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

2016-09-28 05:04杨泽华
老区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历史经验

[提 要]雷州青年运河是雷州半岛大规模治水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在广东水利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水利史研究视角,回顾青年运河的历史背景;考察青年运河的建设历程;分析青年运河工程管理的历史经验;归纳青年运河的历史特点。

[关键词]青年运河;历史背景;建设历程;历史经验;历史特点;水利史;雷州半岛

[作者简介]杨泽华(1985—),男,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广东广州 510642)

雷州半岛是历史上有名的苦旱地区,可谓“滴水贵如油”。1958年雷州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揭开了大规模治水的序幕——开始修筑青年运河,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雷州人民在“大跃进”的鼓舞下,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水利、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以民办为主、公助为辅的形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克服财源不足,物资短缺,粮食缺少的困难,开展劳动竞赛,大搞工具改革,以英雄豪迈的气慨,仅用3年时间,靠人力和土办法,建成中国十大水库之一的鹤地水库和规模巨大的运河主干渠,称之人间奇迹当之无愧。

青年运河地跨湛江、茂名两市,包括湛江下辖的除徐闻外的所有县(市、区)和茂名的化州市,有总、主干渠6条,共长277公里,此外还有干渠以下各级渠道4039条,渠道总长5000多公里,各类建筑物3200余座,象人体的血脉一样遍布雷州大地。担负着沿线城镇工商业、生活、生态用水重任,还担负着146万亩农田灌溉,是全国重点大型灌区,在全国434个大型灌区中位列第34位,广东排位第一。

青年运河工程建成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幸福源泉泽润湛江,改变了半岛的干旱状况,促进了湛江工农业的发展——中国第一甜县遂溪、中国红橙之乡廉江、全国商品粮基地雷州、国家渔业生产基地鹤地水库。运河沿线各地,因地制宜,建起了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基地,有的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有的成了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带动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脱贫致富。

雷州青年运河在广东水利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水利史研究视角,回顾青年运河的历史背景;考察青年运河的建设历程;分析青年运河工程管理的历史经验;归纳青年运河的历史特点。

一、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背景:历史性旱患

雷州半岛远古以来,就是干旱重灾区。炎荒酷热、旱魔肆虐,十种九不收,人民祖祖辈辈生活极端贫困,以草结舍,以薯充饥。遇上大旱灾,草根树皮啃尽也难于度荒,饿孚载道,哀鸿遍野。赤地千里,不毛之地成了雷州半岛的代名词,成为封建王朝流放谪臣贬官的异域。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雷州大旱,赤地千里,是岁斗米二钱五分,民多茹树皮延活。饥死者万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旱,禾稼无收,灾民流离失所,饿死者无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旱,八成农田龟裂,作物焦枯,民不聊生,百姓入山寻野菜充饥”……这些真实记载的旱情,千百年来在雷州半岛层出不穷。干旱给雷州人民造成历史性的灾难,一代又一代为水发愁,祖先们做梦也喊着水,连姑娘选婆家也要看看水缸里有没有水。“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这是廉江下田仔村过去流传的一首民谣,这种现象在雷州半岛比比皆是。在旧社会,为了争水,甚至大动干戈,村斗族斗,死人流血,世代结仇。例如雷州特侣塘的塘上塘下村,因水的纠纷,从宋朝建村到建国前,800多年械斗不绝,结下深仇大恨,互不通婚,生死不相往来。据统计仅民国的30多年里,因水械斗死亡61人,特侣塘群众称为“血泪塘”。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生存的要素,无奈的人们只好寄托神灵保佑。建庙祭神、拜天求雨,跪破了双膝,老天始终毫不怜悯,苦旱的煎熬,旱灾的威胁,形影不离身伴随着雷州人一代又一代。

1949年后,当家作主的雷州半岛人民,不断向旱魔作战,打井挖渠,蓄塘引水,但仍只是权宜之计。

(二)政治背景:决策与技术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治理雷州人民的旱、涝灾害。广东省亚热带开发委员会,于1956年3月对九洲江和雷州半岛进行调查,并计划安排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用十年时间修建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1956年5月,水利部广州勘测设计院派出技术人员对鹤地水库、青年运河主渠道进行地形、地质、水文勘测;1957年12月,亚热带组提交《九洲江流域规划概要》;1958年5月广东省水利厅报请中共广东省委批准。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成立了以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为主任的“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委员会”,王勇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广东省水电厅派出何多基总工程师、林颖夫工程师为首的工程设计、施工人员60多人进入工地。1958年6月10日,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在鹤地水库工地主持召开“鹤地水库动工典礼大会”。会后由孟宪德、王勇同志破土动工,从此揭开了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施工序幕。

(三)社会背景:“大跃进”形势鼓舞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雷州人民群众,用肩挑、手推车推,锄头锄,以土代洋,克服种种困难,来建设这宗雄伟的大型水利工程。湛江专署副专员、工地指挥部总指挥王勇,湛江专署水电局副局长凌俊卿,雷北县委书记、县长陈华荣,广东省水电厅总工程师何多基、工程师林颖夫等同志在工地住草棚,与民工一同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驻湛海、陆、空三军1200名官兵上工地支援工程建设;非受益县市化州、阳江、吴川、电白、高州、徐闻以及南渡河以南的海康县也组织青年支援队共228人到工地参加施工;广州七间卫生医务学校组织700多人的大队,在省卫生厅和老师的带领下到工地劳动,并为民工搞好治病防病工作。这大大地鼓舞了广大民工士气,坚定了办好水利的信心与决心。

