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寰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
哲学思想的产生与社会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很多哲学意识形态和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明朝末年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多年未有的动荡,皇帝和大臣执政昏庸,局势紧张不安。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倒退,使得很多的农民破产,大部分的耕地都被一些地主侵占,社会变得越来越残酷,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明朝破灭崩溃的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个时候的哲学思想也经历着较大的变革,程朱理学仍然处于哲学思想的主流地位,当朝者也利用程朱理学的思想来实现对于当时文人思想的约束与统治。为了充分改变当时社会的惨烈状况,实现解放文人思想的现实目的,就必须出现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以心即理为哲学内核的王阳明哲学体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诞生的,具有很高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王阳明将毕生心血都贡献于心学的研究,并且将心学的有关哲学理论付诸社会实践当中,心即理的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启蒙作用,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想变革,发挥了很大的实践作用,同时心即理的有关理论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心这一个具体的哲学概念,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很多的哲学家都对心这个哲学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孟子就在早期给出了心的概念解释,他认为心作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是没有主观意念和思维意识的,只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所谓“心之官则思”。然而从佛教的角度上来看又能够得到不同的解释,佛教学者普遍认为心就是道理领悟的慧根,具有广泛的唯心主义色彩。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思想中,无论是孟子的理论还是佛教角度下的阐释,王阳明都不认为是正确的,即心既不是单纯的生理器官,也不是道理感悟的慧根。首先,王阳明认为心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应该包含着人类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心这个哲学概念就是纯思维意识范畴的。此外,王阳明还认为心是人类身体的主宰和核心,心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法脱离人体而存在的,同时人的其他肉体部分是直接受到心控制的,心是人体的核心,其他人体部分脱离心也是无法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心是人体进行物理和机械活动的核心与本源。在此之外,王阳明还认为心中包含着很多其他的要素,例如,人的良知也是属于心的范畴,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没有私欲、没有被社会所污染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王阳明认为心就是人的道德,同时也是良知。王阳明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心中,同时在人心之外是没有外物的。从王阳明对于心的前两个观点来看,王阳明对于心的阐释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从第三个角度上看的话,朱熹认为气是万物活动的本原,王阳明则认为心是本原,心可以产生万物,因此心才是一切哲学思想的开端,同时也是自然界生物活动的根本。从王阳明的观点来看,心即理这种哲学理念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法则。从自然界的层面上来看,心即理的哲学理念中理指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但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王阳明将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社会的三纲五常看作是理。因此在人类社会的视角下,理就是等级制度的具体表述。
心和理这两个哲学概念在程朱理学当中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同时这两个哲学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割裂性。在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思想中,他采用心即理这种基本观点,将心和理这两个哲学概念高度融合在了一起。王阳明认为心是理的前提,也是理的基础,心和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他用心即理这个哲学思想,清楚的剖析了心和理这两个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心和理的逻辑关系上来讲,心就是理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必要基础,也是王阳明哲学理论体系当中最先讨论的话题。在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王阳明进而发展出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这两个哲学观点。从理的角度来讲,心即理主要是说心是理的存在条件和存在基础,心本质上就是理,心和理之间不存在割裂性。因此只有不断地克己复礼,才能够将人的心灵当中的私欲部分逐渐剔除,才能够更好地迎接理的照耀,实现人的良知。所以说在王阳明哲学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观点便是心和理的一体性,心和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哲学概念,这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最本质的区别。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框架之下,除了心即理这一个基本的哲学思想之外,王阳明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这也是王阳明哲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讲,物质是外物,但同时也是心和理相互沟通的途径与桥梁。王阳明思想中有着比较先进的哲学思维,他认为外物的存在不能够因为人的主观意识从而发生转移,这个思想也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和必要前提。
王阳明认为外物的存在虽然不以人的意志发生转移,但是外物却和人的内心有着紧密并且深刻的联系,王阳明认为只有外物对人的内心发生了实际作用的时候,外物才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否则这些客观外物的存在对于人和社会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意义的。因此从王阳明的哲学观点上来看,虽然外物不因为人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但是外物的价值是需要人来赋予的,外物的存在价值也是通过人类活动来实现的。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讲是将人类放在了主体地位上,用人的意志和意识来定义大自然。王阳明提出来的心即理和心外无物的基本观点,本质上也是对孟子有关阐述的进一步延伸。王阳明虽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并且其哲学思想都以唯心主义有关思想作为前提,但是心即理以及心外无物这些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和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有着契合之处。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宝贵哲学财富,他的很多观点对于当今社会来讲还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例如,他认为,如果想要充分地认识世间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掌握良知的规律,就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改造这些事物,这样才能够充分地理解到这些事物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即使是处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能够从中吸取一部分智慧,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得落后。
