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燕,郭广慧,王 婧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济南250000)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心肿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疼痛感的淋巴结肿大、肝脏脾脏肿大、并可累及全身的组织器官,患者可出现恶心、发热、盗汗、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临床上常采用放射疗法与化学药物疗法结合的治疗方案以杀灭癌症细胞,但化学药物疗法除杀灭癌症细胞外也会影响机体正常细胞,导致患者出现包括身体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异常、乏力、脱发等不良反应,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1-2]。有调查报道,由于受疾病因素、认知水平、治疗周期、较大毒副作用、预后不可评估等影响,患者常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弹性低,治疗依从性差[3]。有报道显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矫正患者错误认知,规范患者适应性行为的有效方法,能够达成维持健康行为的目标[4]。因此,本研究尝试将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用于淋巴瘤患者中,分析该护理模式在控制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淋巴瘤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淋巴癌者;②年龄18~75岁者;③具有基本理解、阅读或沟通能力者;④患者及家属均愿意积极配合疗护工作;⑤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者;②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视听说障碍等患者[5];③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治疗或研究者;④资料不齐全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男43例、女27例,年龄35~69岁;病程1~5年。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34~70岁;病程1~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评估患者精神状态,明确其生理、心理护理需求,让患者了解更多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护理人员耐心询问患者感受,及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惑,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沟通。根据患者喜好给予饮食建议和指导,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宜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方案如下。①心理认知行为干预:淋巴瘤患者本身存在不良的心理困扰,如恐惧、忧虑、抑郁、焦虑等,在具体接收治疗时又因为昂贵的治疗费用加重其症状,此外化学疗法为患者带来的身体反应也可使患者不良情绪的困扰加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感情信任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患者现存的不良心理类型与出现原因,然后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尤其须注重对患者进行抗病信心的树立,使用成功治疗实例展示与分析使患者明确心理治疗对整体治疗的辅助效果,从而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抗病信心与治疗依从性[6]。②化疗不良反应认知行为干预:针对患者不同化疗方案和使用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等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根据患者实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进行评估,落实针对性护理措施。a.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护理人员须向患者与家属解释乃正常现象,嘱患者使用清淡的、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询问家属平时喜欢的食物与饮品,在保证饮食营养的情况下为患者设计合理且符合患者日常饮食喜好的饮食方案[5]。b.脱发、乏力:由于化疗药物对毛发的损伤较大,大部分的化疗患者均可出现脱发症状,且常伴见全身乏力,面对此症状,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使其理解并接受脱发与乏力情况,随后逐渐引导患者使用宽齿梳子、剪短长发、及时佩戴帽子等,若患者乏力明显可给予营养液或其他营养物质及时补充营养,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应锻炼[6]。③血常规变化测评:患者开始化疗前须对患者进行测评,化疗结束后再次测评。化疗后护理人员须密切关注患者血常规变化,并将每次患者的检测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若患者出现血细胞低下、白细胞低下等血象异常,须及时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d.穿刺部位红疹:患者穿刺部位须注意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沾水与污染,护理人员须嘱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7]。
1.3 评价指标 随访3个月后,采用疾病认知问卷、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分别对患者认知情况、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统计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控制情况。评价指标如下:①控制情况: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症状缓解与控制情况,若症状明显缓解或控制时认为研究方法有效,反之则认为本研究方法的控制效果不佳。②选用GQOLI-74[6]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评估内容主要为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③采取我院自制的疾病认知问卷对患者疾病认知水平进行评估,该问卷共包括疾病诊断及防治(该条目占20分)、遵医行为(该条目占20分)、生活规律(该条目占20分)、定期复诊(该条目占20分)、健康教育(该条目占20分)5个维度,选项均为单选题,各个题目采取0~10级计分,总计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正面认知越高。
2.1 两组症状控制有效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控制有效情况比较
2.2 两组疾病认知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认知水平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治疗不良反应会加重患者的疾病痛苦,患者常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弹性低,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进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有研究表示,这些化疗不良反应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护理措施得到缓解的。因此,本研究就尝试针对淋巴瘤患者采取行为认知护理手段,以期缓解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干预可以矫正患者错误认知,规范患者适应性行为的有效方法,能够达成维持健康行为的目标。淋巴瘤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受肿瘤本身与治疗影响,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精神状态等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多伴随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对淋巴瘤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成为医护人员关注重点和难点。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与干预,帮助患者积极调动自身情绪,阻断复性思考,改善曲解或错误认知,并通过潜意识行为原理、暗示学习原理、行为主义学习原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结构等理论技术综合发展的临床干预手段,进而使患者提升自身认知,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申紫薇[8]报道,认知行为疗法成功矫正癌症化疗患儿错误认知,改善其心理弹性水平;武丽华[9]认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促进乳腺癌患者创伤性成长。本研究中,观察组先接受心理认知行为干预,注重对患者进行抗病信心的树立,使用成功治疗实例展示与分析,使患者明确心理治疗对整体治疗的辅助效果,从而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抗病信心与治疗依从性。然后,总结常见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有效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实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落实针对性护理措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如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等,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脱发、乏力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给予安慰,可指导患者使用宽齿梳子、帽子等,再配合合理饮食及用药,可实现较少脱发及缓解乏力的目的;定期检查血常规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避免因化疗而出现严重的血常规变化;而穿刺部位的护理是改善患者因化疗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创口难愈合易感染状态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不良反应的干预,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可减轻患者的躯体疼痛、机体症状,改善其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使其对生活恢复希望,从而从总体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研究发现,观察组认知水平与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淋巴瘤化疗不良反应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