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运河精神的历史生成与时代价值

2021-03-07 03:52郭书林张剑伟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雷州半岛雷州湛江

郭书林,张剑伟

(1.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岭南师范学院 国学研究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32-33我们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前行中,也需要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红色建设路,从中汲取动力以及经验。雷州青年运河作为雷州半岛的母亲河,凝聚了雷州半岛劳动人民的汗与泪,承载了红色文化,凝练了红色精神。在党的百年华诞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寻找并传承党为人民谋幸福建设雷州青年运河的初心,具有现实意义。“北有红旗渠,南有青年运河”,众多学者已经对红旗渠精神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凝结了众多的论著。然而,学术界对青年运河精神的关注度还不高,缺乏专门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侧重于青年运河修建历程生动描述,散见于一些期刊和报刊中(1)期刊文章有:杨泽华的《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江城的《令九洲江倒流——记雷州半岛青年运河》;湛纪宣的《穿越六十年的愚公精神——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启示录》;报刊文章有:骆国和的《雷州青年运河悠悠岁月如歌》;喻季欣的《青年运河》。。这些文章对青年运河精神的研究有积极意义,但对青年运河精神还没有专门论及,研究基本上处于碎片化的宣传层面,学术研究刚起步,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青年运河精神红色基因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厘清青年运河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认识它的实质并与新时代相契合,“永葆运河青春、赓续红色基因”,需要对青年运河精神做深入的专门研究。

一、雷州半岛人民对修建青年运河的期盼

雷州青年运河修建之前,雷州半岛北部的九洲江在雨季经常泛滥。由于缺乏蓄水工程,九洲江季节性洪水不仅导致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而且九洲江下游廉江市的太平、吉水、龙湾沿岸的稻田经常受淹,横山、河堤、安铺、营仔等地的堤围被冲垮,乡村、水稻受浸成灾。据历史记载自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至1955年间,发生严重的洪涝6次,冲崩堤围、稻田,村庄受淹;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害[2]2。民国时期鸣德在《大雨成灾有感》诗中写道:大雨滂沱剧可忧,茫茫大地水汪流。田畴尽变汪洋泽,房屋多成瓦砾丘。菜色野殍溪忍视,米珠薪桂有难赒,生民衣物尽遭劫,兵祸天灾继不休[2]81。同时,雷州半岛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蒸发能力接近降雨量,经常发生季节性旱灾。据《雷州府志》《高州府志》记载:从公元1296年起至1949年止,635年中出现特大旱情41次,无翔实情况记载,但均为较大范围的干旱。特大旱情每平均15年一遇,中等旱情和小旱年份也较多,平均频率为3年一遇。如表1所示:

表1 1296年至1949年雷州半岛旱灾情况(2)根据黄圣著《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1956-2017)》,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编纂办公室,2018年版第87-89页内容制作。

雷州半岛人民世代饱尝旱灾之苦,这种苦难影响着人们各种行为,甚至连女孩挑婆家也要看未来婆家是否有水。如廉江下田仔村过去土地干旱,农民生活困苦,当地曾经流传过这样民谣,“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雷州半岛这样的村子到处都有。为了争夺水资源,雷州半岛村与村之间械斗时有发生。从宋朝建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湛江雷州市特侣塘的塘上塘下村,为了争夺水资源,800多年间械斗不断。据历史记载“中华民国”的30多年中,因争夺水资源械斗死亡61人。长久身受苦旱煎熬的雷州半岛人民做梦都在喊水,渴望有一条母亲河滋养他们[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摆脱旱灾的困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雷州半岛人民修山塘、水库,挖自流井等小型水利工程。但是,这些小型水利工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雷州半岛的干旱问题。从1950年至1959年,10年间出现特大旱情一次,中等旱情3次,频率为3年一遇。如表2所示:

