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在临床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为常见,其主要特征是气流阻塞。一旦发生该病后,患者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几率大,严重威胁生命健康。据相关调查分析得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每年高达128万例以上[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开积极的肺康复干预,对运动耐力进行改善,并促进肺部功能提升,是全球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观点[2]。在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并实施综合性干预,同时康复干预要与治疗相结合,以期维持患者的功能状态平稳,减少临床症状表现。基于此,本研究探析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对其肺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治疗的6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17±13.35)岁。将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即临床中给予患者祛痰、镇咳、解痉、平喘、抗感染及氧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呼吸功能锻炼 ①腹式呼吸训练: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立位、卧位,以此姿势进行锻炼,同时指导患者将双手放置为胸部和腹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呼吸经鼻完成。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腹部肌肉应为松弛状态、横膈为下降状态,在此过程中,患者的手能够明显感受到腹部凸起,之后进行呼气动作,经口缓慢完成呼气,这种状态下,患者的腹部收缩、横膈松弛,有利于腹腔内压力的提高和膈肌的提升,这对患者的肺部结构会形成一种压迫感,有利于气体的有效呼出,腹部呈凹陷状态[3]。②缩唇呼气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经鼻完成深呼吸,以鱼嘴状为标准进行缩唇。即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控制好吸气与呼气的时间,分别是2~3 s吸气1次、4~6 s呼气1次,吸与呼时间之比为1∶2或1∶3。指导患者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该方法。③缩唇腹式呼吸锻炼:将以上两种方法配合完成呼吸训练。④立式呼吸锻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正确体位,以站立位为主,并指导患者完成双臂上举的动作,此时进行吸气,经鼻完成,吸气要缓慢进行,完成吸气后,指导患者将手臂下放,此时可用缩唇呼气法进行缓慢呼气[4]。⑤坐式呼吸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正确体位,以双腿盘坐为主要姿势,让患者将手放在双腿膝盖处,告知患者全身放松,此时进行缓慢的吸气,经鼻完成,吸气完成后进行呼气,经口完成,此时锻炼要控制好力度,不宜过于疲劳[5]。⑥吹气球锻炼:准备好气球,指导患者做深吸气动作,对气球进行吹气,尽量一口气将气球吹大,一轮动作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休整,此后重复吹气球动作,训练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
1.2.2 肢体锻炼 ①拉伸起坐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将手放于床边,并保持拉近姿势,此时上肢发力,将身体拉至坐立位,保持5 s后回归平躺位,之后重复以上动作,3组/d,10次/组。②桥式训练: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并调整膝关节,以屈曲状为主,告知患者臂部发力,离开床面,重复该动作,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控制好训练次数。③空中单车:指导患者将体位调整为平卧位,调高下肢并屈膝,此时运动下肢做踩车动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出院时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EV1%pred)、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出院时肺功能指标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FEV1/FVC、FEV1、FEV1%pred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长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长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m)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m)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97%(32/33),高于常规组的78.79%(2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临床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肺部疾病,其发生后就会出现肺部气流阻塞或受限等情况。临床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各种并发症,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该病还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特点[6]。当患者出现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其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增加,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就会滋生较多不良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大气环境的污染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7]。该病发生后不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公共性问题之一。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因此,疾病的症状长期存在,比如胸闷气喘及咳嗽等,在疾病长期影响下患者肺部功能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严重时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或睡眠障碍等,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所以除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外,还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这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较大作用。
就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而言,其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随着该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其在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康复护理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在实际护理的过程中,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更加重视,通过这一方法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还能够为患者正确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正确的引导,使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在对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其重要环节就是展开相应的康复训练,比如腹式呼吸锻炼、缩唇呼吸锻炼、缩唇腹式呼吸锻炼、立式呼吸锻炼、坐式呼吸锻炼、吹气球呼吸锻炼、拉伸起坐、桥式运动、空中踩车等,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对患者肺部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患者FEV1/FVC、FEV1、FEV1%pred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长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长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综合康复护理应用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对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着较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