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野生双孢蘑菇的驯化栽培研究

2021-03-03 06:47康曼韩建荣
关键词:菌丝体琼脂麦粒

康曼,韩建荣

(1.桂林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199;2.山西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亦称洋菇、双孢菇、白蘑菇等,其在分类上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伞菌科(Agaricaceae),蘑菇属(Agaricus)。双孢蘑菇是全球产量最高、栽培最广的食药用菌之一,其美味可口、营养丰富[1],且具有抗肿瘤、抗炎、降血糖及降低胆固醇等作用[2-8]。

从野生双孢蘑菇报道来看,我国分布的野生双孢蘑菇主要为白色和棕色两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安徽、西藏、四川、山西等地[9-14]。

本实验室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分离得到一株白色野生双孢蘑菇G1菌株[15-16]。初步研究发现,与一般双孢蘑菇相比,G1菌株可以在无菌琼脂培养基和麦粒培养基上形成大量原基,且原基最终能发育为结构完整的子实体[17]。经文献查阅,未见其他双孢蘑菇有此特性报道,所以G1菌株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研究双孢蘑菇原基及子实体分化机理的菌株。我国野生双孢蘑菇资源比较匮乏,为了开发利用该野生资源,本文进行了G1菌株的驯化栽培研究,包括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栽培料的筛选,可为双孢蘑菇G1菌株的开发利用和后期规模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野生双孢蘑菇G1菌株采自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黄陵村附近菜地,经组织分离法得到纯菌株,保存于马粪琼脂斜面上,标本现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菌株编号2016011。

1.2 培养基

1.2.1 母种培养基

A玉米粉蔗糖培养基:玉米粉40 g、蔗糖2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pH自然;

B麦粒煮汁培养基I:麦粒200 g、蛋白胨2 g、MgSO41.5 g、KH2PO41 g、琼脂 20 g、蒸馏水 1 000 mL、pH自然;

C马铃薯半合成培养基I: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KH2PO43 g、MgSO41.5 g、维生素 B110 m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pH 6.0;

D麦粒煮汁培养基II:麦粒100 g、蛋白胨2 g、MgSO41.5 g、KH2PO41 g、琼脂 20 g、蒸馏水 1 000 mL、pH自然;

E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pH自然;

F葡萄糖+麦芽糖+酵母膏培养基:葡萄糖10 g、麦芽膏 10 g、酵母膏 4 g、琼脂 20 g、蒸馏水 1 000 mL、pH自然;

G马粪培养基:干马粪150 g、蔗糖50 g、琼脂20 g、石膏20 g、蒸馏水1 000 mL、pH自然;

H麸皮培养基:麸皮150 g、蔗糖50 g、琼脂20 g、石膏20 g、蒸馏水1 000 mL、pH自然;

I合成培养基:葡萄糖10 g、琼脂20 g、CaCO32 g、KH2PO40.5 g、NaCl 0.2 g、酵母汁 100 mL(1∶10)、MgSO40.2 g、蒸馏水900 mL、pH自然。

上述培养基按配方制备后于121.3℃,灭菌20 min后备用。

1.2.2 原种培养基

麦粒培养基:取新鲜、无霉变麦粒,清洗干净于沸水中煮0.5 h,摊晾后装于罐头瓶中,使含水量为40%左右,每瓶装量200 g;

小米培养基:取新鲜、无霉变的小米,温水浸泡0.5 h后,摊晾,其余制作方法同麦粒培养基;

玉米培养基:取新鲜、无霉变的玉米,温水浸泡2 h~3 h后,摊晾,其余制作方法同麦粒培养基;

棉籽壳木屑培养基(下文中所有%都代表质量分数):棉籽壳80%、木屑12%、麸皮5%、葡萄糖1%、石膏1%、过磷酸钙1%。称取各组分,搅拌,加水,调节含水量为65%,装瓶;

棉籽壳麦麸培养基:棉籽壳87%、麦麸10%、过磷酸钙1%、葡萄糖1%、石膏1%。称取各组分,搅拌,加水,调节含水量为65%,装瓶;

粪草培养基:玉米秆70%、干牛粪20%、豆饼7.5%、过磷酸钙1%、石膏粉1%、尿素0.5%,采用常规方法堆制发酵[1]后,装瓶。

上述原种培养基按配方制备后于121.3℃,灭菌60 min后备用。

1.3 栽培料

1.3.1 栽培料配方

配方1(稻草栽培料):稻草80%、麦麸12%、牛粪5%、蔗糖1%、石膏1%、KH2PO41%;

配方2(玉米芯栽培料):玉米芯80%、麦麸12%、牛粪5%、蔗糖1%、石膏1%、KH2PO41%;

