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欢欢,宋成稳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连云港 22200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病因尚未明确,主要累及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在临床干预中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如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等,待患者病情稳定进入缓解期,就需要巩固疗效,促进病情的痊愈。美沙拉嗪被用于中度UC 的治疗中,能够显著抑制肠壁炎症,现已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属于炎症性肠病的首选药物,但单独使用易引发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影响治疗效果[1]。有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类药物可辅助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病情好转[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复方制剂,主要用于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治疗中,该药物能够直接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维持正常肠道蠕动与肠道菌群平衡[3]。本研究 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 年8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52 例UC 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UC 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 年8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52 例UC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药组(20 例,单纯美沙拉嗪治疗)和联合组(32 例,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单药组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龄45~59 岁,平均(53.32±1.50)岁。联合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2 例;年龄45~59 岁,平均(53.15±1.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符合者;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UC 疾病者;伴不同程度的腹泻、发热、便血等症状者等。排除标准:急性感染性肠炎、肠结核患者;肠道出血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者;患者有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史等。本研究获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单药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 g/片)治疗,1 g/次,4 次/d。联合组患者基于上述治疗的同时,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片)口服治疗,1.5 g/次,3 次/d,均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腹痛、腹胀等症状表现均消失,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内镜下检查病灶愈合;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轻微炎症或假息肉病灶存在;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减轻,内镜检查病灶炎症明显;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②氧化应激指标。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 后收集血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③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与血清制备方法同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④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腹痛、腹胀、恶心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 例(%)]表示,分别行t、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单药组患者为70.00%,联合组与单药组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氧化应激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MDA 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且联合组与单药组比显著降低;GSH-Px、SOD 显著升高,但联合组与单药组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MDA:丙二醛;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MDA(µmol/L)GSH-Px(U/mL)SOD(kU/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单药组206.12±0.124.12±0.15*114.23±12.14 136.52±15.12* 94.37±12.14 126.45±10.36*联合组326.09±0.143.27±0.52*114.35±12.13 122.25±10.57* 93.95±11.97 110.36±9.68*t 值0.7937.1040.0354.0060.1225.677 P 值>0.05<0.05>0.05<0.05>0.05<0.05组别例数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与单药组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ng/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ng/L)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hs-CRP:超敏-C 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
组别例数TNF-α hs-CRP IL-6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单药组2032.25±2.1117.25±1.04*38.98±4.225.45±0.63*22.87±1.2412.25±0.85*联合组3231.87±2.1614.58±2.15*37.91±4.584.12±0.75*23.06±1.1810.45±0.99*t 值0.6235.1740.8446.6010.5546.723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UC 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免疫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美沙拉嗪属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作为治疗UC 的特效药,其主要作用机制是调节肠黏膜局部花生四烯酸代谢,降低血小板激活因子活性,阻碍结肠黏膜脂肪酸氧化,从而抑制炎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5]。但患者由于长期的炎症与用药治疗,肠道菌群生态失衡,从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对于UC 的治疗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路,就是将益生菌制剂配合常规用药,在抑制炎症的同时,对肠道菌群生态进行调节,从而帮助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肠内环境[6]。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机体正常生理细菌具有补充作用,能够对肠道菌群起到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生物和化学屏障,对抗机体氧化应激反应[7]。由此次分析可知,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单药组比显著升高,治疗后血清GSH-Px、SOD、MDA 均与单药组比显著降低;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UC 患者中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同时不会增加过多不良反应。
TNF-α 是一种多向性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其水平升高,UC 病情加重;hs-CRP 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当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时,其水平异常升高;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多种细胞因子可诱导机体产生IL-6,导致其水平异常升高[8]。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不但能够有效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提高肠道免疫力,还能够帮助肠道内部生成乙酸、短链脂肪酸及乳酸等物质,调节肠道内部酸碱平衡,从而发挥抗炎的效果,抑制炎症反应[9]。由此次分析可知,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单药组比均显著降低,提示在UC 患者中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
综上,在UC 患者中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建议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