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021-03-01 14:00:28张长虹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情感共鸣

摘 要:《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以知识竞答的独特创新手法,完成了对党的一百年历程的深度呈现。节目以时间脉络推进情节发展,运用诸多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的表达形式,突破历史视角的局限性,展现广阔背景下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重要会议等,努力寻求实现多重历史叙事,提升节目的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多彩的艺术呈现、强大的叙事张力、深刻的人性思考、精良的制作水准,树立了重大历史题材节目创作的新高度,引发观众思考。

关键词:戏剧冲突;叙事张力;情感共鸣;人性挖掘;哲学思考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联合制作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以百年党史为主线,择取党在一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美画卷。该节目形式活波新颖、充满青春气息,整个节目既不失历史厚重与深刻,又不失竞答的紧张和悬念,让观众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自觉的状态中,不仅参与了答题,而且完成了党史的历史教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以下简称《党史大会》)根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在时间脉络中抽出同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题目设计、故事讲述和选手竞答。从纵向方面看,该节目叙事服从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顺序。从横向方面看,节目选取党的百年历程中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平面铺开和叙述,挖掘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广阔的社会历史状况,反映百年大党在血与火洗礼中的成长与成熟,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艰辛历程。构建出历史与当下相互交映的时空画面,完成历史对当下的观照。

《党史大会》的叙事是通过选手竞答、嘉宾点评、讲述人讲述、歌舞展演等方式组合呈现,这一突破常规的多种艺术表达形式,使得党史变得色彩斑斓,熠熠闪光。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1]。借用王国维先生境界说的概念,笔者认为《党史大会》完成了传播的四重叙事境界。

第一重境界:知识传播

《党史大会》内容设定清晰,即按照百年党史的时间发展顺序建构全局。以第一场为例:从五四运动开篇,通过建党、建军、建政三个重大的历史节点,纵向地勾勒出一条时间线。在这条时间线的基础上,横向选取有价值的事件、人物等,完成横向历史事件的竞答、解读和信息延展。如果把党史比作一条线,那么那些重大的历史瞬间就是散落在这条线周围的珍珠,每一场都要“串珠成链”。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第二场的主线是长征,第三场的主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四场的主线是新中国建设。依此时间脉络,直到第十场新时代等,整个纵线架构清晰明了、主线突出。横线内容丰富多彩,一百年来,党史宝库卷轶浩繁,那些光彩夺目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富有生机。一场竞答去除嘉宾点评、文艺表演环节,它的容量是一定的,被取用串成项链的珍珠十分有限,有诸多细碎的历史,可能就会被舍去。从另一个角度讲,《党史大会》是一档电视节目,不是党史知识讲座,更不是学者发表个人创见的论坛。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全面化的分析论述,观众既难于接受,又不利于电视表现。但党史题材不同于其他题材,总有一些党史知识是观众必须要掌握和了解的,节目组称之为党史的“硬核知识”,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党徽是由什么组成的图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等,这些观众应知和必知的党史知识,也是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它们也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这些珍珠也在节目中“巧妙”地表现,是节目组反复讨论的一大问题。如果把这些“硬核知识”放在大的时间序列里,由于篇幅有限,会挤占大量的党史本身重大事件的叙述空间,并且在信息延展上,点评嘉宾也会陷于枯燥的理论叙述,降低了党史本身的丰富性。

在反复权衡之后,节目组在不打破党史时间纵线叙述的情况下,采用在每一场的最后,改变竞答规则,增加一个轮答环节,两名选手1对1比拼,考核内容就是党史“硬核知识”,开始取名为“党史飞花令”,后改为“五星直通赛”。这一环节设置,使每场增加15到20道题目量,把那些重要而又串不进“项链”的“珍珠”拼合起来,完成了信息量巨大的党史知识普及和传播。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诸如:“四个意识”是指哪四个意识?脱贫攻坚战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三保障”是什么?“四个伟大”指什么等等,这种应知必知的硬核党史知识通过选手之间的激烈对答,避免了内容单一性,增加了党史知识丰富性、可视性,让观众在为选手揪心的同时,把竞答推向高潮。这种一石三鸟的艺术化处理,创造了高度的艺术展现技巧,即是对前面叙事结构的有益补充,又于无形之中营造了知识传播的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情感表达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卻能做到这一点[2]。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会有情感存在,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作用则更为重要。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灵魂。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情感饱满、充满人性光辉的奋斗史。方志敏、瞿秋白、夏明翰、赵一曼、左权等,中国革命史上这些闪亮的名字,最能触动人们温柔的内心,是人们情感爆发的触碰点。《党史大会》在每一场的设置中,牢牢地抓住情感对于受众的影响,做足了“情感戏”,升华了节目深度,创造了第二重的表达境界。

