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03-08 06:24陈艳君高雷雷陈存武陈乃富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能药物制剂师资队伍

刘 东,陈艳君,李 芳,高雷雷,陈存武,陈乃富

(1.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工程实验室,安徽 六安 237012)

医药产业作为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药物制剂专业也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经济虽得到迅猛发展,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药物制剂专业人才面临着急切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应用基础、但同时具有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的人才。医药行业对制剂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定位与药物制剂专业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具有一致性,即药物制剂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产业应用。

我国设置药物制剂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医药学类专门学科型高校,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三类。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实际从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展开了探索。

一、地方应用性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现状

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指教育部2000年以后批准设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700余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近6成,主要为地方高校。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企业对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而地方高校的重点任务就是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应对各行业产业升级的需要。截至2019年底,我国设置药物制剂本科专业的高校共计91所,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药物制剂专业数量近30所。然而,地方应用性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显著等问题,具体对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一)应用型特色不显著

药物制剂专业以培养高级药物制剂人才和以药学行业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需掌握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需具备制剂的研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可见,该专业所培养人才就业面向的主要是制药企业,制剂作为药物制造产业链的下游,对于行业人才不仅需具有全产业链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更需对其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专业本身就具有“应用性”标签,对于以应用性为特色的地方高校来说,其培养模式更是应该着眼于突出“应用型”特色,一方面与专业本身定位相适应,另一方面与学校定位相匹配。目前开设药物制剂专业的地方高校虽对药物制剂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其培养模式接近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虽然在实践环节进行了调整,但是在实践环节执行过程由于制度保障、师资、实践场地等问题导致培养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导致培养的学生走向“平庸化”,基础理论不如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实践能力不如高职高专院校[1]。

(二)与地方产业衔接不紧密

地方所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部委院校以外的高校,主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特点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与普通的地方高校相比,其更强调“地方性”与“应用型”,该类地方本科高校的主体分布于各省非省会城市的地级市,具有更强的细分地域属性,此类高校“服务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发展于地方”,也即该类高校设置的初衷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各项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反之,与地方产业融合的充分与否也决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我国设置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高校近三分之一为地方应用型院校,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其一,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之初未充分评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导致在与地方产业衔接时无从着手;其二,一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专业建设不立足于地方而是更多的寻求其他区域资源;其三,一部分高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认识到依托地方产业的必要性与意义,但是未能有效融合,更多是面上合作,例如仅加挂“产学研基地”的牌匾而未有持续性的交流与合作等。

(三)双能型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2015年11月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多个省份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并对转型试点高校和专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其中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重点关注内容之一。然而结合现状分析,目前拟转型高校应用型师资数量与质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在2000年以后通过整合由专科院校转型成立,原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多为理论型教师,缺乏具备行业或工程背景的人员。虽然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量师资被引进,但基本是以学术型背景为主的高校应届毕业,具有企业背景人员屈指可数,导致应用型师资队伍比例进一步降低[2]。同时,对于“双能型”师资尚无统一的定义及明确的标准,概括起来目前高校认定或统计“双能型”师资的标准主要包括三类[3-4]:第一类是“证书型”,即通过工程师证书、行业职称证书、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方式进行认定;第二类是“外聘型”,即非高校编制人员,从企业临时外聘人员统一认定为双能型师资;第三类是“企业/行业背景型”,即拥有两年及以上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人员。结合其他学者观点并综合分析,第三类“双能型师资”的认定方式更能结合实际,以药物制剂专业为例,不具备一定时间段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一方面难以掌握制剂单元操作规范化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对于行业的认知局限于书本理论,难免在理论教学中“照本宣科”,实践教学中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很难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上述现象正是各应用型高校“双能型”师资现状,也是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的最大短板。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的改革路径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举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其中明确指出要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改革”成为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关键词,各省高校转型的主体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而高校最终能否成功转变为应用型,其落脚点在于专业建设,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上。本部分结合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皖西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建设实例,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的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立足地方资源优势