配方3(玉米秸秆栽培料):玉米秸杆80%、麦麸12%、牛粪5%、蔗糖1%、石膏1%、KH2PO41%;

配方4(棉籽壳栽培料):棉籽壳80%、麦麸12%、牛粪5%、蔗糖1%、石膏1%、KH2PO41%;

配方5(木屑栽培料):木屑70%、麦麸22%、牛粪5%、蔗糖1%、石膏1%、KH2PO41%;

配方6(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玉米秸秆70%、干牛粪20%、豆饼7.5%、过磷酸钙1%、石膏1%、尿素0.5%;

配方7(马粪稻草栽培料):干马粪56%、稻草40%、硫酸铵 1%、尿素 1%、石膏 1%、过磷酸钙1%。

上述栽培料按配方制备后,121.3℃灭菌120 min后备用。

1.3.2 栽培料制作方法

配方1—5制作方法:稻草、玉米秸杆、玉米芯预先粉碎为直径约1 cm碎块,分别将各主料(稻草、玉米秸杆、玉米芯、棉籽壳、木屑)浸泡于自来水中,过夜,沥干水分,按比例加入麦麸、牛粪、蔗糖、石膏、KH2PO4,拌匀,调节含水量为65%。配方6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采用常规方法[1]堆制发酵。配方7马粪稻草栽培料购自山西宇昊蘑菇种植有限公司。

1.4 实验方法

1.4.1 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将G1菌株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中央,25℃,培养12 d,在菌落边缘用打孔器(直径5 mm)打孔,分别取1块菌饼接入不同的母种培养基平板中心位置,25℃培养,每一处理5次重复,观察菌落形态,计算菌丝体生长速度[18]。

1.4.2 原种培养基的筛选

将G1菌株同步菌丝体接入供试的原种培养基上,25℃培养,每一处理3次重复,观察菌丝体的生长情况,计算生长速度。

1.4.3 栽培料的筛选

菌袋的制作:将制作好的不同配方栽培料装入16 cm×33 cm聚丙烯袋中,每袋装湿料400 g,121.3℃,灭菌120 min,自然冷却后,接入10 g麦粒种,每个处理12袋。

发菌:将上述菌袋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5℃),观察记录菌丝体在不同栽培料中的吃料情况,待菌丝体长满袋后,继续培养10 d。

覆土:将发好菌的菌袋移至出菇房,随机摆放于不同层架上,打开菌袋,袋口朝上,覆上直径约1.5 cm左右的粗土,厚度2 cm左右,反复喷水至覆土充分吸水而不渗流入栽培料中,菇房湿度80%左右,温度自然,待菌丝爬上粗土后,覆上细土,厚度1 cm左右。

出菇期管理:调节菇房温度为14℃~22℃,空气湿度95%,每天开窗通风1 h,保证覆土层湿润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以刺激子实体的分化。观察并记录原基、子实体发生时间。

采收:G1菌株在子实体尚未开伞时采收,整个采收期80 d,即从覆土到采收结束的时间。

记录各配方每个菌袋中产生子实体的数量、重量、栽培性状,计算生物学效率、产量、出菇的潮数等,产量=每袋子实体平均鲜重;生物学效率[19]=每袋子实体平均鲜重(g)/栽培料干重×100;单菇重=每袋子实体重量/子实体个数。每种栽培料上随机采10个子实体,测量记录菌柄直径、长度,菌盖直径和厚度,计算平均值[20]。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种培养基筛选结果

双孢蘑菇G1菌株在不同母种培养基(A—I)上生长情况见图1和表1。G1菌株在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2.23 mm/d),显著高于在马粪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2.07 mm/d),但在马粪培养基上菌丝体洁白、浓密、长势最好。在马铃薯半合成培养基I和麦粒煮汁培养基II上,菌丝体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同样,在麦粒煮汁培养基I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G1菌株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葡萄糖+麦芽糖+酵母膏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上,菌丝体虽然致密,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0.65和0.72 mm/d),差异不显著(P< 0.05)。综合考虑,G1菌株最适母种培养基为马粪培养基,其次为麸皮培养基。此外,发现G1菌株在部分培养基上可以形成原基及子实体。

图1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双孢蘑菇G1的菌落形态(A-I培养基名称见1.2.1)Fig.1 Colonies of Agaricus bisporus strain G1 on different original strawn media(the names of A-I media are shown in part 1.2.1)

表1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双孢蘑菇G1菌丝体生长情况Table 1 Growth situations of mycelia of Agaricus bisporus G1 on different original strawn media

