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一些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爱岗敬业精神淡化、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学术研究缺乏诚信等有违师德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路径: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师德建设的系统性;树立担当意识,提高师德养成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师德培育的示范性。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018-02
加强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打造政治站位高、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强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高校应当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他们是默默奉献、教书育人、品德高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不断冲击着高校,造成部分教师出现理想缺失、工作敷衍、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问题,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一)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思想的引领者和行为的示范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教师最根本的职责。但是在一些高校存在有的教师重授业轻传道、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只满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但是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的形象,在校园里仪表不整、举止不雅,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言行粗俗,对学生的违纪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没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爱岗敬业精神淡化
要全身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这是一名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教师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从事教书育人的高尚事业。但是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教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开始出现敷衍了事、草率应付的现象,甚至还出现反感、厌恶、抱怨的情绪,敬业精神不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足。表现为教学态度不端正、备课不认真、教法不创新、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热衷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第二职业,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理想信念是教师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教师的行为示范,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新时代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出现信仰迷茫和理想模糊的现象,产生一些错误观念和不良意识,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将课堂作为发泄牢骚、发泄私愤等不良情绪的场所,把一些不良情绪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还有一些教师丢弃了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育人初心,与学生的关系存在异化,超出为人师者的伦理底线,不仅严重影响高校的声誉,还丑化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
(四)学术研究缺乏诚信
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秉持求真务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以保证学术的科学性、高尚性和纯洁性,这也是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贯彻立德树人宗旨的重要体现。但在利益驱使和虚荣心作祟的双重作用下,有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不是认真钻研,而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丧失学术道德和诚信,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新时代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需要学校、教师自身、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一)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师德建设的系统性
高校要在教师准入、考评、激励、监督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师德制度规范在实践操作中具有约束力和可行性,使师德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
1.完善准入机制
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不仅要注重教师的学历、学位和专业学科背景,而且要考察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不能让那些政治素质不高、道德品质低下、社会责任感淡薄、不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应构建师德培训体系,创新培育方式,完善培育内容,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2.强化考评机制
只有建立科学的师德考评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师的师德状况。学校应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系统全面的师德考评指标,采取教师自评及学生、同事、单位等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每年对教师的师德进行综合考评。考評结果要放入教师的个人档案,教师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作为新用人单位是否聘用的重要依据。
3.健全激励机制
学校对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把其树立为榜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从而带动和推进全校整体师德建设,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采取负激励,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惩处,对师德沦丧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教师资格,及时清出教师队伍。
4.建立监督机制
师德建设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的督查。学校应建立包括领导监督、教师监督、学生监督“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设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畅通师德投诉渠道,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师德无小事,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决不姑息纵容。
(二)树立担当意识,提高师德养成的自觉性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其本质在于自律性,他律的道德只有变成自律的道德,才能完成强制守德向自觉守德的过渡。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认真学习,遵纪守法,恪尽职守,自觉修炼,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高校一直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境内外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渗透的强度和力度。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视不够,致使错误思潮在教师中得以传播。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2.坚守职业道德品质,担当教书育人使命
教师是社会的一员,应掌握道德的基本理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负有特定的使命,需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具备特殊的职业道德品质。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教师要认识和把握教师道德的内涵,守住师德底线,不碰红线,不触禁令,在此基础上加强学习反思,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守初心担使命,切实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3.养成知行合一习惯,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积善成德,继善成性。师德水平的提高重在养成,贵在实践,核心在成为教师的行为习惯。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基本要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高校教师要将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开展师德实践。教师只有将师德的内在品质外化为行为,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具体体现,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形成高尚的师德。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教师要牢记为人师表原则,发挥率先垂范作用,真正达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境界,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师德培育的示范性
1.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要想办法解决高校教师的实际困难,比如住房问题、子女入托入学问题等,使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中。
2.拓展宣传优秀教师的广度
弘扬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舆论环境,激发更多的青年追求高校教师职业,使高校教师职业成为受尊敬、受欢迎和被人羡慕的职业。
3.提升社会尊师重教的强度
全社會要认识到高校教师是国家“软实力的生产者”,在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子弟的出息、家庭福祉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因此,在观念、制度和习惯上,各行各业都应该诚心诚意地尊敬教师,让尊师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师德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发扬传统,不断创新,引领广大教师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开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切实担负起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学子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2014-09-10(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杨宗兴(1973— ),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广西教育学院法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