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华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思维;教学思考
笔者认为,学校应引导学生减少无意义的“表面性”阅读,以“重思维章法、重耐性理性、重研讨深究的核心素养理念”主导小学生的思维性阅读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领略文化的魅力。为此,笔者将在此文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关于“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关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重背景,引思维
“万物之生,皆有因,有因才有果。”一篇文章的出现也必然先从其“因”开始。而这“因”,简单来说,就是背景。因而,在“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关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中,首先要强调的,就是重视文本的背景。让学生的阅读思维首先从背景出发,再逐步拓展。
其实,古今中外任何有价值的著作都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要想真正领略其中的情感,就必须将自己代入作者创作文章时的情境中去,带着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感情去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解读文本的時候,自己也要先慢下来,不能匆忙地略读题目或文章,而要重视文本背景。为此,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从背景资料中获益,教师可以在教授之前在网上、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文本的背景资料,领略当时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思想状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阅读。
例如,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师就可以主动为学生寻找关于“北京”的背景资料——北京在哪里?北京是怎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风俗?跟我们本地的方言一样吗?还可以去寻找有关“春节”的资料——“春节”是什么?“春节”应该干些什么?“春节”是怎么来的?让文本背景知识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最基本的步骤。
二、引架构,重逻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中国的老话了。最初,我国的文字的发明,到诗歌的体裁制作、文言文的体裁编制等,都是有章有法,讲究一个“起”“承”“转”“合”。由此可见,语文阅读,绝对不可以轻视文本架构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在耐心、细心方面的核心素养理念,能耐下性子,规避快读、略读少读、漏读的情况,从小养成语文阅读时形成一定的思维架构的习惯。在如今,凡是好的文章,其结构必定经过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其中蕴含的哲理性,绝对是在深度阅读中不可忽视的。
例如,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六单元的第16课《田忌赛马》,就可以让学生学着去给文章分层次。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不一定强制性地统一划分标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划分层次的依据——有些是依据时间划分、有些是依据情节的波折划分,这样各种多元的思想都得到肯定的情况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因而,学生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层次,自己在大脑中形成有条理的架构,就足以达到理清结构的效果,并不一定要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在思维实在混乱的个别情况下,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辅导,让学生在深入的阅读中,“吃透”文本。
三、重手法,深挖文本内涵
为什么要留意手法?文章平平无奇而可出奇者,少之又少,能准确而巧妙地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作家,都是拥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的,而写作功底最最简单的,就是写作的手法。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应包括对于重要手法的灵活掌握,并且在遇到的时候能敏感地抓住其中要义。这样,对其未来的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手法本身就是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服务的,在教授手法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留意手法的同时,了解这些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的时候,读到这句“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这一段话有比喻的手法吗?”“是哪一句呢?”“是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拟人呢?”“拟人和比喻有区别吗?”以一个个逻辑分明的问句,让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层次感,从基本的手法,到手法写出了什么,最终抵达作者的最终目的或意图,抑或是受到文章的启迪,都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透彻。
四、结语
语文的学习关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的传承,因而学生想要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千年文化,就必须要耐下心来,杜绝“快餐文化”,真正投入到深度阅读中去,探索文学的魅力,从字与字之间寻找中华文化的真正意义。以上,则为笔者以“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关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为主题,抓住“重思维章法、重耐性理性、重研讨深究”的偏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理念,着重探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思维培育方式,若有异议,还请各位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