2.2 原种培养基筛选结果

不同原种培养基上G1菌株菌丝体生长情况见表2。G1菌株在玉米和小米培养基上萌发速度最快(36 h),在棉籽壳木屑培养基和棉籽壳麦麸培养基上萌发速度较慢(72 h和120 h);G1菌株在不同原种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小米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大(3.84 mm/d),显著高于在其它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P<0.05);在棉籽壳麦麸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小(1.44 mm/d)。从长势来看,在麦粒和小米培养基上,菌丝体长势最好。综合萌发时间、生长速度及菌丝体长势,G1菌株最适的原种培养基为小米培养基,其次为麦粒和玉米培养基。

表2 不同原种培养基上双孢蘑菇G1菌丝体生长情况Table 2 Growth situations of mycelia of Agaricus bisporus strain G1 on different strawn media

2.3 栽培料筛选结果

由表3可知,双孢蘑菇G1菌株能在发酵料即配方6(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和配方7(马粪稻草栽培料)上产生原基及子实体,而在非发酵料(配方1—5)上菌丝体生长缓慢,不能形成原基及子实体。在配方6栽培料上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所产蘑菇数量均高于配方7,在配方6和7上产生的子实体单菇重分别为4.73 g和4.93 g。在配方7上产生原基的时间为12 d,比在配方6上早5 d。在这两种栽培料上,从覆土到采收结束的80 d,G1菌株均产生了2潮菇,且所产子实体干物质含量分别为9.49%和9.78%。

表3 双孢蘑菇G1菌株在不同栽培料上的出菇情况和干物质含量Table 3 Quantitative production parameters and dry matter contents of the harvested Agaricus bisporus G1 during a harvesting period of 80 days

G1菌株在配方6和7上均可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白色,近半球形,多数散生,菌盖白色,幼时平滑,后期表面具小绒毛,菌柄白色、中实,呈中央着生。其子实体形态与其他白色双孢蘑菇相似[21](表4)。由表可知,在配方6上产生的子实体的菌盖直径与厚度稍低于配方7;但在配方6上产生的子实体菌柄的长度和直径稍高于配方7。总体来讲,G1菌株产生的子实体小于一般的双孢蘑菇。综合生物学效率、产量、子实体产生时间等因素,G1菌株最适栽培料为配方6即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

表4 G1菌株在不同栽培料上产生的子实体性状Table 4 Diameters and lengths of Agaricus bisporus G1 fruiting bodies cultivated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G1菌株在不同母种、原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菌丝体长势,筛选出了其最适母种、原种培养基。根据试验结果,G1菌株在麸皮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体较稀疏。在食用菌的培养过程中,菌丝健壮与否对后续的栽培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虽然G1菌株在马粪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低于麸皮培养基,但菌丝体浓密,健壮,且马粪培养基成本较低,适宜规模化生产制种,所以G1菌株最适母种培养基为马粪培养基。根据菌丝体生长速率和长势,G1菌株最适的原种培养基为小米培养基,但该培养基成本较高,且制作过程容易染菌,所以该培养基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制种,不适宜大规模生产制种。

栽培结果表明:G1菌株在非发酵料上菌丝体生长缓慢,不能产生原基及子实体,在马粪稻草和玉米秸秆牛粪这2种发酵栽培料上菌丝体生长健壮,且能产生原基及子实体,这与其他双孢蘑菇对栽培料性质的要求基本相同[1],其原因可能由于菌丝体在发育过程中的需求不同所致,所以不同菌株的生理特性和培养特性不同[22],相比于马粪稻草栽培料,G1菌株在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上生物学效率和产量更高,但和已商业化的双孢蘑菇栽培品种相比,G1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和产量偏低。Martínez-Carrera等[23]对分离自莫斯科的10野生双孢蘑菇进行了栽培,其中很多种产量偏低,这说明蘑菇属是较易驯化的一个属,尽管其产量偏低。此外,由于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温度、光照、最适pH值以及通风,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子实体的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才会较高,G1菌株的生物学效率较低,可能与栽培条件有关,所以下一步有必要研究其适宜的栽培条件。

在摸索栽培条件时,当栽培温度较低(14℃左右),湿度较低时(30%~50%),G1子实体会出现一些畸形菇,即在菌盖上再长一个小蘑菇,这说明G1菌株的结实能力较强。经文献检索,未见相关报道。此外,G1菌株在麦粒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上可以形成原基,且原基并能进一步分化为子实体,而其他双孢蘑菇相关报道非常少,对这些现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菌丝体琼脂麦粒
琼脂基环保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消除国产琼脂磷酸盐沉淀的工艺优化及设计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有效选择沙门氏菌培养基
蚂蚁和麦粒
樟芝适宜的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研究
从麦粒到面包
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印度块菌液体培养基
杂交选育品种‘吉香一号’在吉林地区栽培品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