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28 22:08覃建辉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5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结构互联网

覃建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从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入手,分析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能力和素养,从而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从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发展等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理念,需要教育回归教育本源,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创设多元的教学资源模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路径,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结构;路径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也跟随时代不断进步,大数据、云计算、脑科学、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概念不断涌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可穿戴的虚拟现实的设备,还是计算机三维建模等技术的日趋完善,“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到了各行业中,“互联网+”的理念也随着2015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为传统行业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大工程,“互联网+”教育随着疫情的影响更是深入人心,同时如何利用“互联网+”、“AI+”等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互联网+”教育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泛和跨界合作的空间,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基础。“互联网+教育”虽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是对教育的智慧化改革和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正在以自主、探究、合作等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下开展。核心素养的诞生,又是在21世纪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较为主流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一个“三观”以及真实情境的复杂性额不确定型的非常规的思维的培养。

二、“互联网+教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我国于2016年9月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文件中指出要培养全面的人作为核心,这也是我国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在“互联网+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主要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的学科知识。所谓系统的学科知识,就是要掌握学科规定的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是学生未来发展和养成核心素养的一切基础,也是必要的一个因素。一个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系统学科知识,不仅仅是教育部规定的知识内容,还要对基本理论、学科的基础架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形成深层次的见解。

第二,扎实的学科技能。学科技能是学生所具备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知识积累和经验的具体展现。学科技能水平的高低,可以说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直接的影响。这里学生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学,将知识接受转变为核心素养的教学,从而才能实现养成扎实的学科技能。

第三,坚定的学科信仰。这里的信仰,可以理解成在学科教学中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同時指向学生成长中所要养成的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师的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三、“互联网+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导者和帮助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发挥方面。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首先是要具备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具备了深厚、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具备了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加工材料,而加工材料不仅仅限于一个专业领域,而是要能够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活动的时空范围之内的只是领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钻研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只是,还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才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沉着应对各种突发、偶发时间,能够改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次,具备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让学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让网络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施展拳脚,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实践已经逐步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互联网+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能够“为学习服务”的能力,关乎到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高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任教学科、承担教学课程的专门知识,虽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已经明确了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要求,但是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这也是由教学这个独特的活动所决定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唯一的,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诸如pad,手机、电脑等随时获取知识,获得的学习资源也更加丰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完全控制,信息技术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也缩小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知识鸿沟,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要高深,要具备专、博、精,才能够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结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也需要进行变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已经进入课堂,意味着大数据课堂时代已经来临,通过大数据记录学生的点滴,分析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障碍,教师可以据此来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在以“服务学习”理念基础上,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能够实现“1+1+1>3”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0-10-3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 /content_5262659.htm.

[2]周文娟.“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路向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0-29.

[3]李兆义,杨晓宏.“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J].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2019(07):110-119.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结构互联网
《史记》类传结构论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半包围结构