表2 1950年至1959年雷州半岛旱灾情况(3)根据黄圣著《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1956-2017)》,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编纂办公室,2018年版第89-90页内容制作。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955年雷州半岛百年未遇的干旱过后,为了解决群众切身的困难,中国共产党湛江地委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雷州半岛的干旱问题,必须把九洲江的洪水拦蓄起来,然后开凿一条贯穿雷州半岛的人造河,构成一个灌溉网,雷州半岛苦旱的土地就可以得到滋润了。雷州半岛人民满怀期待,盼望着这个治水设想早日实现。

二、青年运河精神在建库开河实践中孕育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关心雷州人民的疾苦,以雷州半岛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着手治理旱、涝灾害。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做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在雷州半岛地区开凿一条长达174千米的运河,定名为“青年运河”。雷州半岛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景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时代开始变为现实。

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是民办公助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国家投资4 116.59万元,地区和受益市县集资457.34万元,社队集资4 512.24万元。工程伊始面临着机械缺乏、资金困难,物资短缺、劳动力和工程设计资料不足等问题,而且又受到九洲江洪水期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雷州青年运河施工期间,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民工三结合的方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1958年5月底至6月,遂溪县委书记崔进臣率近百农民群众或挑着铺盖、番薯干,或挑着盖房的茅草,或搬着犁具、牵着耕牛赴奔水库工地大坝施工;廉江县委书记赵怀君指挥大批民工扛着竹木材料等安营扎寨于水库工地坡脊工区和运河渠首至三角山河段施工;海康县委书记赵立本带领广大农民进驻东、西运河工地施工[2]197-197。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与民工同甘共苦,极大地调动了人们修建青年运河的热情。“向前进,为人民,再苦再累不喊停”,是党员干部为造福人民,克服修建困难发出修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口号,党员干部对于雷州青年运河建设的领导使得红色光芒照在雷州青年运河的水流上,照进了雷州半岛人民的心中。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4]5“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公布后,30万雷州半岛人民,在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向大自然宣战。在众多的民工中,年龄最大的为遂溪县的徐盖和廉江县的钟绍年,他们已年过70,也坚决要求组织批准参加,并于1958年5月底,分别带领自己的儿子、孙子上工地施工。廉江河唇有数个十五六岁的男女青少年,也自愿组成红孩子突击队,参加工地的劳动竞赛[2]197。一位参与运河修建的陈梅华老人回忆说:“当时在修建这个大坝的过程中,为了压实这个大坝,就用圆圆的木头,钻八个洞,打的横向过去,装上八条绳子,就有八个人齐心协力拉起来撞,当时大家都非常团结,要是不团结这条运河就修建不起来,你追我赶,就是为了修好这条运河,当时真的非常积极。团结一致,不被任何事情所影响,一心只为修好运河,让雷州半岛与贫困一刀两断。”(4)口述资料:来源于运河修建亲历者陈梅华,2021年1月26日在廉江市永安南路西四街接受采访的内容。

从1958年5月至1963年8月施工期间,参与建设青年运河的广大群众住竹木草棚,吃薯芋及南瓜干,夜以继日忘我奋战。廉江市参与修建青年运河的欧汝纯老人接受访谈时告诉我们,“那时候毛泽东时代大家都意气风发,参加劳动干劲冲天,每天劳动都是你追我赶的,一边喊口号一边劳动,没有人偷懒的。当时人有一种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勤劳、诚实的精神品格。人与人之间学雷锋,互相帮助,不怕困难,再艰苦再艰难都勇于克服。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气神,一定要把水库和运河修建好。没有父辈们的艰辛付出,就没有今天粤西人民的幸福生活。”(5)口述资料:来源于运河修建亲历者欧汝纯,2020年8月27日在廉江市黄村街接受采访的内容。正是人民群众对于青年运河修建的坚定决心,有着誓要推翻粤西地区苦旱面貌的坚持,才会无惧修建青年运河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次艰难险阻,才会使青年运河成功修建。

