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码转换探析
——以《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为例

2021-03-08 12:00刘晨红
文教资料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秦风语码汉语

汪 洋 刘晨红

(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语言接触理论的核心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语码转换本身分类和动因的复杂性,学界逐渐意识到单从社会角度出发研究语码转换无法触及其深层内涵。自20世纪70年代起,学界开始从多元角度对语码转换展开研究,除以费什曼(J. Fishman)、甘伯兹(J. Gumperz)、司科腾(M. Scotton)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派外,以帕普拉克(Paplack)、穆斯肯(G. Muskens)为代表的句法学研究、李(Li)和贾尔斯(H. Giles)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奥尔(Auer)的会话分析模式等都盛行起来,从不同角度阐释语码转换的分类和动因,语码转换研究自此进入多元化时代。[1]从多维度视角出发分析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有李经纬与陈立平的《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2004)、李淑华的《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探析》(2007)、李献慧与戴忠信的《语码转换多维视角研究》(2010),此类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大多是各学派或领域对语码转换不同角度观点的综述,对具体语码转换现象的多维度分析成果亟待丰富。本文以近年来关注度颇高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顺应理论探究语码转换现象发生的动因,并从对角色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语言表现力两方面产生的作用入手分析语码转换的功能。电影《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2》是陈思诚导演于2015年、2018年拍摄的两部电影作品,主要讲述天赋异禀的结巴少年秦风(刘昊然饰)和号称“唐人街第一神探”的“猥琐”舅舅唐仁(王宝强饰)分别在泰国和美国遇到的离奇探案经历。由于故事发生在国外,因此剧中双语转换现象频繁,第一部电影中主要的语码转换是汉语和泰语的转换、汉语普通话与汉语方言间的转换;第二部主要是汉语和英语的转换、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间的转换。但是,除了为与外国角色进行有效的必要沟通而换用对方可以理解的语言之外,绝大多数语码转换都在很大程度上对角色形象的刻画和对电影幽默效果的强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理论简介

(一)语码与语码转换

语码即语言代码,是言语交际中使用的任何一种符号系统,可以是语言,包括方言或语体,也可用来指单个的语音、语法或词汇项目。语码转换指双语者在一次会话过程中为达到交际目的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包括方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现象。[2]语码转换主要包含三种形式:第一,双语者在交流过程中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第二,双语者在使用一种主要语言时插入其他语言的语码,插入部分可以是词、词组、句子或者更大的语言单位;第三,在某一语言系统内部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语码转换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码转换指双语或多语社会中语言的选择和应用,主要通过社会变量考察语码转换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心理,涉及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狭义的语码转换是指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语言选择和应用,强调以言语交际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语码转换的动因、方式、过程、功能等,是一种微观研究。[3]本文属于狭义的语码转换研究。

(二)语言顺应论

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在《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之所以可以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变异性是语言选择的前提条件,使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决定选择的范围;协商性否定语言是机械化的表达,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指导下有弹性地使用语言;顺应性是指人们在所有选项中作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最终达到交际目的。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核心。[4]维索尔伦认为语码转换是语言选择的结果,选择是为了顺应。要实现交际的成功,语码转换者应该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其中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属于被动性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性顺应。

二、语码转换的动因

(一)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现实是语言本身内在因素,包括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语言结构及其各自的语言特征。为了顺应语言现实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因纯粹的语言内部因素引起的。导致这种语码转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如果某一语言中缺少对于某种概念或意义的表达,就必须进行语码转换,即由“词汇空缺”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另一方面,“词不达意”,即所替换的词语在两种语言的对应使用中,其语义有偏差,各自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引起语码转换。总而言之,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引起的语码转换是因为一种语言中缺少相对意思的词汇或是相对词汇在意义或适用范围上有所不同,所以直接借用其他语言词汇进行表达,这是单纯的因语言内部原因导致的语码转换。

例1 宋义(指着照片):“这怎么像P上去的?”

