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

2021-03-08 14:27陈婷吴雄祥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员教育党建

陈婷 吴雄祥

【摘 要】本文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关系,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是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建 党员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008-0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都与高校党建工作密切相关。大学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群体。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南,使之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主要是指通过思想政治上接受教育洗礼,使大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行动中敢于担当作表率,践行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影响和教育身边群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具有内容和目标一致性的一面,二者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在高校中,大学生党员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推进者。在现实中,部分学生党员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未能主动向身边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存在没学懂、没弄通等客观因素,也存在主体意识缺失的主观因素,这表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存在问题。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二者的双向互动能实现“双赢”。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关系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党员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把握其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结合现实问题向身边群众传播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要求。而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度和广度。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来看,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为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学习政治理论是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必不可少的。入党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方式,为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打下了认知基础;入党后,以“三会一课”、专题讲座、专题电视节目、手机App、远程教育资源等为载体开展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主要途径,为学懂、学通、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解、阐释和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来看,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和价值认同为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打牢思想根基。当今世界,社会生活急剧变革,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非主流甚至是极端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循着“运用—创新—总结—实践”的思路不断证明其真理性。在大学生党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鲜活实践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增强价值认同,将之变成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使大学生党员更加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并做到外化于行。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来看,践行马克思主义是检验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必要标准。对大学生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进行知识性测试,对大学生党员参加集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纪律考勤和监督检查等方式都是可观测的、可量化的。以上方式固然能从某种程度上检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质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效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以“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为标准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

(二)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

从大学生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抓“重点群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作为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更是重中之重。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意愿强烈,学习和理解能力突出,能较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尤其是结合实际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目标”,能切实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度。

从大学生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抓“知行合一”。既要能以符合大学生话语表达的思想政治话语和满足其需要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党员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道路,又要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即要做到在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做到真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鲜明的特征。“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實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理论只有外化于行才能激发理论的活力,发挥真正的效力。因此,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不仅要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下功夫,还要在实践中锻炼党性,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激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力。

从大学生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抓“教育方式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覆盖全体大学生,是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仍需要一些有益的补充。一方面,通过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大学生党员通过互助教育,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以各种易于接受的方式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方式,例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党员宣讲团宣讲、党员先锋岗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带动身边同学践行马克思主义,加深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应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双向互动的必要性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了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二者的双向互动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

(一)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简言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对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为争夺青年大学生进行激烈交锋。每一种社会思潮以思想观念的“精美包装”,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向大学生输送其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差异性和复杂性。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大学生掌握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甚至极端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在准确、完整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前提下,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增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认同。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在大学生中形成具有榜样作用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辐射源”,在掌握错误思潮发展动态的同时,及时批驳错误思想并加以正确引导,强化主流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凝聚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和引领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精神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就是坚持联系实际学,在系统、全面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坚持在做中学,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树立“四个意识”,凝聚并引领青年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大学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方面,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切入口,二者双向互动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末。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重点是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并开展常态化的教育管理工作。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学生党建工作的综合性、连续性更强。因此,二者双向互动应贯穿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教育、发展对象的集中培训与考核、预备党员吸收与考察到转正后常规化的学习教育和日常管理等流程。并且,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以可观测与不可观测两种评价方式,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考察和评估,取得的效果与预期目标一致性更高,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以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为突破口,二者双向互动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组织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而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每一位党员的综合素质。因此,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党员在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中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自觉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密切联系和服务于大学生群体。同时,抓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使二者双向互动融入“大思政”格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给与要”“虚与实”“情与理”的平衡。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路径

推进马克思主義大众化是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体现。高校党组织搭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双向互动的平台,二者的双向互动在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中得以实现。

(一)党组织主导作用的发挥

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为实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高校党组织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大学生党员教育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教育和管理目标的同向并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多路径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历来都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大学课程计划,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进行系统、科学的集中教学,展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发挥显性教育的作用。与此同时,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活动中,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全时段和全方位覆盖。其二,传统传播媒介与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书籍、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网络传播媒介因其能便捷、快速获取信息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线上线下教育也要齐头并进,利用网络传播媒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和平台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党组织应引导其分析和理解,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其三,普及性知识教育与定制个性化“学习套餐”相结合。大学生因其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必然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应在普及性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微信、微博、QQ、宣传栏、各类培训班等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套餐”,为其提供多样化选择。同时,开辟专栏和“一对一”辅导室,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实施党员发展一体化管理和分级式教育。高校党组织发展黨员的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党员教育质量的过程。从学生入党启蒙到成为正式党员,党组织应建立信息库和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充分发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进行一站式服务,通过精细化管理把准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关注和教育引导。同时,通过党校分级培训,如入党启蒙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对象培训班、专题培训班等,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相应的理论教育和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有重点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然,一体化管理和分级式教育都是在不断创新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方式的基础上,在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推进的,让党员在实践工作中接受困难磨砺和思想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大学生党员不论是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党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还是在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第一,要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维转变。党组织的日常事务细致严格,从发展党员各个环节来看,大学生党员肩负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大学生群体、开展培养考察教育、进行谈心谈话和民主评议等多项工作。大学生党员都能做到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完成各项工作。然而,这种服从意识也容易衍生“要我做”的思维。大学生党员只有在“我要做”的思维指导下大胆开展工作,才能不断在工作中接受党性锻炼,增强责任意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提升主体意识。

第二,共建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民主互动模式。党员是党组织肌体的细胞,激发党组织活力需要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单向化教育与约束式管理容易使大学生党员产生疲于应付的心态。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式需要根据党员的多样化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设置。应激发党员创新动力,形成党组织建设与党员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三,搭建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前提是党员的素质提升,党组织要为党员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校内,大学生党员可以担任党组织委员、学生干部,并在党组织设置的党员先锋服务岗上为他人服务,锻炼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提升综合素质并发挥示范教育作用。在校外,党组织可以党支部结对共建、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不断完善自身。

总之,高校党建工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内容,亦是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抓手,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小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2]裴雅彬.新时代的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3]顾家山.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问题导向与科学方法[J].学术界,2021(3).

[4]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5]李博.提高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质量[J].党建,2020(7).

[6]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8(7).

[7]丁存霞,龚超.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注:2018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专项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专项)(2018MDSKZX05);2018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专项项目(党建工作研究专项)(2018MDSKZX17)

【作者简介】陈 婷(1986— ),女,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吴雄祥(1986— ),男,壮族,广西平南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员教育党建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党课”的探讨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