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四新”战略下新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03-07 03:52袁冬梅王妍慧刘玉梅洪联英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商科经贸战略

袁冬梅,王妍慧,刘玉梅,洪联英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着力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及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不仅是新时代新阶段湖南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1-2],也是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方向指引。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建立现代经济体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需要[3-5]。“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企业对于经贸类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向跨学科、多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重组交叉、跨学科的“新商科”应运而生。探索新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将为湖南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走在中部高质量发展前列提供经贸类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以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为契机,新文科项目建设拉开帷幕,作为新文科建设重点的新商科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有两支:第一支主要集中研究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教学设计方面传统商科人才培养存在课程开设不合理、实践教学活动匮乏、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6-7],这些问题将阻碍传统商科向新商科的转变;实践活动方面,当前高校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察相对薄弱,实践基地设立落后[8];创新思维培养方面,陈柳源等指出[9],大学生的数据思维与实践能力不足,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亟须提升。除此之外,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产教融合水平低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10]。第二支文献主要围绕新商科的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展开相关研究。学界对于“新商科”的内涵定义尚无统一定论,学者对其内涵各有见解。肖安法指出[11],新商科是融合现代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陈晓芳等则认为不止于此[12],其认为新时代商科应该是管理融合技术、产教深度协同及扎根中国情境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学科;而刘春阳和刘全宝建议不要过早地将新商科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去审视[13],而应先从新商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入手,形成对于核心能力的共识。基于现代经济转型和数字化信息化的背景,有学者提出“商科+技术+思维”模式,主张学生在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要培养数据思维[14];张纪凤和牟亚静,陈虹和王昕延伸实践素养[15-16],提出了“横向融合,纵向递进”多途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新商业背景,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要做到新技术深度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时代发展相融合等三个融合。

“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作为引领湖南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自2020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就其如何落地湖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于立法角度,研究表明要建设高质量立法从而为“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法治保障[17],于财政角度相关研究指出要让“三高四新”战略落实落地,政府需要提供相关财政支持[18],于创新角度学者认为湖南省贯彻“三高四新”战略要围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建设。上述文献为“三高四新”战略的落地提出了可行的建议[19],但大多是从政治、经济、法治角度阐述“三高四新”战略落实的措施。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鲜有关注“三高四新”战略与人才培养模式二者的关系。作为引领湖南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三高四新”战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教学创新是当前亟须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三高四新”战略的内涵,分析了其对新商科经贸类人才要求;进一步剖析了传统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探究新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助推“三高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湖南经验和模式。

二、“三高四新”战略的内涵及其对新商科经贸类人才的要求

“三高四新”战略是湖南省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抓住了新时代新阶段湖南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对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深化开放、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都有全新的指导意义。理解和推进“三高四新”战略,首先应当把握其内涵,即 “三个高地”“四新使命”。三个高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四新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20]。

“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致力打造湖南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3个万亿产业和15个千亿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早在2018年教育部提出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适应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作为新文科建设重点的新商科受到广泛重视。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新商科被认为具有以下特点: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强调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倡先进技术与商科教育、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打造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区别于传统商科对应于工业经济背景侧重培养专门型人才,新商科对应于数字经济背景侧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以新商科理念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能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提供创新型人才和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基于“三高四新”战略“三个高地”“四新使命”的具体内涵,要求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三新”维度进行改进,即新思维、新工具、新能力。

(一)经济发展驱动要素转型,要求新商科人才具备新思维

现代经济围绕互联网、大数据、IT、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而催生的应用层出不穷,新商科的发展是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融合的产物。传统生产要素有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扩列为生产要素行列[21],重要性可见一斑。针对互联网参差不齐的海量信息,将信息转化为数据,并深入挖掘信息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利润,这是未来商科人才培养的趋势。因此,基于“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数字新思维的塑造。

(二)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要求新商科人才掌握新工具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与应用以突飞猛进之速发展。“三高四新”战略的落实,强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数字经济时代与“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新商科人才有必要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并掌握Python、Stata、R语言等软件,以适应当前新经济、新产业以及新业态的新发展。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新商科人才具备新能力

当前,我国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商科人才存在“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意识薄弱的问题,新商科人才的培养要着重解决好这一短板。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型商科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根据相关文件显示(见表1),国家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新商科人才作为与经济直接接轨的桥梁,更要注重对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时刻为经济增长注入活水,激发经济增长潜力。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新商科人才也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塑造为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商业人才。

