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舶来文化与当地传统民居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1-03-07 12:38谷雨孙彤彤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西融合传统文化

谷雨 孙彤彤

关键词:天津五大道;传统文化;舶来文化;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4

0 引言

受地理位置优越和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近代,英国、美国等9个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使天津拥有了一段其他城市无法拥有的特殊历史。租界的设立带来了许多西方文化,给原本相对传统、封闭的天津带来了很大的文化冲击。文章对舶来文化与天津文化的融合碰撞过程及其在现代天津中的延续进行探讨。

1 天津城市历史发展及五大道

1.1 天津历史沿革

天津在明清之前发展缓慢,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城市,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得以发展。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先后与西方各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合理条约,其中包括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各国在此设立租界。自此,英国、美国、德国、匈牙利等9个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住在这里的人为了迎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打破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刻意改变天津原有的城市面貌,企图营造出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围,把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移植”到天津,渴望把天津变成自己国家的翻版,天津被迫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建起了不同风格的西洋建筑。中西文化开始在天津不断涵化,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式建筑风格,推动了天津城市现代化的进程[1]。

1.2 天津五大道

五大道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是由原英租界并列的六条街道(现成都道、马场道、常德道、重庆道、大理道、常德道)组成的一块区域,是天津现在最大的历史保护街区。20世纪前,五大道还非常荒凉,只有一些窝棚式的民居,1902年被划为英租界,历经10年的演变,逐渐成了一个高档的住宅区。

初期,因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五大道吸引了许多外商入住。后期,由于内受特殊政策的保护,五大道成了华人躲避纷乱的港湾,于是一些达官贵族纷纷在五大道建设府邸。

当时居住在五大道的人大多是社会名流,他们的房屋大多是由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的,这里的建筑融入了外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所以五大道的建筑中西合璧特色显著,并且体现了当时世界建筑的先进水准,至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与碰撞

历史上,由于交通不够便利以及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和西方各国基本没有交集,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使建筑的审美和需求也不同。

中国地大物博,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所以明清晚期之前中国与外界的交流都比较少,思想比较闭塞且保守,习惯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而西方国家领土范围较小,文化的发源地主要是地中海,相对于中国,其更具扩张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审美观念的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比较重视家庭,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在古代,中国人一般是以血缘为联系共同居住的,社会有着完善的宗法等级体系。而西方倾向于个人主义,“家”的概念并没有那么根深蒂固,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价值,不希望被他人左右,更倾向于自由,在住宅设计中也更考虑个人的需求。

3 开埠前天津传统民居的特点

3.1 受传统观念影响

天津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由于靠近北京,其传统建筑多是由皇室后代、达官贵人以及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建造的。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注重尊卑有序,正房一般处于坐北朝南的位置,建筑主从有序、布局严谨。大众注重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认为未婚的男女不能轻易见面。例如,天津有名的传统民居石家大院,大院墙头上的装饰采用了不同的图案区分男女院落,用插戟的花瓶代表男性居住的院落,用插花卉的花瓶代表女性居住的院落。

3.2 融入地域特色

天津的民居深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天津处于华北平原,是九条河流的汇聚地,河运海运发达。许多南方有钱商户也选择到天津安家,所以天津民居南北风格融合,这些商户注重在建筑上使用一些吉祥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祈望生意兴隆、神灵庇护。例如,石家大院门上雕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仙鹤的背面雕刻着钱币图案,表达了希望家族荣华富贵的美好寓意。

3.3 移民文化丰富

天津是一座由各地居民组成的移民城市,文化杂糅是天津民居的一大特点,其建筑不像北京因受官僚制度的约束十分规整,天津居住的更多的是商人,建筑风格也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例如,一些移民到天津的家族,其房屋大多会延续天津的传统建筑风格,但是在一些细节的装饰上会融入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建筑装饰特色。也正是这种包容性,西方文化进入天津后,才可以很好地与天津本土建筑风格融合[2]。

4 开埠后天津舶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以五大道街区为例

五大道是以前的高级住宅区,属于英租界,《津门杂记》里这样描述当时的五大道:“街道宽平,洋房齐整,路标树木从于成林。行人蚊集蜂囤,货物如山堆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五大道建筑对西方建筑文化越来越包容,开始用理性的态度接受西方文化而非完全照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使五大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4.1 整体规划——“花园城市”与本土观念的结合

“花园城市”是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的一个建筑理论,指的是将城市的住宅和山林幽静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享受到城市喧嚣热闹、方便快捷的生活,又可以有自己的一块天地享山林之静。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把城市平均分配成几个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配套的商业街、学校和医院等,从而达到进可入市、退可出市的一种生活状态,打造嘈杂城市中的一片净土。

五大道的整体规划就采用了“城市花园”理念,这很符合当时五大道的状况,近代中国动荡不安,面临内忧外患,天津饱受战乱之灾,人们渴望有个地方可以躲避纷争。而此时的五大道属于英租界,受特殊政策的保护,像一个世外桃源,许多达官贵人都希望能够在此“中隐”。

虽然五大道整体规划是以西方“花园城市”的理论为基础的,但也融合了天津本土的理论和风俗习惯,这也是五大道的独特之处。英国人对住宅的朝向不是很在意,住宅的布置一般都是垂直于街道布置的。但是中国人认为,北为阴,南为阳,风水好的地方就应该阴阳调和,讲究住宅坐北朝南的布局原则。五大道就遵循了这一原则,正房和庭院都是朝南的。北宋书画家米芾曾提过一个匾额——城市山林,它与“花园城市”的理念相似,城市太过喧闹,山林太过冷落,人们希望可以在城市中享受山林之静,北宋开始流行的私家园林就体现了这一理念。五大道的洋房花园也继承了“城市山林”的造景手法,小桥流水、堆山叠石都有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气息[3]。