唐仁:“我P你妹呀,再说我劈死你。”

例1是在汉语对话中插入英文字母“P”,“P”原本是修图软件“Photoshop”(PS)的缩写,后来指一切修改图片、美化图片的方式。由于汉语词汇中缺少一个与之意思相符且又表达简易的词汇,因此人们更钟爱用其英文缩写“PS”。随着修图软件的推广和修图手段的广泛应用,像“P图”“P”这样更简洁的用法为大众所接受。此类现象通常被称作“词汇空缺”,即某些词只存在于某一语言文化中,或是首先出现于某一语言文化中,在其他语言中却缺少相应的表达方式。所以,为弥补词汇空缺而产生的语码转换是顺应语言现实的一种体现。

例2 秦风(对唐仁说):“你实在是太low了,我没你这么low的舅舅。”

例2是在汉语对话中夹杂英语词汇,“low”本义指低的、浅的、卑贱的、低俗的、消沉的,与汉语中的“高”相对,但由于网络交际的发展,它的意思逐渐泛化,相当于素质差、品位低、很差、很弱等一系列表示低等级的代名词,多被用来表达一种鄙视之意。从其所表达的意思便可以看出“low”是从多角度表达消极意味的一个贬义词综合体,并非汉语一个词可以替代的,它的语义外延要远远大于其汉语所对应的“低”一词,因此直接用英文表达。这种为避免词不达意而采用原词的语码转换既不会影响理解又更加经济适用,用最简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含义,是顺应语言现实的另一种体现。

(二)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具有社会意义,即作为言语交际者要根据特定社会的文化、风俗、规约等适当地选择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这里的社会规约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被大多数人认可且接受的行为和思想方式。顺应社会规约就是说话者以特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为考量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选择从而避免尴尬、误解甚至冲突的语言现象。

例3 秦风:“你除了靠,还能不能说点别的?”唐仁:“房间整洁没异味,不是伪娘就是gay!”

唐仁的这句话中用了英文单词“gay”而不是直接用汉语“男同性恋者”表达,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语言艺术,让前后两分句都凑成七个音节,形成既对仗又押韵的表达,加上与之对应的诙谐幽默的语义,这句话成了该电影的经典台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除了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这类被动顺应外,学界将为了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而出现的语码转换定义为主动顺应,即说话者出于某种心理动机而选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以表达某种“言外之意”,是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5]下面以缩短心理距离、炫耀语言能力、凸显幽默等简要说明语码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1. 缩短心理距离

例4 阿香(打开门):“你们找谁?”(泰语)

北哥:“你是阿香吧。”

在这一简短的对话中涉及泰语到汉语的转换,由于阿香是第一次见北哥又是在泰国这样的陌生环境中,因此一打开门便很自然地用泰语询问,北哥明显知道房间主人是阿香,且知道阿香是中国人,因此主动换用汉语沟通,目的是拉近与阿香的心理距离,快速获得阿香的好感,方便自己得到阿香的帮助。

2. 炫耀语言能力

例5 陈英警官:“下次到美国记得找我。”

唐仁:“one word go, jia jia jia.”

当唐仁与心仪的美国女警官在机场告别时,本是汉语间的对话他却故意换成英语,他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由于其英语水平不高,为了满足在心仪之人面前的虚荣心,他用了这样一句既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又不能正确传递汉语意思的错误表达。原本意图是想在炫耀自己汉语成语使用能力的同时显示自己的英语能力,但奈何实力不足弄巧成拙,也因此达到了极强的喜剧效果。

3. 凸显幽默

例6 莫友乾:“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tv。”

这句台词的原句本该是“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但为了表达幽默色彩,电影选择用网络上很火的“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这一有趣表达,“hello kitty”是一只可爱的卡通猫形象,用这一形象代替“病猫”本就有很强的风趣性,但电影对此并不满意,对“hello kitty”进行了二次改造,由于“hello kitty”在读音上与“hello kt”一致,“ktv”(唱卡拉ok并提供酒水服务的主营业时间为夜间的娱乐场)又是近年来大家所熟知的词汇,因此这样一个既有语义杂糅又有语音混合的表达冲击着观众的听觉体验,让人忍俊不禁。通过语码转换来凸显人物的幽默感,丰富电影的喜剧内涵。

三、语码转换的功能

通过分析电影中部分涉及语码转换的人物对话,发现语码转换可以体现交际双方情感的变化、身份地位的变化和增强电影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一)体现情感的变化

例7 机场安保(美国人):“Purpose of your trip to America?”(来美国的目的?)

秦风:“I……I……”

安保:“来干啥?”