在整个剧情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仁、爱、礼、智、信、孝、悌”的人伦价值观,其中突出表现有冯素珍对李兆庭的“爱、信”,全剧共五场有六处表白,例如第一场(唱)“爹爹爱富嫌贫亲,又将女儿配豪门。我与李郎恩爱重,生生死死不离分。任凭天崩与地裂,要我改配万不能!”第三场(唱)“我做状元不为把名显,我做状元不为做高官。”最后一处表白“启奏万岁,李兆廷现在湖北襄阳监中请旨发落”。“智、礼”体现在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的第四场“公主若能相救,民女倒有一计,”公主在冯素珍的授意之下,以冯素珍救夫用讲故事的形式禀告父王,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冲突。“仁”在该剧中体现了君主的爱民,使该剧有了圆满的结局。“孝、悌”,冯素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兄妹和睦。该剧以跌宕起伏的剧情,重点展示了冯素珍对爱情的忠贞,对兄长的尊敬,处事的智慧、理智;该剧写的是救夫的过程,却集中笔墨描绘夫妻情、兄妹情、君民情、姐妹情,人物鲜活,情感真挚。一个执著、智慧、拥有绝顶才华和浩然正气的为摆脱命运束缚的奇女子出现在观众面前。

二、黄梅戏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分析,黄梅戏文化包含儒家的“仁、爱、礼、智、信、孝、悌”价值观,而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但包含了儒家的“仁、爱、礼、智、信、孝、悌”价值观,还有道家的“道德”价值观,法家的“法制”价值观等。总之,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作为绝对的价值依据,但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中形成的,她打上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烙印,所以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例如缺乏平等性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缺乏法制观念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价值观今天看来都是不可取的。但是,传统价值观有很多精华如《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长,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这说明,没有家就没有国,有小家才有大家,家国同源,只有家庭中“事亲孝”、“事兄长”、“居家理”等变成伦常规范,才会变成国家统治的普遍规范。

可见,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是以儒家伦理主义为核心,这种伦理型文化对人们的家族观念、孝悌观念、爱国观念以及社会的和谐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作为意识形态的衡量标准,甚至作为法律的效率。伦理规范不仅是处理家族内部、社会关系的原则,也是公民在处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原则,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政治型文化。这种政治型文化今天如果让公民通过书本去学习,然后去实践,社会群体一般接受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如果通过舞台表演、影视、音像等多种形式演出的黄梅戏来宣传传统文化,这种宣传方式会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观看黄梅戏的观众是整个社会群体,而传统经典黄梅戏作品主要宣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以,人们在观看黄梅戏的同时,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对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浓缩、聚焦点,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国家层面上的互通

传统价值观所提出的“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所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着伦理上的互通。“天下为公”的治世理想使传统价值观突破了忠君思想,如《诗经.小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天下为公”的“公”是与“私”相对。《后汉书.韦彪传》:“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这里的“公”就是指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所以,《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义突破了王权的思想,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且先生一生把“天下为公”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用毕生精力努力追求并实现它。在当时,先生这种理想的追求和尊崇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终于推翻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的最高目标。说明了共产党执政不是为了某个群体的利益,其中包含了传统价值观“天下为公”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富强、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的目的,民主是实现富强、和谐的条件和前提,文明是实现富强、和谐的动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订立了具体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党和全体社会成员有“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继承传统价值观“天下为公”的思想,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社会层面上的互通

传统价值观所提倡的“德政”的治世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所实现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着伦理上的互通。要在全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制度的实施,依靠道德意识来约束公民遵守社会秩序。《左传.隐公十一年》:“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有无威刑,是以及邪。”《后汉书.桓帝纪》:“先皇德政,可不务乎!”可见,德治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没有道德的引导,法治岌岌可危;没有对某种道德理念的诉求,法律只会沦为专制的工具。“德政”的政治伦理既考核执政者的自身修养同时也是对法律平等、公正精神的彰显,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继承了传统价值观精华,突破了缺乏平等性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缺乏法制观念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体现自由、平等、公正的法制思想。胡锦涛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是不是优越,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4]从而论证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奉行的价值观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精华,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真实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的互通

传统经典黄梅戏的主题思想表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剧情所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黄梅戏多部作品中所体现的“仁、爱、礼、信”所表达的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所实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伦理上的互通。“仁”指古代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其实,仁就是人们心中的善和爱,这种善和爱体现在对国家、社会、事业、他人。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是“礼”,“礼”就是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如《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订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所以,儒家把“礼”看作是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仁、爱”的具体表达方式,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取向批判继承了传统价值观。它继承了传统价值观“仁、爱、礼、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让儒家思想的精华化为实际行动;他抛弃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忠君思想,从忠君到忠国,这是人们价值取向的质变。公民层面上的价值取向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必将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取向。

所以,为了更好发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黄梅戏文化,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发展起来的,她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黄梅戏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传承、创新黄梅戏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现代社会相协调。唱黄梅戏就是宣传中国传统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是互通的。弘扬黄梅戏文化,就是聚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强,陆天平.安庆市黄梅戏创作上演剧目汇编(1976-2005)第3卷[M].安庆:安庆文化局,200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历史经验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新常态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