表1 近年国家出台有关创新创业文件

三、传统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本教学团队借助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机会,在2021年7-8月期间,组织校内外调研,走访调研相关高校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调研访谈;与全体专业任课老师举行座谈和深入研讨;学院组织多次研讨;聘请校外专业网评和在线面对面交流指导等环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进行分析,从而对传统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等进行反思,具体分析如下:

(一)传统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重课程轻实践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以不同学习环节设置学分为梳理依据,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分占大部分学分,社会实践课程、毕业论文仅占少部分学分,这样的培养方案也决定了学生们需要把重心放在课程学习而不是社会实践上,进而导致了高校供给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一致的情况。

从授课视角看,当前商科专业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线、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课程安排以经济、管理、贸易类等基础理论为主。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对照国内外经典教材和课件按部就班地讲授课程内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只需掌握经济贸易学专业核心知识点即可。进一步地,学生缺乏主动深入的思考,且因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学分,学生往往采取临时突击的方式,背诵一些并不理解的理论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和将经济贸易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差。

从实践视角看,大部分高校按照培养方案,每学年安排 1-2 次的实践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单位,提交实习报告,作为实践课程的成果。但因缺乏统一的实践平台,检查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学生们往往积极性不高,抱着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在学校打印店完成整个实践材料的准备过程,试想这样的培养效果岂能尽如人意。

2.多“单导”缺“双导”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部分院校正在探索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资深的硕导、博导参与到本科生人才培养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科研实践指点和考研指导等,同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讨论,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参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就业方向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发展规划。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予学生获取建议和帮助的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塑造整个学院的良好氛围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现有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校内导师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部分教师工作繁忙,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无暇顾及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科研型导师常年从事科研教学,自身缺乏相关实践经验,不了解市场风向,无法给予学生前沿实践指导。而企业导师从事过更多的行业领域实践,他们的业务素养较高、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可以与校内导师进行有效互补。

(二)传统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脱离市场需求

“三高四新”战略、互联网的兴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商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商科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学科知识和多维度能力来适应新业态、新形势的发展,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目前,各高校经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千差万别,有些院校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所涉及的课程较庞杂。除经贸类基础知识外,涉及计算机、电子商务、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但没有将所有课程科学衔接、缺乏针对性,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体系混乱。与此同时,有些院校没有考虑行业企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办学定位、办学资源优势等因素,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贸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单一,进而导致学生将学科视野局限在人文社科,忽视数字思维的培养,抗拒数理课程的学习,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所学无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与工作,缺乏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出口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向以内需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形势发展,各个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是面临严重挑战,更要与时俱进,专业的培养方案更要贴近实践变化。

2.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根据我们对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调研,其中一个共同点是当前国内经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三方面。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定位的错位、实习安全因素以及实践平台的限制,实践课程往往被其他专业课程压缩甚至挤占。与此同时,一些院校存在资金不充裕,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导致其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其技能培养的资源与平台。比如,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而经贸类专业实验室普遍缺少仿真数字化系统与环境,不能给学生提供理论课程与实践平台相配套的平台;校外实践环节,不少校外实践基地只是和学校签协议、挂基地牌,但缺乏后续有效的宣传、维护和管理方法,校外实践名不副实,不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锻炼,造成学生所学理论和社会所需能力相脱节。

针对经贸类专业实践平台缺乏、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部分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解决。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并未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发挥作用,更未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地步。其合作形式多为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到学校开讲座,学校则组织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学生对合作企业的相关认知流于表面,校企之间往往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3.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性人才将成为决定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乃至一国经济发展成败的核心战略资源。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并且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形成创新性人格。

但是,我国学生大多习惯于应试教育,由老师带领去学习“考点”,缺乏进取精神和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创新能力薄弱。不可忽略的现实情况,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理论教育阶段,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创新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培训停留在照本宣科,专业基础理论与创新培训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四、新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高校和企业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本文从两个主体入手,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出“教学—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全面深化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求在“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为新商科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添砖加瓦,提高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图1 “三高四新”战略下新商科经贸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教学:丰富课程体系,培养交叉型、应用型人才

教学方面,针对上述提出的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教学脱离市场需求两方面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举措:

课程设置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设置学科交叉课程,实行“双导师制”“小班化”“前沿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商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并将相应交叉课程纳入学科考核体系,以此激励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非单纯为了获得学分敷衍了事。

