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敬发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有效预习在我校开展这项目的收集与研究,分别从一、有效预习的含义、有效预习的教学特性、有效预习的设计与训练、有效预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有效 预习 实践 探究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预习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的预习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有效预习的含义
“有效”是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预习”,是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预习呢?
1.预习是有效学习的热身准备。2.预习是有效学习的起跑器。3.有效指导是预习取得高效的加速器。
二、有效预习的教学作用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先要了解有效预习的教学作用。
1.有效预习具有教学铺垫作用。
有效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例如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质疑提问等,这样既降低了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提升奠定基础。
2.有效预习具有教学预测作用
有效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教师难于把握尺度。我们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有效预习具有教学必要作用
论语中记载:温故而知新,而预习则是这句话最好的反映。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要求。语文周课时不多,教学任务重,在课堂上难以完成如期任务,那么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课堂学习质量将会有效提升。
三、有效预习设计与训练
1.训练规范符号,事半功倍。
预习训练采用批注式,就会事半功倍。首先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为让符号有统一的规格标准,我们借鉴资料设计一套密码——批注符号。建议学生用铅笔作记号,这样在合作交流后,便于修改。
○:圈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
( ):标出课文需要掌握的新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自己很欣赏或不了解的词。)
①②③……(序号):标在每一自然段前。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标在每一段(或层)末尾。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段落下面。
△△(著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
2. 训练结合文题,受益匪浅。
结合文题训练,用时少,效果佳。通过具体课例的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训练,先重点掌握三种文字类型(评文字、评写法、存疑问)的批注。
3. 训练领会主题,画龙点睛。
四、预习采用批注的内容,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则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预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强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在实践中从几个方面探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预习的点。 1.读准生字字音;2.画出文中词语读正确;3.把课文读通顺、流利;4.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意;5.搜集相关资料;6.整组课文预习。
(二)预习的量。预习量随着年级提升,量的要求是循序渐进式增加。
(三)预习的度。预习伊始,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相应的要求会高一些;而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相应的要求会低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能力的提高,对预习的要求逐渐趋同。
(四)预习的型。1.各自为战型。即根据预习任务独自进行预习,把预习的收获记在笔记本上。2.合作共赢型。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组围绕“认识鲁迅”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在指导预习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协调分工:有专门查找字词的,有专门搜集有关鲁迅资料的。在小组汇报时,资料共用,成果共享。
(五)预习的法。1.读法: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默读适合边读边思。2.批注: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疑难的地方打上问号等。3.找查:预习生字时,要了解读音、意思,就得运用字典、词典扫除语言文字障碍。4.考思:预习课文时带着具体的要求进行并寻找答案。5.摘录: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我们顺势利导,让他们整理成一本诗集-----《诗海拾贝》。
(六)预习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2.灵活多变原则。不同课型的预习要求不一样,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不同,一篇课文与整组课文不同。3.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差异,但是,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预习,都有预习任务,不过,预习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
(七)预习评价。 1.小组评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交流预习收获。 2.班内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内交流。在“如果让你预习一篇课文,你会预习哪些内容,解决哪些问题”的问卷中,学生都能写出预习的流程,实现我们实践与探究的目标。
总而言之: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的指导学生的预习,学生一旦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将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冷爱霞,刘晓琴.语文教学中“预习教学法”的有效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