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数学模型的建构

2021-03-05 16:38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桃园镇魏圩小学
天津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数与代数面粉馒头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桃园镇魏圩小学 袁 媛

一、基于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模型建构的基础

小学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基于数学生活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通过一些童话故事带入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数的基本意义与性质”的时候,通过一则童话故事来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故事导入的过程中,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让故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故事情境服务于教学情境。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连起学生的认知经验,为数学建模提供帮助。此外,教师创设的故事内容要短小,故事要精彩,要与学生的生活、心理、认知联系起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占用太多的时间。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创编故事、讲述故事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数学模型建构提供基础。

二、经历“数与代数”抽象、运算与建模的过程

学生在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中,首先要经历思维的参与,只有产生思维活动,才能从数学生活中认识数学关系,借助数学关系进行运算,最后才能达到建模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基于学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从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生活出发开展教学。最后,教师要引导在具体建模中完成对知识的再次回顾,实现学习支架的搭建。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环节。

教师出示数学题:学校阳光食堂100kg面粉可以做出125kg馒头,照此计算,要做出200kg馒头,需要多少千克的面粉?从题中,我们可以看出“面粉”与“馒头”是两个基本的量;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出饼率”表现。这道题目是从学生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的,学生对于其中的关系能够轻易理解。但是要想走向数学建模,就需要运用数学符号来表达其中的数学问题,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对题目当中数量关系的观察,对变化关系的概括,分析完成模型抽象,得到模型,这是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需要把问题聚焦在“出饼率”上。它直接关系着面粉与馒头两者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得到关系是馒头量=面粉量×出饼率。这道题目并不是要得到这两道题的准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建立起其中的数学思维。在本道题中,馒头量=面粉量×出饼率。面粉与馒头是变量,但它的“出饼率”固定的。因此,馒头和面粉成正比例关系。如果通过列式计算,则为:125÷100=1.25;200÷1.25=160千克。当然,这道题目并不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运算过程,而是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活动过程,唤醒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本道题目中,面粉和馒头是变量,但是“出饼率”是不变量。列方程的方式去解,则设:要做出200kg馒头,需要x千克面粉。

馒头量=面粉量×出饼率

因此,面粉和馒头成正比例,通过列方程不难得出:

解:设要做出200千克的馒头需要x千克的面粉。

125:100=200:x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种式让学生思考,就是引导学生对数学模型建构过程进行思考。在第一次解题过程中,学生大多会基于两种数量关系进行直接计算,其思维没有经过整合,缺少了模型建构的过程;以上比例的方式则是让学生通过思维的发生,重新建立了思维模型。在这道题目的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是通过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二次是通过数学思维建模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个方法更好,因为当学生建立了这样的数量关系后,对于其他的题目就能够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进步的过程,在这种模型当中,一是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是内容层面的;第二是方法层面的,即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运用。

三、建构模型支架,运用数学模型学习

建模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数学化”的时间,找准“数学化”的节点,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学习,回到数学生活中完成知识的建模。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在学生建构起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模型后,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用字母表示数”背后隐藏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符号思维,搭建起符号模型,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可以用字母表示任意一个数字的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运用,教师需要抽丝剥茧,让学生抵达知识的核心,建构起数学模型。

教师在研究完“x”在字母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后,可继续让学生看一看教师的年龄如何表示,如果用“x”来表示,这里的“x”能不能“表示任意的数”,让学生经历思维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教师梦将让“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的“x”大约能表示“25~35”之间的数字。教师顺势引出,“x”表示任意的数是“有范围”的;接着出示家中的小狗,让学生继续猜小狗的年龄。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建构起“同一个问题中,不能用相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量”的概念。接着教师出示小狗比自己小32岁,让学生运用算式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x-3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x-32”是运算过程还是运算结果。最后,教师继续指出:“老师的年龄和小狗的年龄都会变化,如果继续用数量关系表示,其中有变量与不变量。”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模型运用的过程中就能够联系生活,联系知识概念与方法,实现知识的内化。

总之,数与代数的学习分布在教材的不同学段,包含着不同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从教师角度,教师需要从“数”的角度去理解,从生活的角度去设计,从思维的角度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运行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从学生角度,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与代数”,在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数感”的发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征。此外,“数与代数”还需要与学生的数学生活、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需要与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结合,需要与学习发展的整体脉络结合。教师只有丰富问题情景、强调教学多样、学会把握数学关系、发展符号意识、探究数学规律,才能实现小学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数与代数面粉馒头
面粉大战
面粉多少吨
“馒头办”没了吧?
小灵通磨面粉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买馒头
通过操作活动有效参与低段学生“数与代数”中的概念学习
在四个领域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与代数”中的渗透
半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