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为例

2021-03-08 12:00张大林
文教资料 2021年24期
关键词:预科生预科民族团结

张大林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做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北方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综合性民族类高等院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理论为体系,通过基本理论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实地调研等方式积极探索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实践,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预科教育学院是北方民族大学最早成立的教学单位之一,现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7个少数民族的276名少数民族预科生。办学以来,预科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六个相互”教导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团结;引导学生“统心”共创特色学校、共筑和谐校园;用实际行动践行踏实、坚韧、执着、自信的北方民族大学“骆驼精神”,努力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合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调研其在培育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遵循本学段教育特征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心理、情感等视角出发,了解学生在课业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适应情况,旨在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学生在共学、共居、共事、共乐中坚定“五个认同”“四个自信”,自觉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者,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校园,推动北方民族大学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二、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的培养目标既不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文化课程的简单继续,又不是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提前接触,而是顺利接轨高等教育前的预备、过渡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衔接作用。如何在满足少数民族预科生日后学习发展实际需要的同时,让其更好地融入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各本科专业输送合格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根据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以补为先、打牢基础,以预为主、增强能力”的培养原则,将少数民族预科生分为文科班、理科班和双语班三大类,开设了“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化学与社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旨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建设,加深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助推理论工作与主题教育的组织活力、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预科教育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塑造、拓展、升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航工程”。

第一,注重引导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引导班级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思想行为观念。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新生辩论赛、读书心得分享交流主题班会、“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主题班会、民族团结宣讲员大赛等。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类新颖有趣的活动不仅能帮助自己挖掘潜在才能,还能充分展现团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个体文化和班级群体文化的交流交融。

第二,注重塑造宿舍文化形象。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身心休憩的港湾。通过包装宿舍形象,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与依恋。为了提高各少数民族预科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包容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差异性的能力,预科教育学院尽量安排文科班和理科班的不同民族或不同省市之间的学生同住一间宿舍,用这种浸润的方式推进少数民族平等友好、多元和谐与互助互利,潜移默化地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预科教育学院还定期组织“宿舍文艺文化晚会”,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认同、彰显青春风采,增进宿舍成员之间的友谊,形成良性循环的精神文化格局。

第三,课堂教育与时俱进向不同维度拓展。从思政课开设情况来看,预科教育学院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该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等体验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是苦于学习理论的刻板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梦”“大学梦”“中国梦”紧密相连。其他课程,如“化学与社会文明”“计算机基础”等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基因式”地融入课程教学,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举办集体备课会,勉励任课教师在不断拓展理论深度的同时追求实践温度,力求做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和基础课。除了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受到家国情怀之外,预科教育学院还组织了一系列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如经典名著阅读、角色扮演、参观黄河军事博览园、西夏王陵等,为第二课堂的灵活开展拓宽了思路,师生关系通过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从“授—受”向“我—你”方向转化,将知识内化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第四,注重升华情感培育,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固本工程”。预科教育学院通过“送温暖、献爱心”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结对帮扶和补课活动,切实关注贫困生和学困生,尽力做好教育有保障、课后服务全覆盖;用心帮助每一位少数民族预科生更好地融入校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便于教师与双语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预科教育学院特地配备了新疆籍辅导员,并不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和学生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为学生解答成长中的困惑,给学生的学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加精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预科教育学院组织了云端家长会和“暖心桥”线下调研家访,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心连心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学们纷纷表示,学校用真情温暖人心,让人不自觉地对校园充满依恋与想念,立志要努力奋斗做大写的北方民族大学的人。

三、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挑战

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在培育少数民族预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需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孵育学生在文化心态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努力补齐预科教育学院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短板。具体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及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产生对本民族的情感倾斜,容易不自觉地把自己限定在本民族的朋友圈内,出现小团体现象。这样虽然能够在陌生的生活环境里带来情感上的相互倾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丧失了与大团体的交往机会,淡化了集体观念,不利于完全融入大学生活中。

第二,对主干课程起辅助作用的选修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的实践课程开设数量不足。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知识结构层次不齐,容易让程度差的同学产生心理落差。此外,仅限以行政班为单位上课,不利于文理班与双语班的交叉融合,未能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

第三,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表现出疲倦与抵触感。主要因素有:活动无法自主选择,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获取德育分;活动内容较单一、欠缺创新性,在准备与完成的过程中占据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自身性格较腼腆,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

第四,经典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预科教育学院虽对阅读文学经典有所关注,但仍显现出对学生引导力不足的情况。除“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外,其他课程均缺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力度。互联网时代,学生更习惯依赖手机搜索信息,进行碎片化阅读,长远来看不利于培养学生潜心静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第五,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展,学生在获取各方面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同时,难免受到一些负面思想信息的影响。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还不能够独立地正确辨认信息,容易受这些不良言论的蛊惑,导致极少数学生由于对党的民族政策学习理解不深入,思想行动跟不上现实形势要求。

四、促进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建议

结合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要求,为避免上述问题,让“三全育人”取得更好的成效,笔者结合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马克思民族观及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深入宣传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作。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康发展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连接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纽带,对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推动班级内民族间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认知。

1.建立朋辈帮扶小组

邀请往届优秀预科生向新生分享心得体会,利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来树立榜样,激励在读预科生找准定位、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

2.加强预科教育学院文化长廊建设

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原则,组织学生成立文化长廊管理协会,在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以主题入驻的方式分享民族元素的创新创意文化空间,用“时尚+个性”彰显青春活力,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的感染力。

3.DIY班级纪念册,用照片定格美好瞬间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通过捕捉同学间共同生活学习的瞬间,留住每一个珍贵回忆,用心记录照片背后的故事,连接从预科生到本科生之间的手足情谊。

(三)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内化情感。

1.注视课堂导入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理直气壮”地讲好每堂课

利用故事、生活实例、比喻物、问题等导入法给课堂增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将思政元素同每节课的知识点相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

2.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实用写作”“文献检索”等对主干课起辅助作用的必修课,重在夯实程度较低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根据师资情况开设3—4门内容精练的通识类选修课,如“现代礼仪”“文学作品鉴赏”等拓展型课程,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3.将个性化发展模块加入培养方案

开设有利于个人兴趣爱好发展的实践课程,如“体育特长”“音乐基础”“民族舞蹈”等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民族文化由接触到整合的过渡。

4.定期举办人文经典系列讲座

每学期举办2—3次人文经典系列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成为有情趣、有品味、有高尚健全人格的人,做到知行合一,为民族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四)提高活动质量

充分收集学生意见,精心筹划提高综合能力的活动。对欠缺积极性的同学,辅导员应用软约束力和关心关怀,鼓励与指导学生全面认识活动的意义,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利用新媒体环境的同时,注意学生言论与涉猎内容的管理。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民族团结的心理构建,减少少数民族间的差别感和距离感。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引导作用,及时对学生的不满不解情绪进行排解与疏导,促使学生约束自身的言论和行为,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五、结语

北方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类高等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预科教育学院作为北方民族大学最具特色的教学单位之一,在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响应并践行“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教育理念,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深入少数民族预科生中,了解并掌握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焦虑,理解他们缺乏归属感、敏感的心理状态,与他们做朋友,用心引导每一位学生,教导每一位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为努力把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主阵地,为“统”心协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预科生预科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跟踪导练(二)(6)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少数民族理科预科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