雷州青年运河建成通水后,彻底改变雷州半岛北部的自然面貌,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如运河流经的遂溪县石塘村,过去土地干旱,农民生活困苦,当地流传着“有女莫嫁石塘村,干旱地瘦苦难当”的民谣,青年运河通水后,解决了缺水困境,环境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绿浪千里,当地群众称赞道“运河水清绿油油,洗去苦旱万年愁”。青年运河的修建,消除了雷州半岛“赤地千里”的旱患,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人间奇迹,也孕育了“创业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青年运河精神。

三、青年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

建库开河,是湛江人民勇担使命、激扬青春、克难制胜的见证;与之共生的“创业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运河精神,早已在这片红土大地之上,深深植下红色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挖掘并传承其蕴藏的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运河精神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鲜活教材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部分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的心态。当前,在国家各级机关中存在着“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消极不作为的不讲责任担当的“为官不为”现象。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47-48。要改变党员干部“为官不为”现象,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传承青年运河精神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以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为班长的工农商学兵组成的30万建设大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锄挖,手提、肩挑、腰背等人工体力劳动,劈岭架桥,挖渠筑坝,仅用三年时间建成了雷州青年运河,改写了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修建青年运河过程中孕育的青年运河精神,是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是整个国家、民族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党员干部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雷州半岛人民修建青年运河的红色历史,传承青年运河红色精神,用前辈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滋养心灵,就能够提振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传承青年运河精神有利于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雷州半岛自古以来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一代又一代的半岛人民为水而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治旱作为雷州半岛拔穷根奔富裕的战略大事来抓。1958年5月15日,以孟宪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湛江地委集人民愿望和智慧做出了《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决定》。特别是孟宪德同志1953年调往粤西地区任职之初就立下军令状:“不改变粤西地区面貌,我绝不离开!”1956年2月,粤西地区撤销,湛江地委成立,时任地委第一书记的孟宪德向地委提出:“拼命干10年,彻底改变湛江历史性苦旱面貌!”他们以雷州半岛人民之心为心,切实体会民生疾苦,在实践中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挖掘青年运河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二)青年运河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传承青年运河精神有利于涵养新时代广大青年艰苦奋斗的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当前对于青年运河精神的认知,除了亲身体验修运河过程的老一辈人还能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些故事以外,年轻的一辈尤其是00后对此知之甚少,防止青年运河精神财富在当代出现“断流”显得尤为迫切。半个多世纪过去,青年运河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是修建运河的精神却不能被忽视。半个多世纪前30多万劳动大军中,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裳。大地当床草当席,衣裳为被蓝天作蚊帐。”夜以继日忘我奋战;用青春热血、智慧豪迈的劳动建成了雷州半岛的母亲河。党员干部凝聚民心,半岛人民勇担使命的精神不能被忘记,先辈艰苦奋斗,为了摆脱雷州半岛贫困局面的精神不能忘记。六十多年前,数十万青年用青春绘成家乡美好前程。今天,他们作为建库开河的亲历者告诫新时代青年应饮水思源,不应遗忘这段劈山开库的历史。新时代青年要传承老一辈的运河精神,发扬知难而上、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青年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要以老一辈开河建库人的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岗位上,脚踏实地,干好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以青年运河为标志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不仅要镌刻在华夏子孙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当中,更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青年运河精神。雷州半岛千百年来,赤地千里,“水贵如油”。历代群众饱受旱灾之害。在当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雷州半岛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汗水智慧创写的人间奇迹。敢想敢干的英勇作风是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的。雷州青年运河主干全长271千米,干、支、斗、毛渠长5 426千米,渠道两侧现有结瓜水库23座。整个工程设计合理,施工质量好,没有科学的决策和施工态度是根本做不到的。青年运河精神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注重调查研究,真抓实干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靠全国人民脚踏实地,从本地实际、本身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大胆突破,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雷州半岛雷州湛江
漫步湛江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雷州半岛森林资源存在问题和生态修复建议
雷州半岛特色生态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策略
雷州半岛水与火造就的中国遗世独立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