秦风:“参……参加婚礼。”

这段对话是主人公秦风在机场检票时,与美国安保人员进行的日常对话询问,一开始用的是标准工作语言英语,但由于秦风结巴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让安保人员误以为他不懂英文,因此便转用中文,并且还不是正宗的普通话发音,这里英语到汉语方言的转换体现了安保人员的态度变化,即从客观且没有夹杂个人情感的工作态度转变到略显一丝不耐烦的情绪,当然这样的语码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使其更加生动。

例8 黄兰登(警局探长)要求部下:“加大警力到机场、火车站、码头,把唐仁给我找出来。如果唐仁离开曼谷,你们就都给我滚蛋。Out!Get out!”(出去,现在就去!)

这里是警长对手下下达追捕唐仁命令时的对话,使用的语言从汉语转变到英语。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影片中只要涉及警察行业都会使用许多英语短句,如常见的:Yes,Sir!(是的,长官!)Yes,Madam!(是的,夫人!)这段对话不仅是行业习惯语的转用,还体现着探长愤怒、急切情绪的加深,在泰国警局这样一个各籍人士参与的工作环境中,英语较有权威性和普遍受用性,此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严厉与愤怒,对下属下达命令,能让听者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和指令的急切性。

(二)表达身份地位的变化

例9 坤泰接唐仁的电话。

坤泰(警局探长):“你好。”(泰语)

唐仁:“泰哥,你……”

坤泰:“你什么你呀,你竟然敢杀人呐你。我限你六小时之内,来警局自首。”

唐仁:“泰哥,我……”

在这段电话沟通中,坤泰最初接电话不知对方是唐仁,以警局工作人员的身份接听,所以用泰语回复你好,但发现是唐仁之后便立马换成汉语,这一语码转换是坤泰身份的转变,即从警局探长变为唐仁的朋友。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坤泰情绪的转变,由平淡转变为愤怒。

(三)增强电影语言表现力

例10 秦风:“表妹使用的是移动服务器,信息处理速度是普通电脑的几十倍。她使用Linux输入代码指令操作电脑,让我想起了Crimaster(犯罪大师)上排名第五的香港女黑客Kiko。她靠黑入警方数据库获取海量信息提升破案率,她能黑掉你账户里的每一分钱。”

唐仁:“切,我账户里一分钱也没有啦。”

秦风:“M37K刀具、B9腰带、Danner作战靴,这些都是美军常用装备……”

在这段秦风对在场人的介绍里夹杂着许多英文单词,Linux是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Crimaster是一款美国侦探型手机软件“犯罪大师”,Kiko是角色英文名,M37K刀具、B9腰带、Danner作战靴这些都是美军军事装备的型号和品牌。这些英文词汇是其对应的物品问世时的名称,用其原名往往比用汉语翻译词更加权威可靠,使秦风这一人物的专业且见多识广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的使用对角色的塑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11 秦风:“你不怕暴露自己啊?”

唐仁:“Go and see.”

这段对话较特殊,唐仁虽然用了英文表达,但想表达的意思却不是英文本义“走走看看”,而是汉语所说的“走着瞧”的英文直译。这一语码转换单纯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加幽默色彩。凸显唐仁没有文化、只懂入门英文、爱炫耀的滑稽形象。影片中类似的语码转换还有很多,如Let horse come!(放马过来!)Give you face,you don’t want.(给脸不要脸。)Dog leg.(狗腿子。)Give him some color!(给他点颜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表达能为语言增色不少,使人物更加形象,剧情更加生动,也增添了幽默效果,但必须要有剧内人物的解释,不然很多观众可能无法快速反应并正确领悟其要表达的意思,容易造成观影障碍。

四、结语

本文以《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论探究其转换的内在动因,认识到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可以填补词汇空缺、避免词不达意;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避免引起误会和尴尬;是对说话人心理动机的顺应,可以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炫耀语言能力,凸显幽默性格等。通过对电影部分语码转换对话的分析,可以得知语码转换是一种正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语言选择的结果,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行为的一种会话策略。在电影角色对话中合理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凸显人物特色,表达其情感态度和身份地位的变化,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和喜剧效果,使电影语言富有深度,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秦风语码汉语
学汉语
说安大简《诗经·秦风·小戎》的“五备桹”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诗·秦风·晨风》的再讨论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秦风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