《党史大会》主要运用三种情感调动方式:第一,充分挖掘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和人物,利用明星讲述。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戏剧就是表现分裂、冲突、和解的一个过程[3]。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也最能体现节目的价值观取向和情感认知。《党史大会》按照戏剧创作规律,在每一场都设置了明星讲述人环节,选取最具戏剧冲突的故事展开讲述。紧张而合理的戏剧冲突,不仅能展现人物间的巧妙关系,还能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情感。如第二场中的《断肠明志陈树湘》,故事讲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铭志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多数观众都非常熟悉,它以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见长,故事在理智与情感、个人与国家的冲突中,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性和高尚精神。节目组围绕戏剧冲突设计了讲述语言,并在舞台上还原了红军长征时惨烈的场景,讲述人王洛勇以双重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即是讲述者,又是英雄陈树湘的代言者。舞台上,王洛勇穿着红军灰褐色的军服,满身泥土,眼睛里充满了血丝,脸上已被炮火灼伤得满是血痕。他忙不停地阻击敌人,掩护自己的队伍。当陈树湘被俘后,王洛勇转而又是一个故事讲述者,他以自己的专业和敬业精神,成功地诠释了英雄陈树湘牺牲的那个瞬间。当陈树湘扯下自己肠子的那个动作完成后,王洛勇泪如雨下,观众已分不清,那是王洛勇还是陈树湘?当陈树湘的故事缓缓落幕,百人团选手无不为之动容,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情感的渲染和共鸣达到了顶峰,那是对英雄陈树湘的致敬,也是对所有红军战士最好的礼赞。百年党史中,这种具有戏剧冲突的好故事比比皆是:《一块银元》《方志敏》等,这种天然的好故事是戏剧表现的最佳元素。《大会》准确切中这个脉搏,使作品表现达到事半功倍艺术效果,这也成为该作品最大的亮点之一。

《党史大会》第二种情感调动方式:资料短片带动情感。资料短片的运用是本次大会亮点之一。从电视本身来说,资料短片是最基本的电视表现元素,也是最常用表现手段之一。由于它的普遍性和普通性,要想使资料短片出彩,往往难度很大。但《党史大会》打破了这个魔咒,如果把每个段落的选手竞答比做一节一节的车厢,这些資料短片,就是连接车厢的车钩,它虽然体积不大,但技术含量高,精密的设计足以以小带大,牵引整个车身向前。它不追求信息含量大,追求信息“重量”大,画面精美、节奏明快、用词准确、情感到位,每一个资料短片都值得拿出来反复欣赏。如第三场,主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迎风飘扬时,毛泽东同志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缅怀和祭奠近代以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壮烈牺牲的两千多万同胞。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上,任何形式都是多余的,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只有主席那掷地有声的文字最能表达对逝去英灵的缅怀、对过往历史的敬畏,最能烘托此刻的气氛。节目采用主席原声播放配画面的效果,把这一段推向高潮。这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情感表达,和主席原声中自带的厚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观众在这里完成了情感升华,历史教寓润物无声[4]。

《党史大会》第三种情感调动方式:现场选手和点评嘉宾带动情感。《党史大会》的“每一个元素都不是虚设”。来自全国高校的100位选手,经过导演组精挑细选,“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或者“他们的父母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些根据内容不同而预埋下的选手,几乎在每一场都有意料之外的惊喜,他们在讲述自己父辈人的故事时一点也不违和,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讲述、让很多人潸然泪下。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陈悦同是一位“油三代”,一家人经历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过程。陈悦同声泪俱下地讲述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感动现场每一个人,这种依靠选手助推情感的设计,增加了情感表达的又一个纬度,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对于《党史大会》来说,如果说题目是本次大会的四梁八柱和骨架,那么讲述人、选手和点评嘉宾的情感带动就是血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才是丰满的,才是有温度的,才是一个大写的人,这恰是情感渲染成功的关键。

