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周凤 何桥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组成的孩子教育工程。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和老师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育人氛围。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基地,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双减”政策的提出更加体现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双减”政策概念及意义进行阐述,进而对家校共育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然后进一步剖析了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旨在为家校共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正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而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学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模式的主流形式,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协调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育的方式,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对于班主任来说,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并且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家校关系的和谐有着重大的关联。老师有必要去思考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与家长联系沟通的技巧,想方法来应对家校存在的矛盾,以此推进家校共育进程的稳步前进。
一、“双减”政策的涵义及意义
(一)“双减”政策的含义
“双减”是一项针对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的减负政策,指的是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督促监察的方式让我们学生减轻在学校内的作业负担和课外补习带来的压力。它是国家对学生健康成长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二)“双减”政策的意义
双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将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校园生活,更加健康向上的成长。
1.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太重的学习压力像一座压在身上的大山。有的学生会不吃饭,抓紧时间完成学校或者补习班布置的作业,也有的学生很晚了还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或者网课平台上上课,得不到充足的睡眠。这些都会让学生的身体成长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双减”就是把这种大山从学生身上挪开,让学生能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没时间吃饭或者晚上睡眠不足对于学生来说,远远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可怕,学生的考试成绩、测验结果等直观的成绩检测方式都会使得学生害怕面对家长,怕被责骂、批判,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精神压力过大,想做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却因为学习任务太重无法实现。只有“双减”政策实行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减少这样的负面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快乐地生活。
3.素质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的初中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优秀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双减”政策能够使学生被课业负担占据的时间还给他们,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德育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一)家长和教师当朋友
实施“双减”政策,并不意味减掉所有课业内容,更不意味降低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矛盾最开始是在家长对老师的某些想法、做法有疑惑不解时,而老师也没有及时解释清楚造成的。久而久之,难免产生矛盾、积怨,甚至产生对立。教师和家长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是特别必要的事情。平时多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在家表现,共同协商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对家长一直以来对老师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让家长认清自己在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改进家校平台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正确选择内容,进行实效沟通。学校应选择家长较为关注的内容。父母通常比较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和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成长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来发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在学校的成长过程。在家庭教育领域,需要教师定期转发或者发布一些家长可以学习的良好家庭教育概念和方法。适当的内容可以确保家庭与学校沟通的一致性,并使家校的共同教育更加有效。其次,建立一个多维家校协作的交互式平台。让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管理平台,成为父母和老师之间交换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教育平台,并成为父母监督孩子学习的开放平台,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平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也可以通过平台展示自身教学成果。
三、结语
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家校共育能够家长和老师能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齐头并进,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分重视家校共育,找准合育的切入点,用专业素养引领家长,带着孩子,走向健康的教育之旅。
参考文献:
[1] 飞娥 米. 浅析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 教育研究, 2020, 3(1).
[2] 李晓东, 赵春茂, 段小莉. 家校共育的核心内容与新形式浅析[J]. 2021(2020-7):78-80.
[3] 刘娜. 晓黑板:让家校共育更高效更科学[J]. 教育(周刊), 2019(38):3.
[4] 康丽颖. 给孩子提供精准的家校共育指导[J]. 人民教育, 2019(22):4.
[5] 宋宝奇. 家校共育促學生发展的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1).EEE0413E-F716-4577-8DF3-F939F98C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