮等,加白术15 g、制首乌30 g、白芍15 g、熟地15 g,若有皮损肥厚,则再加穿山甲10 g、玄参30 g、皂角刺10 g;血痂多者加丹皮15 g、生地30 g;急性发作者加黄柏至20 g、黄芩15 g、陈皮10 g、厚朴10 g。上述方剂由我院统一每天1剂水煎2次,得药汁450 mL,每天3次温服。

1.3观察指标 ①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按照皮损面积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分:无皮损;1分:皮损面积<10%;2分:皮损面积10%~19%;3分:皮损面积20%~49%;4分:皮损面积50%~69%;5分:皮损面积70%~89%;6分:皮损面积90%~100%。②瘙痒评分:瘙痒程度根据患者自我感受进行评分。0分,无瘙痒;1分:偶有瘙痒,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无需药物治疗;2分:阵发性发作,轻重不一,可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3分:瘙痒频发切较重,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③生活质量:应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量表包含日常活动、人际关系、症状与感受等六大内容,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④实验室检测指标:分离血清,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应用自动细胞分析仪以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IgE、EOS水平。⑤临床疗效:结合临床检查及症状分值改善率对2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价,症状分值改善率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进行计算,症状分值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患者症状、体征、皮损等均消失,症状分值改善率100%;显效: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皮损大面积消退,症状分值改善率不小于70%;有效:瘙痒症状有所缓解,皮损部分消退,症状分值改善率30%~70%;无效:瘙痒症状未有减轻甚至加重,皮损面积无明显变化,症状分值改善率不足30%。(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为总有效率。⑥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皮损、瘙痒及DLQ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评分以及DLQ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瘙痒评分以及DLQI评分比较分)

2.2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IL-4、IFN-γ、IgE、E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IL-4、IgE、EO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IFN-γ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例数IgE/(ng/mL)治疗前治疗4周后tPEOS/(×109/L)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62194.68±14.37102.79±9.424.6320.0400.55±0.060.43±0.034.2440.043观察组62192.85±14.2974.52±7.265.3580.0300.56±0.070.31±0.015.1260.032t0.4764.1140.1544.173P0.3170.0431.1320.044

2.3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慢性湿疹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2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慢性湿疹病变因素复杂,与遗传、炎症、免疫以及外部刺激等多种因素相关,在这其中免疫因素占据十分重要位置,普遍认为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Ⅳ型变态反应,即T细胞所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Th1/Th2平衡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免疫学因素,同时伴有炎性因子以及嗜酸粒细胞参与[6]。Th1/Th2细胞亚群能够分泌不同细胞因子来自我调节以维持平衡稳定,其中由Th1分泌的Th1细胞因子以IFN-γ为主要代表,是免疫调节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活性因子,能够促Th1细胞成熟,也能对Th2细胞的增殖进行抑制,同时还会对IgE的生成产生抑制作用,降低IgE水平,抑制因IgE水平异常增高而出现的超敏反应[7]。Th2分泌的Th2细胞因子可以将IL-4作为代表,IL-4能够抑制Th1细胞活性,同时能够诱导IgE生成,升高血清IgE水平,而IgE能够加速组胺等活性物质的大量释放,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皮肤损伤,在变态反应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8-9]。IFN-γ是参与Th1免疫应答极为重要的指标,IL-4则是Th2免疫应答极为重要的参与指标,两者相互拮抗以维持Th1/Th2平衡稳定,对于慢性湿疹患者来说,Th1占据优势则预后良好,Th2占据优势则恢复较差。除此之外,EOS水平变化也是诊断慢性湿疹的重要参考指标,湿疹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EOS活动。IL-4能诱导激化EOS的增殖与分化,加速EOS成熟,发育成熟的EOS又能大量释放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促进组胺生成,从而介导角质形成细胞以及EOS破坏过程;同时EOS还会在湿疹患者炎性部位大量聚集,介导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加重病变发展[10-11]。上述各项指标的检测对评估慢性湿疹患者病变程度以及免疫状态均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因对慢性湿疹病变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未有特效方法,常规西医药物外涂或是免疫制剂口服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多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改善患者症状,仅仅是短期控制症状,对于反复发作患者,甚至短期控制效果都不能达到。中医学在皮肤病治疗方面有着悠久历史也有自己独特优势,其将慢性湿疹归于“湿疮”范畴,认为其发生是风、湿、热三者作用所致,如外感风湿热之邪,内脾失健运,湿邪阻滞,又或是肝失血养,内外合邪诱发病变,同时慢性湿疹患者常常伴血瘀之证,因此临床辨证也多为血虚风燥夹湿,治疗以祛风除湿为主[12]。本研究中中医祛风除湿方剂所含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作用,其所含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属于免疫抑制剂,具有低毒性,同时还有抗微生物作用;皂角辛散温通,消肿治风;佐以黄柏可行肠胃之结热气,调理肠胃,清除湿热蕴积;白鲜皮味苦性燥,能燥湿止痒,同时兼具清热散风作用,其主要成分白鲜碱具有抗菌抗癌作用,同时具有强效抗过敏作用,抗过敏机制主要是拮抗组胺,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土茯苓对体液免疫无明显作用,但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生地含有多种苷类成分,具有升压、降血糖以及抗菌等作用;地肤子有抑菌和抑制过敏作用,能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迟发型超敏反应[13-14]。方中诸药相互协同作用,集祛风清热、止痒燥湿于一体,在慢性湿疹治疗方面效果肯定,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吞噬功能,促进外周淋巴细胞转化,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评分以及DLQI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IL-4、IgE、EOS水平均较之前明显降低,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说明中医祛风除湿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一西医治疗,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痛苦,同时标本兼治,整体调节,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慢性湿疹的安全有效方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湿疹皮损分值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他克莫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治疥疮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