第三重境界:人性挖掘

从某个角度来说,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幅展现人性善恶美丑的百米画卷。有人熠熠生辉就有人道貌岸然。生命的存在,必将呈现美丽背后的丑陋。谁也无法逃脱生命的考验。人在自己内心深处,同时拥有着爱恨,拥有着光明与黑暗,拥有着卑鄙与圣洁。重要的是,光明的一面朝哪儿开放。那些铮铮铁骨的革命者,他们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他们一样有爱恨情仇,一样有对世间的眷恋。但为什么在“舍生取义”和“苟且偷生”面前,他们会义不容辞地选择前者。一档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如果没有进行人性的挖掘,那么它的思想性就大打折扣。严格意义上说,《党史大会》是一档以党史知识为载体,以竞答为表现形式的益智类节目,思想之重不是这类节目表达的重点。《大会》在灵与肉、重与轻的人性挖掘上也做到了兼顾。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瞿秋白在长汀被捕后,国民党方面考虑到瞿秋白的影响力,用尽各种手段逼迫瞿秋白投降。为达目的,他们甚至在劝降条件上做了妥协,要求瞿秋白: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关去担任翻译。但瞿秋白断然拒绝。临刑前,瞿秋白写下“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的辞世绝笔。他一路高唱《国际歌》泰然自若走向刑场,在一处山花烂漫之地从容赴死。死亡的休止符奏响了最嘹亮的交响,人物的魅力和故事的冲击力,在这一刻达到顶峰,人性的光芒在这一刻四射。眷恋生而惧怕死,是人之天性,瞿秋白的冷静,震撼人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人超越生死。

节目中类似的人性挖掘还有很多。第十场,有一道关于张富清老人的题目,其题面设计就已经展现了人性中最质朴的品格:他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团2营6连战士;他尘封功绩六十多年,连儿女也不知情;他退役转业主动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他95岁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请问他是谁?题面中朴实的叙述,每一句都扣人心悬,每一句都让人肃然起敬。老人曾说,他的战友有许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比起他们,我做什么都应该。老人的人性之淳厚、人性之向善向美,给世界都带来了温暖,他让我们面对茫茫人海仍然相信,仍然热爱,这种人性的清纯无不涤荡观众的灵魂。

《党史大会》在对人性挖掘上,还通过嘉宾点评方式,突出强化人性之美,自觉摒弃阴暗的灰冷,讴歌人性中美好的闪光点。点评嘉宾把对人性的思考和剖析,巧妙而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将人性的微妙和复杂层层地展示给观众,带观众融入到对历史的思考中,随着故事发展去权衡进与退,去分析对与错。让观众去判断什么是美好?什么是罪恶?使得观众在内心深处,通过感受百年党史的跌宕起伏曲折变化,去体会共产党人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观众在对人性的逐步感悟中,心灵受到震撼与净化。这种不自觉的感染力,创造了《党史大会》第三重叙事境界。

第四重境界:哲学思考

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党史大会》如果仅限于把故事讲得感人,把竞答做得激烈,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导向。它用一种近乎水到渠成的方式化解了这个问题:当“知识传播”“情感表达”“人性挖掘”这几重境界交织在一起时,“蒙太奇”出现了,它以温婉的自然之力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之问、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使作品在展现党史的同时上升到哲学层面,引发观众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100年党史故事,100年红色基因,100年中国之治,100年中国道路,《党史大会》用历史思维回答了上述问题。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多前赴后继、不计得失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强大的韧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坚强崛起,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身上展现的品格和执着只有在哲学层面才能解释清楚。

结束语

特别说明的是,《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打破了宏大叙事沉重压抑的创作窠臼,以青春、靓丽、阳光向上的姿态展现了百年党史走过的历程,使整场节目活波不失稳重、灵动不失雅致、庄重不失深刻。节目开篇以李大钊的《青春》拉开序幕:“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激荡人心的青春誓言为这场以党史知识为主要考察内容的竞答大会定下一个“青春”的基调。百年大党,在创建之初,就是一群激情满怀的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他们以敢为人先和开天辟地的精神血脉,为今天世界第一大党奠基。这是何等的豪迈!需要何等的勇气。“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围绕“青春”,激发党史的“青春”活力,“青春”地表达百年党史的辉煌成就,节目组锁定“青春”这个关键词,以“青春”统领全篇,打造一档有故事、有情感、有悬念、有知识、有情怀、有张力、年轻态的爆款党史文化节目。《党史大会》呈现之“青春”,在于它用化零为整完成知识传递;用故事讲述完成情感共鸣,用价值取舍完成人性思考;用人性拷问完成哲学表达。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碰撞,让百年党史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深邃而壮阔。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的成功,是节目组对百年党史深刻领悟的结果,他们以一颗虔诚之心,讴歌英雄人物、抒写革命历史、礼赞共产党人,这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应有之义。奋进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20:73.

[2]安妮特·西蒙斯[著];尹晓虹[译].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J].工会博览. 2019(24):56.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陈思;许鑫;王微粒.青春遇见党史,人生道路开阔[N].解放军报, 2021.07.06.

作者简介:

张长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导演。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情感共鸣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东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1:39:04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巧读古诗词 趣用古诗词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09:02:11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11:55
论治愈系插画的精神传达
青年文学家(2015年5期)2016-05-09 14:06:25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现代交际(2016年6期)2016-05-05 15:09:33
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及其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