安徽省中药资源丰富,中药产业具有良好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安徽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药产业对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83号),《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个政策纲要用于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皖西学院作为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处六安大别山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十大皖药”中有霍山石斛、灵芝、茯苓、黄精、断血流等五种盛产于大别山区,其中霍山石斛更是位居“十大皖药”之首,品牌价值达到40亿元。六安市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西山药库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决心将中药产业打造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资源丰富,政府支持,然而无论是安徽省还是六安地区中药工业均较为落后,尤其是六安大别山地区中药材多以饮片形式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在该背景下,皖西学院立足皖西地区丰富中药资源且产业链下游急需药物制剂人才的情况下,设立了药物制剂专业,专业新建后该专业建设始终围绕地方中药资源优势,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均以中药深加工开发为重点方向,例如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了“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特色课程,实践基地主要为六安地区中药加工企业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第一要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关键在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的着眼点在于“应用”,这就要求一所优秀的应用型高校必须有一批优秀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而这正是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最大短板。目前各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对于“双能型”师资队伍考量方面的欠缺,也显示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未被充分认知[5]。药物制剂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双能型”师资队伍则更为重要。综合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首先,需统一“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目前,关于“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多样,非常不利于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应用型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明确认定标准,便于此项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性进行。其次,实施在岗教师再培训制度。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力量依赖于企业外聘人员,外聘人员可以作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补充,但不应该成为主体。一方面企业外聘人员往往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不达标,另一方面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精力十分有限,教学投入时间及效果难以保证,因此,高校中应用型师资队伍应该是以自身在岗人员为主体,依靠企业搭建“双能型”师资建设平台,根据自身学科通过不定期的进入一线企业或行业进行脱产轮训,如此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双能型”教师培养。最后,建立健全“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激励制度。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及激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这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探索,例如将“双能型”教师与职称晋升挂钩,作为评审条件之一,也可以在各项评优活动中给予“双能型”教师一定政策上的倾斜并设置“双能型”教师专项补贴等。总之,目的在于通过各项举措来彰显“双能型”教师在地方应用型学校中的优势地位,形成促进“双能型”教师健康发展的学校氛围。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传输型人才培养模式,该种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被称之为“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一般较差。新时期下需要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中迫切关注的问题[6-7]。针对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现状,我院在该专业学生培养工作中尝试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皖西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中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积极进行改革。例如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同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二下学期开始设置,学生系统的接触药学知识较晚,经广泛调研,学生具有强烈学习意愿能更早开设专业相关课程。因此在皖西学院2016级及后续的培养方案制定中尝试将“人体生理解剖学”“医学概论”“生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提前到大一学期开设,并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设置“制药知识综合讲座”课程,主要是邀请国内其他高校专家学者或者制药行业管理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旨在拓宽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行业视野。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以“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围绕目前制剂领域研究较多的十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查阅Web of Science(SCI)收录相关文献,学生分组课后制作PPT并课堂报告,老师负责点评并现场打分计入平时成绩的方式,这样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上尝试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2.多元化实践体系构建

应用型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加之药物制剂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使得多元化实践体系的构建对药物制剂专业建设尤为重要[8]。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深化理论知识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皖西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构建起由课内实验教学、认识实习、药物制剂仿真实训、GMP实训、创新创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六个层次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这六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互相补充,基础技能训练与创新综合训练相互结合的立体化有机整体,有力地保证了药物制剂这一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3.化科研资源为教学资源

皖西学院药物制剂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中药学学科为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拥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中药产业)”“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工程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科研特色明显。为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并将其向教学资源转化,二级学院积极鼓励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之中,科研资源转化主要有四种方式:1)通识式教育,即将学科科研成果制作为成果展示,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直观的认识;2)精英式培养,通过在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中选拔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部分实践性的科研任务;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学生申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统一;4)毕业设计,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型水平与应用型能力。

(四)完善制度保障

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若要落到实处,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落脚点在专业,专业建设依托于高校,近年来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要突出“应用型”的报道很多,但是具体建设路径,以及制度保障相关措施却较少探讨。任何一项工作若要形成常态化、持续化,首先需要建章立制,制度能够约束人,更能够激励人,制度的建立与否也代表该事项受重视程度。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办法各地方省份鲜有相关文件出台,各地方高校对于其具体实施路径也同样缺少思考。很多细节问题,例如上文讨论的“双能型”师资的认定标准,以及如何引导各高校进行“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正向激励等都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体现和保障均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上述问题也是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须迫切面对的问题,该项工作对于笔者所在单位也同样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之,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对于各高校涉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深水区有其必要性及紧迫性。

三、结语

由于地方高校应用型的定位,依托该类高校设立的药物制剂专业建设路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同类地方性高校围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6,9-10]。例如贵阳学院根据地方性、应用型的学校办学定位,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职业标准,在学生时代就锻造“行业标签”,并以此打造专业特色,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路飞等对于沈阳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有意义的阐释,并强调了企业第一线工作经历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的重要性[2]。张洁慧、刘华琳等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经验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阐释,分别强调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1-12]。以上观点部分与本文有融合之处,本文的特点在于以药物制剂专业建设为纲要,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来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的经验及皖西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建设特色对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与探索,对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路径及专业特色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也有学者认识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意义[13],然而,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结合方面相关应用型高校普遍显示出融合不足的现状,这也是相关高校努力的方向。专业建设如同打造企业品牌一样,优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不断完善,才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自身的特色与影响力。

猜你喜欢
双能药物制剂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应对策略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药物制剂专业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