教学模式方面,建立以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新商科教学模式。数字经济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推动“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教学创新,授课教师要紧跟时事,更新课件,及时插补学科前沿理论与知识,真正做到所学皆所用,而非理论与实际脱钩,重在能力培养和启发。同时,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体验沉浸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促进产教学融合,形成人才培养三维评价机制

新商科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完善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校内实践方面,高校要加强仿真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实操课程。现有高校大多存在仿真实验室基础设施落后,系统配置未升级等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所学系统与岗位所用操作系统不匹配的问题。现有高校应当及时引进商科学生所需设备,升级仿真实验模拟系统,真正使学生做到走出校园,走向岗位。校外实践方面,高校要积极与“三高四新”企业考察调研与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和“三高四新”战略企业要结合产业需求和学科建设的实际状况,融合行业资深专家意见,对教学内容、就业创业等课程构建要素统筹协调,让学校教师和市场人才形成融合互补的“双导师型”教学团队。进一步地,加强校校、校地、校企、校所和跨国界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产学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跨学科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总学分数与企业实习周期,实践教学紧密围绕湖南省先进制造业,成立实践基地,使学生对商科知识的应用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三维评价机制。现有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更多侧重于分数考核,而忽视对其能力考核;教师教学评价多采用学校监督、学院听课、教研活动以及学生评教等方式,常有碍于人情而造成虚假评分的状况发生;企业评价反馈机制更是形式工程,学校过分关注就业率,但对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企业评价反馈跟踪不足。为此,进行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进行革新,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机制要注重学习和能力“双重”考核;教师教学评价可采取定期笔试加面试形式进行考核,既要考核老师的理论知识,也要考察教学能力,实行降级制,及时引进优质教师;企业要对新引进的毕业生进行能力评价并及时反馈高校,高校根据反馈意见实时改进学生培养计划,致力于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

(三)创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社会亟需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循环综合型人才。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服务创业为责任,为创新创业学生搭建创新载体服务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对接优质资源服务,促进创业企业成长,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新商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打造“三高四新”战略创新人才。具体可通过本科学生导师化,进入导师科研团队,鼓励学生以研助学,通过写论文、做社会调查、参与课题研究、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这类活动更有利于激发商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

五、推进创新路径的对策建议

按照“三高四新”战略的内涵及其对“新商科”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上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当前重点需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改革:

其一,明确“三高四新”战略下新商科经贸类人才的定位,凸显数字赋能与商贸融合教育。针对传统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出口导向型培养目标的问题,当前应当凸显新商科经贸类人才应对“三高四新”战略下社会需求导向,以及应对未来商贸模式不确定性和商贸活动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需要将出口导向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新型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地方经济内陆型自贸区建设和打造制造业高地特色,将数字赋能与商贸专业融合起来,重点打造数字商贸和国际商务管理两大方向,并与校外导师合作设立市场需求导向型数字虚拟教学班,形成双边协同育人模式,满足本地区特色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由传统外贸行业转向商贸物流、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

其二,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新商科经贸类专业对接“三高四新”战略的人才需求。要对接“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人才需求,一是“新商科”经贸类专业建设要以新型商贸核心课程教育为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开设数字经济与贸易、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与服务贸易、Python高级编程与应用、大数据与商业运用、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等核心课程,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知识点;二是将国际电商创新创业孵化模拟基地嵌入“实践育人”教学模块,与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协同虚拟教学班;三是以智慧教育和思维教育为着力点推动课堂革命,引入国贸数字化实训系统,依托现代化跨境电商模拟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智慧化的互动教学空间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实现课堂革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级思维和深度学习。这样,通过对新商科和新工科相融合,提高大学生对新商科知识的认识和拓展,培养学生善于从新商科和新工科两个学科结合的视角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交叉学科审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其三,打造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新商科”经贸类“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传统商科经贸类教师知识背景单一,缺少工科知识和实践相关专业知识的弊端,要鼓励现有教师转变观念、强化学习和工程实践,完成“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为此,一是从数字化、智能化需求视角,通过人才计划引入和培育新型师资队伍,优化师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持续打造国家名师牵头、教授博导为骨干、年轻博士为后备的高水平教学梯队。二是从资格准入、继续教育及挂职实践等角度着手,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数字化、智能化+商贸知识的课题科学研究、相关教学教改培训,每年按时完成相关职业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到工商企业、涉外机构、政府部门挂职、兼职,最终打造具备“教师资格+专业资格”的新型商贸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新商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师资保障。

猜你喜欢
商科经贸战略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合作是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唯一正确选择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