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红
摘要: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理解编者意图把握好各个板块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只有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在双减政策落实背景下,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基于此,文章将分析“双减”政策下低年级语文课堂践行因材施教的措施。
关键词:“双减”政策;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因材施教
双减政策的落实,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实现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还能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语文要素,有效因材施教
部编单元教材在“语文要素”统领下,包括课文、课后习题、字词句运用、交流平台、口语交际,我爱阅读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不仅如此,单元之间、年级、学段、全套教材的整体都很清晰,需要系统理解、准确把握。
随着社会中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担任相应的岗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出不同特长的人[1]。同时,国家颁布双减政策,推动了教育行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与双减政策理念一致,都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双减政策背景下低年级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因材施教。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准时完成作业,掌握当天教学知识。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欲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帮助其克服畏难的情绪;第二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为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慢性子的学生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急性子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提高做题的准确性;第三点,根据学习态度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呈现出来的学习状况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学习策略,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只有整体把握课标,把握好各个领域的总体目标以及各个学段要求,明晰各个阶段目标与要求的区别与联系,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落实才有基础,才能通透,实现“纲举目张”。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双减”政策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因材施教的措施
(一)结合教学内容,分成设定目标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方式。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确保实现减负与高质[2]。运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要认清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差异性引导方法,让不同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新课改中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分层教学思想,将教学目标划分在不同的层面上,同时结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分层不是减少目标,而是要让基础能力差的学生“吃得上”、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好”、基础能力优秀的学生“吃得饱”,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要完成的任务,并且能够让全体学生体验到“蹦一蹦”就能摘到果子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将教学任务进行分层,对于语文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求其能够流利地背诵古诗,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古诗的句子,理解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最后一句古诗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从而能内化“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基础能力优秀的学生,要进行课外拓展,了解表达类似情感的古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分析学生层次,科学制定课程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语文活动开展的起点与终点[3]。因材施教方法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把能力相当的学生归为一组。分组之后,在了解学生共同点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差异性,对基础差的学生多辅导、多提问,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他学生可以试着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从而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学生要掌握文中的生字,流利地朗读与背诵文章,并且能够掌握不同动物的冬眠习惯与小动物爪(蹄)子的形状,从而能感受到雪地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冬天的雪景进行导入,图片能够快速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请学生说一说雪地里的画家都有谁,画了什么图画?带着问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比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再细致地讲解文章。最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共同讨论绘制冬天雪地里的作品,完成后请每组同学说一说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先采取集中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对个别的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完成个别指导,最后小组分层次教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
(三)尊重学生差异,引导共同参与
双减政策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实现多元化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也不相同,有的学生对于课外书比较感兴趣,但对语文教材却不感冒;有的学生喜欢在室外参与活动,不想在教室安静学习;有的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不喜欢说明文、记叙文等。语文教师在此背景下,不需要将每个学生的喜好遏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要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兴趣爱好与学习全面提升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猜字谜》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字谜的形式,并能学会猜字谜的技巧,体会猜字谜的乐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讲解文章内容与生词,然后可以让平时喜欢猜谜的学生出不同的谜语请同学猜,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喜好,还能加深学生对字谜的理解,实现双向满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语:综合所述,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学校是主要的阵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开展,采取因材施教方法,注重把握学生的基础能力与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中融合不同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们必定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教材,重視每一节语文课堂,深挖教材,找准目标,认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语文要素促进高效学习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博.“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现代教学,2021(19):36-37.
[2]郭莹洁.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开展因材施教策略的教学感悟[J].内蒙古教育2020(09):112-1
[3]赵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91.
10975017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