4.2 建筑形式——中西观念的碰撞

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时,经常会发生碰撞或冲突,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而凡有矛盾,必有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又推动着新事物的发展。在五大道建设中,中国封建相对内向型的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外向型文化产生文化冲突,最后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五大道独特的建筑风格。

五大道将中国文化融入西方建筑。五大道住宅大多为小洋楼的形式,建筑的外形大多是西方样式的,大多为折中主义、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但有许多建筑都是中国人居住的,他们难以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在建造时会融入风水、尊卑等传统观念。例如,中国人喜欢用门楼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注重门楼的设计,家中一般会设置两扇门,大门主要是家中主人和贵宾通过,小门多为奴仆进入。

五大道建筑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宅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柳暗花明和曲径通幽的意境,所以一般庭院居中,建筑面向庭院分布在四周。但是西方一般为住宅居中,住宅被庭院包围。这样既可以使建筑与公共道路之间预留缓冲过渡空间,也可以拉大两户住宅的间距。五大道的住宅基本采用了西方的住宅居中布局方式[4]。

4.3 建筑元素——吸收与演化的过程

五大道的建筑整体看起来是西式的,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受天津本地文化的影响,也会运用一些当地元素。一种情况是,西方风格建筑在天津建造,自然会融入本地元素。在建造过程中,雇用的工人都是本地的,这些工匠没有接受过西方文化,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建造,不经意间就会融入当地的建筑元素,由此创造出了很多带有当地特色的西方建筑纹样。另有一种情况是,建筑主人会主观地将中式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主人是华人,他们难以完全舍弃原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会在主观上将中式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

4.4 建筑材料——对当地特色材料的使用

在近代,由于五大道是西方租界,其中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西方国家的风格建造的,融入了些许中式元素。但是建筑材料一般会使用天津当地的材料,因为既便于运输又可以减少成本,所以五大道的建筑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天津运河边的泥土具有土质细腻、黏性强的优点,通常作为居民建造房屋时使用的砖的原材料,且天津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燥,有助于砖成形,制成的砖多为素色的无釉砖。天津民居喜欢使用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因为天津光照充足,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五大道的“疙瘩楼”就是因为建筑材料独特而得名的,建筑立面使用的是天津本土的硫缸砖,砖面凹凸的纹理形成了特殊的肌理美,这座建筑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疙瘩楼”。天津本土的材料与西方的建筑风格巧妙结合。当然,西方国家也把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建造方法带到了五大道,这也成了这一时期建筑的特点。

5 中西融合的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延伸

5.1 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

如今,租界时期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这个特殊的时代留下的建筑成了一笔文化财富。昔日中西融合的建筑文化经常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丰富了天津的城市底蕴,保护了天津地域文化,避免了千城一貌。

如今我们走进天津还能看到许多现代建筑都带有租界时期中西融合的特点,中西融合的建筑文化直到今天都深受天津人喜欢。人们的建筑审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许多新的建筑形式更像是“快时尚”,不停地更新换代,没法长久被人们认可。但是在建筑中延续和发展地方文化能够带给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人们的认可,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城市独特性的维护。

5.2 中西融合的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应用

在近代历史中,天津拥有两个独特的文化特征:以五大道为代表的近代舶来文化、以鼓楼为代表的天津老城文化。所以在天津的城市发展中,许多建筑会延续租界时期中西融合的建筑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豐富了现代建筑语言,还能激发天津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计师经常从这些历史建筑中汲取灵感和提取元素,再结合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手法并运用到新建筑中。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对历史建筑进行复制,而是对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把握,是在对近代建筑进行深刻研究后,用现代的眼光理解传统元素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既可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地域特色,又可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5]。

5.3 五大道历史文化在万科水晶城社区的运用

如今天津许多建筑都延续了中西合璧建筑文化,天津万科水晶城社区的建造灵感便来自五大道。水晶城社区所在的地方原来是废旧的老厂区,社区保留了厂区近600棵成年的大树,整体环境幽静、安逸,与五大道规划初衷相符,设计师希望建设一个城市中的花园,营造出绿树成荫的氛围。对于街道转角处,五大道通常会将其处理成流畅的曲线或设计临街的店铺,水晶城借鉴了五大道的街角处理方法,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但是水晶城社区并没有完全照搬五大道的建筑,而是对五大道进行建筑形式上的延续和神韵上的追求,对历史元素进行借鉴、保留和创新,再使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对文化的延续可以使居住者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6 结语

近代中西融合式建筑风格对天津现代的城市风貌和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建筑文化深受天津人民喜爱。如今的天津,虽然租界时期的建筑已经成了不可移动的文物被保护起来,但现代建筑也能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文章对天津近代舶来文化与当地传统民居的融合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弘扬地域文化,知古可鉴今,挖掘其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苗.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天津近代建筑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 林耕,刘辉.天津老城传统民居[J].城市,2003(3):50-52.

[3] 田卉.天津五大道花园洋房空间及花园风格探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 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J].华中建筑,1988(3):6-9.

[5] 黄华,郑东军.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5):5-8.

作者简介:谷雨(199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孙彤彤(1971—),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中西融合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