在王阳明的观点下,人不能够只通过儒家著作来认识世界,更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为了实现自我修养的全面提升,就需要对自身内心和良知建立起明确的认识,同时还需要按照知行合一的做事方法来践行良知,这样就能够逐渐地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后续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朝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同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李贽等人以心学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童心说,童心说的哲学思想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同时还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在此之后,黄宗羲以及顾炎武的思想也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使其成了当时社会的先进思想。在此之外,很多的明末以及清朝的小说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创作《牡丹亭》的汤显祖以及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其作品当中体现出了人物的自主个性以及独立意识,是传统社会中所匮乏并且难得一见的。以下将针对心即理在学术层面、 道德规范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实际文化价值展开探讨,实现对心即理哲学思想中现实意义的充分挖掘。
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心即理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同时也是对程朱理学哲学思想的创新。从学术价值上来看,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实现了对于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传承,同时还针对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础提出了拓展性的哲学理论。陆九渊和朱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身处于北宋时期。陆九渊在当时也意识到了程朱理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程朱理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当时陆九渊和朱熹就针对心学等哲学概念进行过激烈的辩论。陆九渊认为心和理从本质上来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心和理不存在分割性。陆九渊的有关思想体现出了心即理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可以和良知相互融合的,并且客观规律和良知之间是不能够拆分的。陆九渊的基本观点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但是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仅仅体现了一部分心即理的思想,同时有关理论也具有很高的外在约束性,因此无法做出对于当时社会的深刻理解。陆九渊认为人的内心就是人的良知所在,并且良知是受到外界条件约束的。陆九渊的有关哲学理论在反映出心即理的基本观点的同时,也受到了封建礼教等因素的局限。相比于陆九渊而言,王阳明针对心的哲学论述具有较高的完备性,否定了陆九渊心学理论中存在的诸多缺陷。王阳明认为人需要不断地锻炼自身的意志和良知,同时还需要在客观的外在事物上进行磨炼,才能够实现人的良知与外在事物的有效结合。因此只有遇到外界困难的时候,才能够实现个人良知的修炼,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意志磨炼,王阳明其实是在陆九渊心学理论上增添了实践论的特色,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的实践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可以说王阳明心学理论是对陆九渊哲学思想的一种超越。
从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出发,就能够实现道德的有效规范。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中明确的提及了对于道德和良知的重视。在王阳明所处的明代末期社会中,程朱理学是当时文人选拔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当时的社会哲学思想中,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程朱理学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将心和理当成是两个互相割裂的哲学概念,相当于是将理论与实践拆分了,这就直接导致利用程朱理学来看问题的话,会导致心和理处于割裂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的良知无法有效地指导人的行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中心与理这两个概念的割裂存在着巨大的弊端,纯粹性的良知和真实的良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王阳明认为,如果要解决心和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割裂性问题,就需要将这两个哲学概念进行深度的融合。这两个概念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就需要将行动与社会规范统一在一起,同时把行为看作是自身良知的具体体现,此外还必须实现个人良知层面的反省,将良知和行动这两个概念融合。王阳明重点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的改造作用,以心即理作为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的阐释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有关概念。心即理这个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指导着人们如何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自身的良知形成结合,同时还为实践指明了道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王阳明所提出的有关概念还能够发挥出较大的实践价值,能够对人们的实践,以及在道德规范层面给予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和当时的政治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王阳明认为,如果想要治理社会,就首先需要关注人心。只有将人心和民意理顺,才能够实现天下的太平。通过王阳明心即理哲学思想所延伸出来的含义,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王阳明的哲学观点传达了很多积极想法,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如果想要将当今的社会维持在一个团结友善、 不断发展的常态之下,就需要社会当中的大部分的成员保持自身的良知,因此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培育社会成员的良知上面。只有人民群众将良知和自身的行为以及社会实践行动相结合,才能够顺利地实现社会的安定,才能实现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如果政治层面上的政策法规,只能够在外在的形式及问题上实现对于社会的治理,而不是在人民群众自身的良知上面做工作,那么大部分的政策法规都无法发挥出具体的效果,甚至还可能起到相反作用。王阳明的心即理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生活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阐释其哲学原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就需要充分理解心即理的有关思想内容,并且在实践中发挥出其内在的哲学和文化价值。
王阳明的心即理哲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础,他在心即理的基本观点上提出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对陆九渊思想的延续,也是对程朱理学的创新。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在当代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约束与政治方面,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也需要积极运用王阳明心即理的哲理,充分发挥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